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3763e+09
1707003763
1707003764 此处记载涉及的职务包括:
1707003765
1707003766 县师、司马、守门、伍长、什长、百长、大率、大将。
1707003767
1707003768 整体来说,《墨子·号令》可以说,就是一个“县邑”守卫的“操作手册”,繁杂的操作性的细节,使得该篇之中包含的制度性信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当然,其中诸多称呼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1707003769
1707003770 整理下上述“职名”:
1707003771
1707003772 中涓、谒者、执盾、门尉、卒、葆卫、令将卫、吏、卒、养、养吏、城将、五官、百长、守将、四面四门之将、门将、部吏、队将、队吏、伯长、伍人、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守闾者、司空、什长、吏士、亭尉、县师、司马、守门、伍长、什长、百长、大率、大将。
1707003773
1707003774 另见《墨子·杂守》:
1707003775
1707003776 城守司马以上,父母、昆弟、妻子,有质在主所,乃可以坚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面一。
1707003777
1707003778 亭尉、次司空、亭一人。[37]
1707003779
1707003780 司马是守城内的主将,在他之上还有“令、丞、尉”,负责守卫城外,所以叫以上,家人必须在主帅府中留人质,才可以坚守,临时任命“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则每面城墙一人,亭尉位次司空,每亭有一人。
1707003781
1707003782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守城中的“司空”“候”“亭尉”都属于临时性质的职务,而且可以视为同一序列的“官职”。不过,很明显,“候”与“司马”有上下级汇报关系,见《墨子·号令》:
1707003783
1707003784 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候,候以闻守,不收而擅纵之,断。[38]
1707003785
1707003786 一切擅自闯入非居住地区域的官吏、士兵和百姓,都要由所在的都司空和候将其拘留,由候报告守将,不将其拘留而擅自放人的,杀头。
1707003787
1707003788 此处记载涉及的职务包括:
1707003789
1707003790 司马、都司空、候、亭尉。
1707003791
1707003792 先做一下排重,合并同类项:
1707003793
1707003794 大将,通城将、守将,即“司马”;
1707003795
1707003796 四面四门之将,包括四门之将,即门将(五官),以及四面之将,即“候”与队将[39](五官);
1707003797
1707003798 百长,通伯长。
1707003799
1707003800 确定了这些信息,则细节颇有可观之处:
1707003801
1707003802 简牍所见的秦制职名:县令、县丞、县尉、县司空、县司马、守闾者(里监门)、吏、卒、养;
1707003803
1707003804 “守将”府吏:中涓、谒者、执盾、门尉;
1707003805
1707003806 官署守卫:令将卫、葆卫;
1707003807
1707003808 令、丞、尉负责城外,司马负责城内;
1707003809
1707003810 城墙守卫编制:候、队将、队吏、百长、亭尉、帛尉、吏士、什长、伍长、伍人(卒);
1707003811
1707003812 城门守卫编制:门将、百长、什长、伍长、守门、卒;
[ 上一页 ]  [ :1.7070037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