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3913e+09
1707003913
1707003914 也就是:将军(编制为“军”,有将军、副将军)、裨将(也称“将军”,编制为“裨”)、校尉(编制为“校”)、司马(编制为“部”)、候(编制为“曲”)、官长(编制为“官”)、队头(编制为“队”)、火子(编制为“火”)、列头(编制为“列”)。
1707003915
1707003916 参照项氏初起兵时的“军制”:
1707003917
1707003918 项梁自任“会稽郡守”,即“郡将”,以项羽为“裨将”,之下为校尉、候、司马。
1707003919
1707003920 “骑兵”和“车兵”先不讨论,先看看记载最详尽的“步兵”部分。对照一下:
1707003921
1707003922 (1)伍长(5人)——什长(10人)——屯长(50人)——百将(100人)——五百主(500人,内短兵50人)——二五百主(1000人,内短兵100人)、司马、候(未知)——国尉(应有10000人,因内短兵1000人);
1707003923
1707003924 (2)伍长——什长——未知(有独立军官称“士吏”,在县中则称“校长”,编制称“队”)——五百将(也称“五百”“卒长”,编制称“官”)——候(也称“千人”,编制称“曲”)、——司马(编制称部)——校尉(也称“军尉”,编制称“校”,简牍中无编制人数)
1707003925
1707003926 (3)烈头(5人)——火子(10人)——队头(50人)——官长(100人)——曲候(200人)——部司马(400人)——校尉(800人)——裨将(1600人)——将军、副将军(3200人)
1707003927
1707003928 (4)司马——候——校尉——裨将——将军(无编制人数)
1707003929
1707003930 注意四个制度记载的“相似部分”:
1707003931
1707003932 伍长(火子)——什长(列头)——(不同)——候、司马、尉
1707003933
1707003934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两部分,一个是“司马、候”的变化;一个是“屯长”至“二五百主”之间编制的变化。最基层的什伍部分,反倒只是改了改名字。
1707003935
1707003936 前者的变化,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的,即“尉”为军之主官,司马、候只是其下的“军吏”,与其并列的还有“千石之令”“八百之令”“七百之令”“六百之令”,同级的还有“二五百主”。
1707003937
1707003938 也就是说,《商君书·境内》记录时代的秦军编制应写作:
1707003939
1707003940 尉——【千石之令、八百之令、七百之令、六百之令(其中含司马、候)】与“二五百主”——五百主[48]
1707003941
1707003942 很明显,这与《二年律令·秩律》时代的西汉初期军吏管理序列有承继性,即司马、候秩级有差,却不体现编制的上下级关系。
1707003943
1707003944 反观另一处变法,则变化更大:
1707003945
1707003946 在(2)和(3)中,根本没有统兵500人的编制层级,而只保留了100人、50人两级,且(2)和(3)中,统兵100人的编制都叫“官”,只是主官名字不同,一为“五百”、一为“官长”,可以视为一事。
1707003947
1707003948 在(2)和(3)中,统兵50人的编制都叫“队”,只是主官名字不确定,已知者为“队头”。
1707003949
1707003950 值得注意的是,(1)中有“五百主”,(2)中有“五百”,或称“五百将”。两者之间应有承继关系,但所辖兵力,(1)为500人,(2)为100人,差距较大。
1707003951
1707003952 问题都摆出来了,如何解释呢?变化的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呢?
1707003953
1707003954 说到底,矛盾点有两个:
1707003955
1707003956 其一,“军”这个编制,到底是10000人,还是3200人?
1707003957
1707003958 其二,“官”这个编制,到底是500人,还是100人?
1707003959
1707003960 《商君书·境内》记录的秦国“军尉”统辖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1/10的“短兵”比例看,必为“万人之军”,“将军”的“短兵”则是4000人,总兵力应为40000人。
1707003961
1707003962 反观“汉制”的“军”,已经不再以“尉”为统帅,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将军”统率,总兵力为3200人。
[ 上一页 ]  [ :1.7070039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