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2281
1707002282
陈婴面对选择,对“军吏”宣称的“项氏名门”,与“自王”或是立项氏为“王”都不相关,而只是解释了投降项氏灭秦的必然性,所以快速反水。
1707002283
1707002284
也正因为如此,项梁所部快速通过了秦嘉起家的东海郡大部地区,直抵下邳,而秦嘉的抵抗,只能到彭城东面驻扎,说明反应迟缓,否则应该在更南方的下邳或下相阻击对方,而陈婴在楚怀王政权中的“上柱国”身份,以及把持楚怀王首都的权柄,都说明他在项梁北上过程中绝不只是引兵投奔的功绩,否则,英布和蒲将军也应该位列将相了。
1707002285
1707002286
至此,就可以解释刘邦的“略地下邳西”和张良的“起下邳”了。实质上,刘邦是在“砀东之战”受挫后,领部下主力追随东阳宁君陈婴沿泗水南下至彭城,转向下邳,大约在此处,他遇到了投奔来的张良,而东阳宁君陈婴则接到了项梁的书信,双方自此分道扬镳,刘邦也并未回归留县,而是直奔砀县。
1707002287
1707002288
因为在秦二世二年正月至二月间,吕臣的“苍头军”在陈郡新阳县复起,重新攻破了陈县,秦军左右校再次攻破陈县后,又被当阳君黥布在“清波”击败,而章邯主力则一直在临济围困魏王咎,并在东郡、砀郡北部扫荡,原本进攻泗川郡的秦军兵力逐渐被抽空。
1707002289
1707002290
所以,刘邦直攻由曹参部监视的砀县、下邑,一举攻克之,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攻克此二城的本就是曹参、周勃所统的“别部”,刘邦主力根本没参与,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动辄先登、斩首的樊哙和给刘邦驾车统车骑的夏侯婴都没有相关的记录。
1707002291
1707002292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而《汉书·张陈王周传》则删去了“见景驹”,在《汉书·高帝纪》中却添加了一句《史记·高祖本纪》中没有的“道得张良,遂与俱见景驹”。
1707002293
1707002294
也就是说,《汉书》作者班固把一件明白的事儿说不明白了,现实是刘邦去下邳本就在见景驹之后,收编张良后,他们的目的地就不是留县,所以,张良要见景驹,就要“去”,而不是“俱见”,《汉书》的修改是错误的。
1707002295
1707002296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过程中,张良也是旁观者,之前的引文中就提到了:
1707002297
1707002298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汉书》作: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1707002299
1707002300
刘邦处理复杂时局的“高明之处”在他与陈婴分道扬镳的过程中很明显地展示出来,陈婴投奔项梁必有回报,而他作为归属于陈婴指挥的独立势力,绝不可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况且刘邦自家的“基本地盘”还在秦嘉军的包围之下,投奔过去也是“丧家之犬”。
1707002301
1707002302
况且双方胜败未知,所以,他才在秦嘉集团和项梁集团火并的前夕脱身到“抗秦”的前线,从秦军手里争地盘,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张良的“数……说沛公”,很可能就是针对这个大事件。
1707002303
1707002304
在砀县和下邑的胜利,也支撑了刘邦割据一方的信心,又还攻丰邑,再次失利,但也躲过了项梁和秦嘉的厮杀,至秦二世二年四月,秦嘉败死,过程见《史记·项羽本纪》:
1707002305
1707002306
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36]
1707002307
1707002308
秦嘉在彭城战败北逃,连留县都没待,一路退过沛县,沿着泗水逃到了胡陵,本人战死,部下投降,景驹跑到了魏国的地盘死去,而项梁驻军在胡陵,准备领兵西进。
1707002309
1707002310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个月,即秦二世二年三月,刘邦进攻丰邑失败,也投向项梁,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707002311
1707002312
攻拔下邑,遂击丰,丰不拔。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丰。[37]
1707002313
1707002314
这里说刘邦“闻项梁兵众”,就去请求出兵攻丰邑,问题是,此时秦嘉还未战败,则刘邦并非是头一次听说项梁,而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投奔项梁,秦嘉的地盘布局沿着泗水拉成了一字长蛇阵,南至彭城,北至方与,沛县正好居中,刘邦在决战前向项梁输诚,等于是拦腰一斩。
1707002315
1707002316
同时叛离秦嘉的,应该还有朱鸡石和余樊君,所以才会有《史记·项羽本纪》:
1707002317
1707002318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与战。余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38]
1707002319
1707002320
注意这个地理范围,章邯军到栗县,位置在睢水岸边,睢阳和砀县之间,项羽围攻的襄城应为“襄邑”也在睢水岸边,地在睢阳西北。也就是说,在秦军的西方,结合章邯军一直围攻东郡临济的过往,其来处,应该是自定陶、成武、单父向南跨越孟渚泽和谷水,经虞县至栗县,也就是由北向南来,一举切断楚军自东向西沿着睢水、谷水的扩张势头。
1707002321
1707002322
在这个区域内,可知的控制线,应该是景驹楚军控制彭城、留县、萧县、相县、栗县、睢阳,刘邦控制砀县、下邑、沛县,丰邑则为魏军雍齿部所有,将刘邦控制区割为两块,所以刘邦才反复进攻“丰”,不单纯是故乡的心理因素。
1707002323
1707002324
而虞县、蒙县或许均为秦军所有,也是章邯军南下的交通线。上述景驹楚军控制区的西部沿睢水部分,很可能和刘邦一样,在项梁与秦嘉决战前已经叛离,即相县、栗县、睢阳等处,而项羽“别将”进攻的襄邑未必就是“为秦守”,很可能是面对分路收降纳叛的项羽不服从的秦嘉旧部,而无论是什么人,项羽都“坑之”。
1707002325
1707002326
正因为都是叛将,刘邦也不例外,所以,项梁才驱使朱鸡石、余樊君与栗县的章邯死磕,同时参战的,还有砀、下邑的刘邦部,所以,才能看到曹参和周勃:
1707002327
1707002328
(曹参)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秦将章邯车骑。[39]
1707002329
1707002330
(周勃)攻兰(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40]
[
上一页 ]
[ :1.7070022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