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6533e+09
1707006533
1707006534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1707006535
1707006536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1707006537
1707006538 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藩辅。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1707006539
1707006540 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1707006541
1707006542 对照《史记》相关篇章就会发现,太史公非常“实诚”,说重点写哪里,就重点写哪里,但是有几个人除外,比如韩王信在颍川郡的活动,卢绾偏师的活动细节,乃至于明言“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平定诸侯”之后。这个“详”字完全无从谈起,周緤本传的文句,并不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侯功”笔墨更多。
1707006543
1707006544 在以上篇章之中,太史公明确提到要“详写”的,确实只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按照他的话就是:
1707006545
1707006546 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
1707006547
1707006548 也就是说,到了司马迁的时代,距离开国也就是四代人,与皇后卫子夫之姊卫少儿私通的陈掌,就是陈平的曾孙。到这一辈人,已经对开国时的元功辅臣不甚了了,所以司马迁才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补充,也为我们保留了诸多“本纪”“世家”“列传”中没有提及的人物和事件。
1707006549
1707006550 整理一下,包括以下人物:
1707006551
1707006552 位列十八功侯的:王陵、奚涓、陈武、王吸、薛欧、丁复、虫达;
1707006553
1707006554 未列名十八功侯而有极高地位的:吕泽、吕释之、陈豨。
1707006555
1707006556 此外,还有列名“世家”“列传”却语焉不详的重要人物:
1707006557
1707006558 刘交、卢绾、淮阴侯韩信、张耳(张敖)、韩王信、魏王豹、傅宽、靳歙、周緤。
1707006559
1707006560 在这份名单之中,根据其他记载的蛛丝马迹,可以确认涉及反叛汉朝事件的人物有:
1707006561
1707006562 陈武(嗣子柴奇在汉文帝时代谋反)、吕泽(诛除诸吕)、吕释之(诛除诸吕)、陈豨(汉高帝时代反)、卢绾(汉高帝时代反)、刘交(诛除诸吕前与齐王刘襄联合起兵)、淮阴侯韩信(汉高帝时代在长安因谋反被诛)、韩王信(汉高帝时代反)、魏王豹(汉三年反汉)
1707006563
1707006564 毫无疑问,《史记》的记载受到了汉初政治变动的很大影响,不仅仅是“诛除诸吕”这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与反叛相关的功臣列侯,往往会失去一些材料,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提到过的“通侯籍”,谋反除国,自然也就要从“籍”中抹去。
1707006565
1707006566 现实是,除了上述“大功臣”,还有很多列侯在汉初政治中,踩到了“地雷”:
1707006567
1707006568 厌次侯元顷之子元贺:汉文帝六年,侯贺谋反,国除。——淮南王刘长与棘蒲刚侯陈武太子柴奇合谋谋反案
1707006569
1707006570 高京侯周成(周苛之子):汉文帝后五年,坐谋反,系死,国除,绝。——未知
1707006571
1707006572 魏其侯周定之子:汉景帝前三年,侯闲反,国除。——七国之乱
1707006573
1707006574 下相庄侯冷耳之子:汉景帝三年三月,侯慎反,国除。——七国之乱
1707006575
1707006576 高陵圉侯王周之孙:汉景帝三年,(侯行)反,国除。——七国之乱
1707006577
1707006578 纪信匡侯陈仓之孙:汉景帝三年,阳反,国除。——七国之乱
1707006579
1707006580 台定侯戴野之子:汉景帝三年,侯才反,国除。——七国之乱
1707006581
1707006582 辟阳幽侯审食其之子:汉景帝三年,平坐反,国除。——七国之乱
[ 上一页 ]  [ :1.7070065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