1706947991
1706947992
姚崇为相后,与张说、刘幽求、钟绍京、魏知古、赵彦昭、郭元振等众多官员有着重大的矛盾,细细分析,如果只是用姚崇的人品来解释,很多问题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们发现,姚崇与这些官员矛盾的类型好像相差不多,可以考虑这些矛盾可能与睿宗、玄宗之际的政治斗争有着某种关联。
1706947993
1706947994
在这些人中,除王琚外,其他人在政治上是有着一些交集的。直接地说,这些人相互关系的交集点是在唐睿宗身上,他们与睿宗的关系非同一般,在睿宗朝的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
1706947995
1706947996
据《新唐书·张说传》,睿宗即位时,张说被擢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仅过了一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景云二年(711),政治激流涌动,意外事件频现。某天睿宗对张说曰:“术家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为我备之。”张说一思量,马上说:“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平定中宗韦后之乱时,李隆基利用了禁军的力量,此时有人说有“急兵入宫”,就是指手握禁军的太子李隆基要对睿宗谋不轨,张说一听就知道是有人要诬陷太子,所以干脆说动睿宗让太子监国,可以向外人表示出睿宗和太子之间关系密切。不久,太平公主以张说“不附己”,景云二年十月,张说授尚书左丞,罢政事,为东都留守。至此张说远离了政治旋涡,直到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被诛,九月才召为中书令,离开政治权力场约两年时间。
1706947997
1706947998
刘幽求是平定韦后的主要功臣,因而景云二年拜侍中,先天元年(712)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宰相窦怀贞、崔湜等依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 等商量后,让他去对玄宗说:“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206]玄宗认可了两人的计划,还没有动作,事情却败露了,“玄宗大惧,遽列上其状,睿宗下幽求等昭狱,令法官推鞫之。法官奏幽求等以疏间亲,罪当死。玄宗屡救获免”[207]。于是在先天元年八月罢为封州。第二年,太平公主诛,才召复旧官,知军国事。为了睿宗的“高枕”,刘幽求和禁军首领一起联络玄宗,结果事情未成。
1706947999
1706948000
钟绍京于景龙中为苑总监,因参与平定韦后之乱,进中书令、越国公,不过他在睿宗朝“以赏罚自肆,当时恶之,因上疏让官”,而睿宗表面上进他为户部尚书,君臣之间显得仍是难分难舍,但实际上对他有所看法,出为彭州刺史。玄宗即位,拜户部尚书。
1706948001
1706948002
魏知古,与睿宗的关系十分密切,曾为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并修国史”。之后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为太子时,又兼左庶子。先天元年,为侍中。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208]。开元元年,黄门监,第二年,改紫微令。
1706948003
1706948004
郭元振在睿宗即位后,征拜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三品,后转兵部尚书。这年冬,“与韦安石、张说等俱罢知政事”。先天元年,为朔方军大总管,明年,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之乱,“玄宗发羽林兵诛之,睿宗登承天门,元振躬率兵侍卫之。事定论功,进封代国公,食实封四百户,赐物一千段”[209]。这件事,《新唐书》说是:“睿宗御承天门,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210]可见,郭元振对睿宗忠心耿耿。
1706948005
1706948006
赵彦昭,年少时与郭元振、薛稷、萧至忠关系特别好,景龙中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先后在宋、归、凉州任职,后入为吏部侍郎,持节按边,迁御史大夫。萧至忠等诛,“郭元振、张说言彦昭与秘谋,改刑部尚书”[211]。对此,《旧唐书》说:“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212]诛灭太平公主,郭元振、张说认为赵彦昭也是出谋划策人之一。
1706948007
1706948008
