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84025
1706984026
〔2〕“汤皙”句:“须”原作“发”,范校据《晏子春秋》等改。皙(xī西):肤色白净。
1706984027
1706984028
〔3〕“公恐”二句:“恐”原作“怒”,“不果”二字原无,范校据《物异志》、《晏子春秋》补正。
1706984029
1706984030
1706984031
译文
1706984032
1706984033
齐景公出兵攻打宋国,经过泰山,梦见有两个人朝他大发雷霆。景公说发怒的是姜太公的神灵,晏子说是宋国的先祖汤和商的执政伊尹。晏子还对景公描述了二人的相貌:汤皮肤白净胡须多,伊尹皮肤黑而个子矮。景公梦见的正是这两个人。景公不顾神灵的警告依然进军,军鼓也毁坏了,这时他才害怕起来,解散了军队,没有去攻伐宋国。
1706984034
1706984035
1706984036
原文
1706984037
1706984038
7·10 《徐偃王志》云:徐君宫人娠而生卵〔1〕,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2〕,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3〕。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烰成儿,生时正偃〔4〕,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乃葬之徐界中,今见有狗垄〔5〕。偃王既袭其国〔6〕,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7〕,得朱弓矢,以己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8〕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9〕。山上立石室〔10〕,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
1706984039
1706984040
1706984041
注释
1706984042
1706984043
〔1〕《徐偃王志》:东汉杂史体志怪小说,已佚。《水经注·济水》所引《徐州地理志》中保留了本节故事。徐君: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娠(shēn深):怀孕。
1706984044
1706984045
〔2〕独孤:既丧夫又丧子的孤独无依的老妇。《太平御览》卷九百零四作“孤独”。
1706984046
1706984047
〔3〕来归:“来”原作“东”,范校据周心如校改。
1706984048
1706984049
1706984050
〔4〕“遂烰”二句:“烰”原作“”,据范校改。烰(fū夫):通“孵”,温煦覆育。偃:仰卧。《后汉书·东夷传》注引《尸子》曰:“偃王有筋而无骨,故曰偃。”
1706984051
1706984052
〔5〕“今见”句:“有狗垄”原作“狗袭”,范校据《水经注》引《徐州地理志》及《太平御览》等补正。垄:坟墓。
1706984053
1706984054
〔6〕“偃王”句:“袭”字原无,范校据张皋文校补。
1706984055
1706984056
〔7〕“欲舟”二句:“上国”指周天子之国。陈、蔡:古国名,陈国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县,蔡国故城在今河南上蔡县。这两句说,偃王以诸侯的身分而对天子之国有所图谋,借行舟为名,在陈蔡之间开通运河,以便日后进兵。
1706984057
1706984058
〔8〕斗害:原作“闻言”,范校据《稗海》本改。
1706984059
1706984060
〔9〕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徐山:在今江苏邳州市西南。
1706984061
1706984062
〔10〕石室: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
1706984063
1706984064
1706984065
译文
1706984066
1706984067
《徐偃王志》上说:徐国国君的宫女怀孕后生下一只蛋,认为是不祥之物,把它扔到了水边。有个孤老太婆养的一条名叫鹄苍的狗正好在水边追捕禽兽,得到了这只被抛弃的蛋,就衔着它回家了。孤老太婆觉得这只蛋不寻常,就用身子捂暖它,于是孵出了一个孩子,这孩子出生时是仰卧着的,所以便用“偃”来取名。徐国国君在宫中听说了这件事,就重新收养了这孩子。他长大后仁慈而又聪明,继承了徐国的王位。后来鹄苍临死的时候长出了角和九条尾巴,原来这狗实际上是黄龙。徐偃王就把它葬在徐国境内,现在还可以看见有座狗坟。偃王继承王位后,以仁义著称,他想乘船到上游的周天子之国去,就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挖沟渠时挖到了红色的弓和箭,认为自己得到了上天赐的祥瑞,便根据自己的名字取了个号,自称为徐偃王。江淮一带的诸侯都服从他,服从的诸侯达三十六个国家。周穆王听说此事,派了使者乘着四匹马驾的车,一天工夫就到了楚国,要楚王去讨伐徐偃王。偃王讲求仁爱,不忍心使人民在争斗中受到伤害,结果被楚国打败,逃跑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跟随偃王的数以万计,后来便把这座山称为徐山。山上立了个石头的神龛,其中有偃王的神位,供百姓祈祷。现在这些都还保留着。
1706984068
1706984069
1706984070
原文
1706984071
1706984072
7·11 博父西〔1〕,夸父〔2〕与日相逐走,渴,饮水河、渭〔3〕,不足,北饮大泽〔4〕,未至,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5〕。
1706984073
1706984074
[
上一页 ]
[ :1.7069840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