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51319
其实对于隋人、隋唐以后直至我们现代的人来说,没啥必要去纠结《切韵》到底像不像汉晋洛阳话,咱们要知道的,就是《切韵》成书后,很快得到了天下文人士子的普遍认同,以及官方机构的承认。最晚到唐贞观年间,官府的教育机构已经拿着《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用书,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以《切韵》为准。那么自然地,在官场上进行交流时,各地人为了彼此能听懂话,也都努力向《切韵》的发音靠拢,纷纷自称在讲“洛下正音”了。
1706951320
1706951321
再往后啊,《切韵》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朝都有增补修删,但是宋元明清各朝代官方都承认这一系的语音才是读书作诗的“正韵”,所以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百姓的生活。大概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这个文言文读书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才渐渐淡出了。
1706951322
1706951323
要说起来,以隋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贵族,虽然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但也是一群很可爱的暴发户。
1706951324
1706951325
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能够承认自己没文化,把相关事业交给有文化的人去做,然后自己努力去学习文化。
1706951326
1706951327
如果说周隋之际,关陇贵族里还没啥文化人,那到了唐初,皇帝大臣们基本都可以提笔写个赋作首诗了,对“正音”自然也开始接受和讲究起来。比如说,初唐的国舅宰相长孙无忌就是位很讲究“正音”的学问家,虽然他也是自幼生在长安,但您最好别用秦音叫人家的名字“党孙无忌”,严肃点,要用切韵正音优雅地称呼人家为——
1706951328
1706951329
“党参母鸡。”
1706951330
1706951331
* * *
1706951332
1706951333
此篇说明:语言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和艰深的学科,古代汉语语音与现代差异很大,多数字音无法用现代汉字或汉语拼音准确标注,如果使用国际音标,又将给非专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因本文是科普随笔性质,所以使用现代汉字“近略模拟”了古字读音,让读者略微感受一下古今异同,不可视为准确古音。
1706951334
1706951335
本文中所涉及的语音知识和《切韵》流变种种,均由语言学专业人士吾友水支作技术支持。中古南北语音的特点和切韵系发音,主要取潘悟云教授观点,可参考网站:东方语言学(http://www.eastling.org)。关中秦音参考资料为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1706951336
1706951337
小学老师不教《三字经》《百家姓》,体罚必不可少【幼童启蒙教育】
1706951338
1706951339
穿越团的客人们,现在你们已经对唐朝人说话和写诗文的语音稍有了解,在《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中也看到了唐朝的大学生甚至留学生们的生活。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成为一个唐朝的文化人,最基础的幼儿启蒙教育仍然不可或缺。特别是那些打算穿越成婴儿从小在唐朝长大的,“上学发蒙”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1706951340
1706951341
发蒙?对,唉,不是您说的“昏头昏脑”的“发蒙”啦,这里的“蒙”字要读二声,是“启蒙”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幼儿刚刚开始认字念书的过程。
1706951342
1706951343
您觉得小孩子学认字、写字、背诗文没什么可说的?太天真了吧,不信您数数自己能背出多少古代幼教内容?看这张口就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您穿越的时代是武后之前,李白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1706951344
1706951345
或者您打算仿效什么历史正剧,让唐朝的儒生学童们开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谢谢,《三字经》虽然版本众多屡经增补,但有证据的最早作者也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您穿越到唐朝去哪儿找这东西?
1706951346
1706951347
再来一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我说您也不怕传到唐朝皇帝耳朵里被打死?“我堂堂皇室李姓,居然只被你排在第四位?”《百家姓》是宋初南方江浙一带的著作,所以才把宋朝皇室的“赵”姓排第一,五代时统治江南一带的割据政权首领“钱”氏排第二。
1706951348
1706951349
《三字经》《百家姓》都不能用,下面您要琢磨啥?《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您倒是说了,这次拥上来要打死你的是广大的唐朝发蒙幼童——孔老夫子的名言警句从春秋流传到唐朝,也有个一千年了,已经跟当时的语言差很多,属于“古文”范畴,让刚刚开始念书、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小娃们学这个,坑谁呢?中小学生要减负不知道吗?《论语》和《孝经》在唐朝都不属于“启蒙教材”,要等学生们把基本汉字认得差不多了才会开始读这两部书。
1706951350
1706951351
老老实实的,您还是跟着亲身体验一下唐朝儿童上学的过程吧。
1706951352
1706951353
先说上学年龄,这个在唐朝没有统一规定,全由家长们做主。根据孩子的智商高低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学读书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四五岁到十几岁都可以,极端情况,比如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据说到了十八岁才开始读书认字,也没耽误人家成名成家。
1706951354
1706951355
至于上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的父母兄姐长辈亲戚就是饱学之士,有时间有心情教小孩,不必花钱到外面去请老师。如果家里不缺钱,或者家长认为自己教不了孩子,那么就要请一位家教了——通常是所谓的“落第秀才”,没考中科举当不上官,又没别的谋生手段,来有钱人家当“西席塾师”几乎是他们最好的出路。这些有能力给孩子请私人家教的家庭,一般都要给老师较高的礼遇,提供住宿、膳食、仆役等。
1706951356
1706951357
更广泛的现象,是普通中等人家,既没时间和学问教孩子,也没钱请单独的家教,那么就像现代的小孩都去上幼儿园、小学一样,村落或里坊人家的孩子也会就近到一处“乡里村学”去就读。与现代不同的是,唐朝的小学绝大部分是私立的,或者由乡绅寺院等出头募捐、赁房请师开设,作为地方上的公益事业;或者由教师自己在家开堂收费教学,也带有一定公益色彩,因为收上来的“束脩”(学费)往往不够老师一家糊口,这些乡村教师还得在闲暇时间种地做工赚生活费。
1706951358
1706951359
好了,请人看黄历挑了个宜发蒙入学的黄道吉日,家长带您去村学拜见老师,给供在学堂正中的“文宣王尼父”孔夫子牌位叩头行礼,完成一系列入学仪式。在学堂里找个书案坐下来,先生可能先教你写几个简单汉字(比如自己名字),也可能先教你背一首最简单的五言诗。等到上了几天学,对教学环境比较熟悉了,正式进入用功阶段,当时最流行的启蒙教材就纷纷登场。
1706951360
1706951361
首先要介绍的是抑扬顿挫、十分好听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1706951362
1706951363
这部跟《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经典启蒙教材的《千字文》,不知道您穿越之前在现代听过学过没有。《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取不同的一千个字编写而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包罗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流变、名贤事迹、修身治国、礼仪规范等,既好读好背又知识广博,隋以后直到清末都是童蒙识字的最普及教材,也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课本,仅敦煌文献中就残存了近50件的《千字文》卷子,而且很大一部分明显是初学文字的幼儿手笔。
1706951364
1706951365
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了宋朝以前,别动不动就拿“人之初”和“赵钱孙李”来卖弄,真正好用的是《千字文》,在古代现代知名度都挺高。还有一部书也可以用用,是西汉人史游写的《急就篇》,不过似乎知道这部蒙书的现代人就不多了。
1706951366
1706951367
“急就”在这里是“速成”的意思,全书两千多字,包括三言句、四言句和七言句子。开头这样写:“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请道其章。”(意思是本书列出了很多奇异物品、姓名等,并且分好类不混杂,让读者能快速省事地学会,只要努努力肯定有收获,下面来看内容。)
1706951368
[
上一页 ]
[ :1.706951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