上述六人中,按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刘幽求和钟绍京两人较为密切。在平定韦后之乱时,“幽求与玄宗潜谋诛之,乃与苑总监钟绍京、长上果毅麻嗣宗及太平公主之子薛崇暕等夜从入禁中讨平之”[213]。两人在这次平定叛乱中起的作用很大,所以睿宗一旦掌握政权,两人随即升为宰相。六人中的郭元振和赵彦照是发小,后来再加上张说,三人平日里十分亲近,抓捕萧至忠等太平公主派系官员的时候相信是共同讨论过的,所以事后三人均升了官。魏知古和上述官员的关系,似乎有点若即若离。此外还有那位王琚,虽然司马光怀疑他与刘幽求、钟绍京关系密切,但实际上这种怀疑还是有点依据的。玄宗为太子时,王琚曾对他说过:“今刘幽求、张说、郭元振一二大臣,心辅殿下。太平之党,必有移夺安危之计,不可立谈。”[214]也就是说,王琚在消灭太平公主时,竭力主张玄宗应该用刘幽求、郭元振、张说等人。虽然史书上没载他们几个平时聚在一起讨论政事,但相互感情和关系比较密切是有可能的,因而司马光的怀疑是正常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1706948009
1706948010
这七位受姚崇排挤的大臣,有一个内在的因素将他们串联到了一起,即他们与睿宗的关系。他们要么是平定韦后为睿宗即位立了大功的,如刘幽求、钟绍京;要么为了解决太平公主而为睿宗父子谋划出力的,如谋划者有刘幽求、张说、赵彦昭、魏知古、王琚、郭元振,如出力者有郭元振、王琚;要么是睿宗的老师,如魏知古。他们在睿宗时期大多先后曾是宰相,手握政事大权,郭元振、王琚还手握军权。先天二年九月三日,当王琚与岐王范、薛王业等一起去抓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时,“以铁骑至承天门”,而郭元振被睿宗召“升承天楼,宣诏下关,侍御史任知古召募数百人于朝堂,不得入”。也就是说,率兵死命守卫在睿宗周围的是郭元振,睿宗生死全系于他手,君臣关系尤其特殊。
1706948011
1706948012
这几位大臣在睿宗父子与太平公主对峙期间,他们是坚决地支持前者,对皇帝十分忠心,他们为睿宗父子设法诛灭了太平公主,使得皇位一直牢牢地坐在睿宗和玄宗的屁股下。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几位大臣只看到了睿宗父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却没有观察明白睿宗父子之间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所以表面上看,张说、刘幽求、王琚等与玄宗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一起商量怎样诛灭太平公主,张说还曾是玄宗的老师,但他们的立足点主要是为了睿宗的统治稳固,是为了保护睿宗的政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睿宗的忠心,在玄宗的心目中却有另一番滋味。
1706948013
1706948014
三、睿宗和玄宗父子的矛盾
1706948015
1706948016
睿宗登位,只短短的数年,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政绩,但这一段时间的政坛风起云涌,睿宗、李隆基、太平公主各有一个圈子,相互争斗,寻求着政治发展的通途,我在《玄宗朝初期政治斗争论略》一文中[215],有过详细论述。睿宗在太平公主、李隆基和钟绍京、刘幽求等人的全力帮助下,平定了韦后之乱,登上了皇位。他任用了一批宰相,如姚崇、宋璟、李日知、韦安石、郭元振、张说、刘幽求等,又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掌禁军。诛韦后之后,太平公主对政局影响较大,其“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她“连结将相,专谋异计”。
1706948017
1706948018
李隆基因为诛韦后和拥立睿宗之功,被立为太子,其实这也是睿宗的无奈,因为宋王成器是长子,“以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睿宗心里是犹豫过的,直到刘幽求说“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睿宗才决定立他为太子[216]。这时,父子相对还算是同心,在与太平公主的矛盾中,睿宗基本上与太子同一心思,还出手保护太子及其手下,不过两人的矛盾也渐渐显现。
1706948019
1706948020
比如,太平公主曾发现睿宗父子存在间隙,所以“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使太子“深不自安”[217]。公主还“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李隆基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向睿宗报告。
1706948021
1706948022
