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3358e+09
1706973358
1706973359
1706973360
1706973361 图9.24 华丽的鎏金铜带钩
1706973362
1706973363 在江苏宜兴周处墓中发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带具,是一对牌形的带扣,同出的还有一套带饰,总共17片。这条带具以银装饰,非常精美,带扣由长方形的牌子构成,一端是圆角,另一端是方角。其中一块上有镂孔,并伸出一个舌状物,用来固定腰带[37]。类似的带具也发现于广州、洛阳、辽宁甚至日本的奈良,不过都是鎏金铜质的。由于它们时代相同,所以被称为“晋式带具”。这种带具由早期的汉式带具发展而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牌形带具密切相关[38]。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晋代玉牌形带扣上刻有“白玉衮带鲜卑头”字样。北方游牧民族将带扣称作“西伯”(sarbi),是“鲜卑”的另外一种音译,指的就是这种牌形带扣[39]。
1706973364
1706973365
1706973366
1706973367
1706973368
1706973369 图9.25 带扣在裆甲上的使用
1706973370
1706973371 这个时期的带扣,是在一个框架内装上固定的或活动的扣舌,形状和大小也是多种多样[40]。当北方人将带扣作为衣服上的附件的时候,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扣饰,但它最初仅仅被当成马具来使用,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陶马肚带上的带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到了汉代后期才用在人类服饰上,比如用在腰带上挂剑,满城汉墓中就出有这样的实物[41]。六朝时期,带扣也用在铠甲的束带上,可以调整铠甲的松紧(图9.25)。这个时期的带钩在全国都有发现,而带扣仅仅发现于北方地区,主要是在宁夏、山西(大同)、河南(安阳的鲜卑墓中)、辽宁(北燕墓中)。在西安发现的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若干云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带具,主要是由玉制成的。这套玉带由8块长方形的玉片组成,玉的背面衬有鎏金铜片,上附小玉环,用于悬挂各种各样的物品。玉带包括8个玉环和铊尾,后者也是一种带扣(图9.26)。可惜这一重要发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某些细节并不清楚[42]。这种可以悬挂各种物品的带具与当时进入中原的非汉民族关系密切。尽管带扣最终取代了带钩,但是这种变化在六朝时期似乎还比较缓慢,到了隋唐时期,变化才加快了速度[43]。
1706973372
1706973373
1706973374
1706973375
1706973376 图9.26 北周金玉带
1706973377
1706973378 尽管有关六朝服饰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服饰风格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尽管上层社会一直流行的长袍体现了明显的保守性,但即便是这样的服装,也处于发展变化中。服饰变化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服饰风格,这种风格逐渐为中原人士普遍接受。最终形成的服饰风格是传统的中原风格与新的样式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的样式非常注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差异,这在当时大量的随葬陶俑中可略见端倪(图9.27)。像在其他地区一样,在这里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因素,它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它又强烈地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
1706973379
1706973380
1706973381
1706973382
1706973383 图9.27 北齐高润墓陶俑
1706973384
1706973385 [1]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人们并不追求时尚。南齐著名画家和画评家谢赫就是一位著名的追求时尚者,他在衣服、化妆和发饰上皆紧跟宫廷时尚,参见Alexander Coburn Soper,“South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Buddhist Art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32(1960):78。
1706973386
1706973387 [2]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第168页。沈括《梦溪笔谈》卷1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1706973388
1706973389 [3] Jan Fontein and Tung Wu,Han and T’ang Murals Discovered in Tomb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pied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ers,pp.57-77;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第38~39页;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题材和艺术价值》,《文物》1974年第9期,第68、70页,图版1、3、4。
1706973390
1706973391 [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酒泉十六国墓壁画》,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魏晋墓》,《考古》1985年第8期,第731页及图17.3、17.5,图版6.6。
1706973392
1706973393 [5]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年第6期,第335~336页。也有人认为这个时期人们因用药而狂躁不安,使得人们的穿着比较宽松,参见傅江《从容出入望若神仙——试论六朝士族的服饰文化》,《东南文化》1966年第1期,第122页。
1706973394
1706973395 [6] 《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记载,当时南方士庶的羽仪服式皆模仿北魏尤其是洛阳风尚。
1706973396
1706973397 [7]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第170页。
1706973398
1706973399 [8] 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四座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2年第3期,第266页,图8.6。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第172页图15.4所示木屐出自安徽马鞍山朱然墓,但在该墓报告中不见报道。参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第1~15页。
1706973400
1706973401 [9] 《世说新语·识鉴》。
1706973402
1706973403 [10] 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第545页。
1706973404
1706973405 [11] 《南史》卷77。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第176页亦有引用。
1706973406
1706973407 [1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第16页,彩版。呼和浩特附近北魏墓出土的早期鲜卑陶俑所戴冠帽与此不同,参见Albert E.Dien,“A New Look at the Xianbei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p.44 and n.33。
[ 上一页 ]  [ :1.7069733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