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2231
1707002232
(樊哙)与司马战砀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27]
1707002233
1707002234
(夏侯婴)从击秦军砀东。[28]
1707002235
1707002236
(刘邦)与击秦军砀西。[29]
1707002237
1707002238
砀县之东、萧县之西,正是魏地和楚地的交界处,大致范围很清楚,也就是同一次战斗,刘邦部下的几个亲信将领均参与了这次战斗,战果上,樊哙的叙功应该是合适的,即“却敌”,打退了秦军,没有被秦军吃掉,但也没有占到便宜,所以,刘邦所部才撤回了留县休整。
1707002239
1707002240
此次战败后,迎来刘邦集团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1707002241
1707002242
1707002243
1707002244
1707002246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第三节 “长者”的巧妙背叛,楚国人不打楚国人?
1707002247
1707002248
打输了会战,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这算是刘邦的一大创举。
1707002249
1707002250
《史记·高祖本纪》:
1707002251
1707002252
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30]
1707002253
1707002254
《汉书·高帝纪》里还增加了“与故合九千人”之语,就是加上旧部,总兵力达到9000人,可见此次扫荡的范围并不小,另见其他人的传记:
1707002255
1707002256
(曹参)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秦将章邯车骑。[31]
1707002257
1707002258
(周勃)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兰(蒙)[32]、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33]
1707002259
1707002260
注意,砀东(萧西)之战,刘邦集团主要将领均有参与,但并非猬集一处,比如曹参,就“取砀、狐父、祁善置”,其地并不在“萧县”附近,而是在砀县西边。也就是说,“砀东之战”中曹参应为“别动队”,活动在主战场的后方。
1707002261
1707002262
自此之后,刘邦集团的分兵态势明显,曹参参与“攻砀之战”,却没有参与“下邑”之战,但周勃和曹参,则明显在“打配合”,周勃攻砀、攻下邑,负责攻城,攻克后,曹参越下邑出击至虞县,周勃为其殿后,攻克蒙、虞,两部后来均参与了对章邯车骑部队的袭击。
1707002263
1707002264
反观樊哙和夏侯婴这两个“常从”的角色,都没有此“攻砀之战”“下邑之战”和“蒙、虞之战”,乃至于“击章邯车骑”的记录,这就非常有意思。
1707002265
1707002266
整理一下,刘邦亲自统领攻砀、下邑,确定随从的只有周勃,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周勃一直统率“步兵”,而曹参在当时应该发挥的还是“别将”的作用,即驻军在砀县西方的狐父、祁善置,也就是“打援别部”,而樊哙和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亲卫“车骑”,并没有参与攻城,或是另在别处。
1707002267
1707002268
攻克下邑之后,刘邦还军进攻丰邑,曹参、周勃则一路沿谷水向孟渚泽方向的虞县突击,此时,“东阳宁君”已经不在,为何?
1707002269
1707002270
《汉书·高帝纪》:
1707002271
1707002272
(秦二世二年)二月,攻砀,三日拔之。[34]
1707002273
1707002274
此月,陈婴已然投奔项梁,这就涉及另外的记载了,见《史记·项羽本纪》:
1707002275
1707002276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35]
1707002277
1707002278
由此记载可知,项梁北上之前,秦嘉原本与景驹在方与、胡陵一线进攻章邯主力秦军,是为北线战场,派出东阳宁君和刘邦一同抵御秦军别部,是为西线战场,那么南线呢?
1707002279
1707002280
按道理,东阳县地处淮河之南,恰恰是“稳固”的大后方,而项梁渡江北上,虽有邗沟水路凭借,东阳陈婴仍是首当其冲,所以书信联络陈婴合作,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当东阳宁君与刘邦在砀东失利撤回留县后,得到项梁北上的消息,陈婴受命南下阻击,由于一路上泗水水路畅通,顺流而下,不过几天的时间,就收到了项梁递出的橄榄枝。
[
上一页 ]
[ :1.7070022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