景云二年正月,“上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对曰:‘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上瞿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睿宗对太子在朝廷中发展政治势力、拉拢禁军深有疑虑,所以太平公主的话他是句句听在心中。之后,由于对太子的谗言不断,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内”[218],睿宗十分担心,因为左右羽林和左右万骑这北门四军的确都听命于太子,于是他要张说“为我备之”,打算应对太子的用兵。显然,睿宗对太子怀疑较深,否则也不会找张说前去商量。张说灵机一动提出让太子监国,睿宗还真有点不情愿,所以只是“六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已下,并取基处分”,而大权仍是在自己手中握着。
1706948023
1706948024
二月以后,睿宗依旧觉得太子在暗中发展势力,所以决定让权太子,下制:“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以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睿宗将国家大事让太子处理,但把重要人事变动的最后决定权握在自己手里。李隆基使右庶子李景伯替他“固辞,不许”,接着又吓得“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师,许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睿宗对他真实意思是什么。
1706948025
1706948026
先天元年(712)七月,太平公主再次想挑拨睿宗父子的关系,让术者对睿宗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太平公主本想对睿宗说你有危险了,这危险来自太子,想不到睿宗真吓怕了,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219]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了。太平公主一看事情弄到这种地步,与“其党皆力谏,以为不可”,但事已晚矣。
1706948027
1706948028
显然,睿宗父子之间在立太子、监国、李隆基手握禁军诸点上,是有不少或明或暗的矛盾,虽不至于两人翻破脸皮,但各有各的想法,对政治走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706948029
1706948030
睿宗在位期间,皇帝周围聚集着相当数量的一批大臣,而且有实际才干的不少,如刘幽求、张说、郭元振、魏知古等,他们想方设法帮助睿宗抗衡太平公主势力,对皇帝无限忠心。但这些大臣并没有意识到如何处理来自睿宗和玄宗父子之间的矛盾,除张说外,他们没有替睿宗准备任何限制李隆基势力的措施。
1706948031
1706948032
太子李隆基由于诛韦后时就厚结禁军豪杰,“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手掌军权。诛太平公主时,帮李隆基发兵攻打的是将军王毛仲、太仆少卿李令问和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计划这件事的是岐王范、薛王业、兵部尚书郭元振、殿中少监姜皎、中书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等人,说明李隆基使用的主要是禁军力量,有实力的文臣不多。他即位后任命的宰相主要有中书令张说、知军国重事刘幽求、中书侍郎王琚、黄门监魏知古等,这几位虽然都是前朝的大臣,但玄宗急于用人,所以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
1706948033
1706948034
四、姚崇的嫉忌真相
1706948035
1706948036
诛灭太平公主后只两个月,玄宗就把姚崇召回。
1706948037
1706948038
姚崇是睿宗朝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立李隆基为太子后,他又与宋璟为太子左右庶子,与太子关系特别密切。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太子也保护不了两人,于是被贬到地方。先天二年十一月,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又与玄宗相会,两人避开众人的一番密谈,对玄宗朝初期的政治起了很大的影响。就在这几天里,郭元振被罢兵部尚书交出了兵权,而姚崇成为宰相,主宰了玄宗朝初年的政治走向。
1706948039
1706948040
此后,睿宗朝的重要大臣一个个先后离开了中央政坛,交出了大权。刘幽求本以为功勋卓著,但姚崇上台后罢知政事,因为“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贬到睦州任刺史,几年后,只有六十一岁的他“愤恚而卒”。钟绍京“发言怨望”,左迁绵州,直到开元十五年(727)才入朝。紫微令魏知古罢知政事,开元三年,只有六十九岁就死了。中书侍郎王琚由于姚崇的一席话,“玄宗乃疏之”。开元二年“便除泽州刺史,削封”。
[
上一页 ]
[ :1.7069479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