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8069e+09
1707008069 但是,对于这样一群“底层官僚”出身的“丰沛集团”而言,“知识”永远只是工具,真正让韩信代掌汉军完成“取天下”大业是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刘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让自己的“上将军”做的事,连史书都懒得记载。
1707008070
1707008071 不过古人不重视,不代表这事不重要。
1707008072
1707008073 诚然,淮阴侯韩信并没有独统方面军,如果韩信的语言表述一如《史记》的惯例,“数万”也就是不足“三万”,恰恰是“客卒”逃亡之后的规模,他本人自然要随从汉王行动;如果是“概数”,也就是汉军“尽属”,则之后汉王“自将”大军出故道攻章邯之后,他的领军权力,实际上也被剥夺。
1707008074
1707008075 但被留在关中的“上将军”韩信,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推进“汉国”军事体制正规化进程,俗称“练兵”。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1707008076
1707008077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18]
1707008078
1707008079 彭城大败后,韩信“收兵”与汉王会荥阳,“收”哪里的兵?
1707008080
1707008081 答案在《史记·高祖本纪》中:
1707008082
1707008083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19]
1707008084
1707008085 刘邦在荥阳收拢败兵,而后方的诸将帅关中卒冲出函谷关,在京、索间一举击败楚军,可见,这里有韩信的参与。
1707008086
1707008087 而《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则提到:
1707008088
1707008089 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因至荥阳。参自汉中为将军中尉,从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凡二岁。高祖(三)[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
1707008090
1707008091 曹参在颍川郡、南阳郡交界处“击羽婴于昆阳”。“羽婴”应非人名,而是面对楚军贯穿颍川郡的攻势,入昆阳“婴城”守卫,待敌军解围,又追击,而不言胜败,极可能是楚军见入南阳艰难,自行退兵。
1707008092
1707008093 武强则在河南郡境内,衍氏东南,更在荥阳、京、索之东,说明楚军进攻势头迅猛,曹参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一路后撤至荥阳。至此,全军损失殆尽,故刘邦将他调回关中屯兵修整、补充。
1707008094
1707008095 由此可见,京、索之战笔墨虽少,却十足重要,此战的胜利将楚汉战争的主战场稳固在了荥阳、成皋、敖仓一线。这次胜利,也让刘邦对韩信“练兵”之外的“领兵”能力放心。
1707008096
1707008097 刘邦发现,面对黄河南北双方面的军事压力,自己部下根本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哪怕是之前灭秦战争中表现最耀眼的曹参,也根本挡不住更“专业”的楚将、楚军,这才任命韩信以“左丞相”进攻西魏国。
1707008098
1707008099 这个“左丞相”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也很有玄机:
1707008100
1707008101 (曹参)以将军入汉,以左丞相出征齐、魏,以右丞相为平阳侯。
1707008102
1707008103 (韩信)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20]
1707008104
1707008105 (曹参)以将军入汉,以假左丞相定魏、齐,以右丞相,侯。
1707008106
1707008107 萧何言(韩)信为大将军,别定魏、赵,为齐王。[21]
1707008108
1707008109 曹参要是“左丞相定魏、齐”,韩信干吗去了?
1707008110
1707008111 所以,《汉书》加了个“假”字,既可理解为“代理”,也可理解为“借”,算是圆了圆面子。其实,曹参属韩信,并非什么秘密,但史书中仍有所讳言,应该不是司马迁的手笔,而是之前史官早已下手,“为尊者讳”罢了。
1707008112
1707008113 当然,这并不能改变一群沛县“小吏”唯有在韩信的指挥下,才能与楚军抗衡的事实。
1707008114
1707008115
1707008116
1707008117
1707008118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1706999511]
[ 上一页 ]  [ :1.7070080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