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3863
1707003864
门尉——户将
1707003865
1707003866
葆卫——户郎
1707003867
1707003868
执盾、执矛、执铍、执金吾——执盾、执戟、武士
1707003869
1707003870
门将——卫士令、公车司马令、旅贲令
1707003871
1707003872
越将、慎将、楼烦将——骑郎将(郎骑将)
1707003873
1707003874
家车吏——驺
1707003875
1707003876
哪怕是从空间关系上,《墨子·备城门》和《墨子·号令》中展示的“县城”防守配置,也与“宫廷”中的宫内防御布置非常相近,尤其是一些官职名称,为前代所无,虽然《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动辄称“秦官”,与简牍、印玺对照,却常有出入。也就是说,这之间存在变迁联系。
1707003877
1707003878
何炳棣先生早已撰文指出,《墨子》一书实为墨家在秦献公时代入秦后,对秦国基层制度进行改造的成果,并由此编写了详细的“城守”操作手册。[43]这也就打通了秦国、秦朝“县制”与《墨子》记载制度之间的联系。
1707003879
1707003880
而刘邦和他的核心臂助们,作为秦朝的县吏,最熟悉的组织体系,当然是“县政”,所以,在起兵之初,就以“秦制”的“县守兵”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干部组织体系,且并不拘泥于“守城之法”,而是由此提炼出了一套比“秦制”更加有效的军事组织体系,最终屡战屡胜。
1707003881
1707003882
1707003883
1707003884
1707003886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第三节 秦汉之际竟然有三套军事组织体制
1707003887
1707003888
秦军的出征军制并不复杂。“大将”(或上将军)统“将军”,“将军”之下分为几个序列:
1707003889
1707003890
(1)步兵:尉、司马、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伍长;
1707003891
1707003892
(2)轻车:尉、轻车司马、卒长、仆射;
1707003893
1707003894
(3)骑士:尉、骑司马、骑千人。[44]
1707003895
1707003896
当然,其中的“轻车”与“骑士”的编制,是根据西汉吕后二年前的《二年律令·秩律》补全的,里面只记载“有秩吏”,即“军吏”,并非军营编制:
1707003897
1707003898
(1)材官:(中、郡)司马、〔中、郡、枸(勾)指〕发弩令、(中、郡)候、士吏;
1707003899
1707003900
(2)轻车:中轻车司马、(中、郡)轻车令、卒长;
1707003901
1707003902
(3)骑士:骑司马、骑千人。[45]
1707003903
1707003904
西汉中后期“军制”可以参考“大通汉简”的记载,“大将军”统“将军”,“将军”之下为几个序列:
1707003905
1707003906
步兵:校尉(也称“军尉”,编制称“校”)、司马(编制称“部”)、候(也称“千人”,编制称“曲”)、五百将(也称“五百”“卒长”,编制称“官”)、未知(有独立军官称“士吏”,在县中则称“校长”,编制称“队”)、什长、伍长;
1707003907
1707003908
骑兵:左骑都尉、右骑都尉(平级编制),司马、千人。[46]
1707003909
1707003910
参考《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的记载以“补缺”:
1707003911
1707003912
一说:“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烈有头〉。二烈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五火为队,〈五十人,有头〉。二队为官,〈百人,立长〉。二官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为裨,〈千六百人,立将军〉。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也。〉[47]
[
上一页 ]
[ :1.7070038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