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1421
现代人读了这个故事认为是“真事”的,恐怕不多,多数还是将其视为“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之类的神秘主义造势,也就是“变戏法”糊弄无知群众跟着造反。
1707001422
1707001423
但是,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刘邦斩没斩蛇,而是“赤帝子”斩杀的“白帝子”,也就是那条“白蛇”象征着什么。
1707001424
1707001425
众所周知,秦始皇定秦为“水德”,服色尚黑,刘邦作为当时的“秦吏”,哪怕是编故事神化自己,也应该是“黄帝子”斩杀的“黑帝子”,或者“黑蛇”,这才合乎“土克水”的基本原理,否则怎么也没法和“灭秦”扯上关系。
1707001426
1707001427
正因为如此,在《史记索隐》注释时说:
1707001428
1707001429
应注云“秦自谓水”者,按秦文公获黑龙,命河为德水是也。又按:《春秋合诚图》云:“水神哭,子褒败。”宋均以为高祖斩白蛇而神母哭,则此母水精也。此皆谬说。又注云“至光武乃改”者,谓改汉为火德,秦为金德,与雨金及赤帝子之理合也。[65]
1707001430
1707001431
这段注释包含几个信息来源,在“五德终始说”盛行的两汉,如何将王朝兴废与五行征应结合,是绝对的政权合法性问题,所以出现了两种解释:
1707001432
1707001433
前者是认可秦为“水德”,而白蛇与“水德相关”,哭诉的老妪就是“水精”;而后者则依据汉光武帝改汉武帝认定的“土德”为“火德”,秦为“金德”,火为赤色,金为白色,所以,对应“火克金”。
1707001434
1707001435
后者也是东汉通行的解释,见《史记集解》注释:
1707001436
1707001437
应劭曰:“秦襄公自以居西戎,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畤,祠白帝。少昊,金德也。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明汉当灭秦也。秦自谓水,汉初自谓土,皆失之。至光武乃改定。”[66]
1707001438
1707001439
应劭为东汉人,用东汉光武帝改定汉为“火德”,秦为“金德”的说法,来解释“赤帝子”杀“白帝子”,也就是“火克金”,看起来绝对是自圆其说,但作为现代人,我们能够相信200年前的刘邦能够预知200年后刘秀的变革吗?
1707001440
1707001441
这不由得人不怀疑,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是东汉人为了塑造刘邦政权的神性而伪造的故事,但是,“赤帝子”的说法,直接关系着刘邦在沛县起兵时的旗帜颜色,在其他记载之中也有旁证,汉军起兵后为“赤帜”,且在西汉末年刘歆撰写的《西京杂记》中有“高祖斩白蛇剑”之说,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并非东汉光武帝定汉为“火德”之后杜撰窜入《史记》的。
1707001442
1707001443
基本确认了这个故事出自刘邦之手,就揭示了更大的秘密。
1707001444
1707001445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1707001446
1707001447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1707001448
1707001449
这可能是《史记》中有限的关于高祖本人学问养成的记载,其他如他厌弃儒生,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洗脚的时候接见儒生郦食其,以及陆贾提醒他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一系列的轶事,塑造出的都是一个无心向学、厌弃儒学,乃至于“不学有术”的“浪荡子”形象。
1707001450
1707001451
但是在他刚刚起兵的时代,乡里豪杰长者对他的看法却是:
1707001452
1707001453
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67]
1707001454
1707001455
注意理由,“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也就是我们一直听说刘邦身上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怪事,命里就该发达。
1707001456
1707001457
除了“赤帝子斩白帝子”,还有“吕后望气”的故事,见《史记·高祖本纪》:
1707001458
1707001459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68]
1707001460
1707001461
这个故事的“戏法”就比较好变了,刘邦和吕后商量好,每次都让她找到,再说“云气”的说道儿,自然就凑得上了,但是,秦始皇经常念叨“东南有天子气”,刘邦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疑点,姑且存疑,后文详述。
1707001462
1707001463
同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一样也可以这么串通好了演戏。
1707001464
1707001465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刘邦“纵徒逃亡”“聚众山泽”之后,先是只有十几个人跟随,一直到沛县令请他“反秦”响应陈胜之时,他的部下才不过百人(《史记》作“数十百人”,《汉书》作“数百人”),他的“神话故事”却全部直指“天子”“赤帝”,乃至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1707001466
1707001467
反观聚众九百人的陈胜,哪怕是“神化”自己的想象力,也仅限于“大楚兴,陈胜王”,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707001468
1707001469
是知识,是眼界,在那个时代,更代表着身份阶层。
1707001470
[
上一页 ]
[ :1.707001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