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10475
[80]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76
1707010477
[8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
1707010478
1707010479
[8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80
1707010481
[8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82
1707010483
[8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84
1707010485
[8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86
1707010487
[8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1707010488
1707010489
1707010490
1707010491
1707010493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第十章 大汉帝国为什么没有“二世而亡”?
1707010494
1707010496
第一节 汉高祖“休养生息”?不,是吕后让“大家发财”
1707010497
1707010498
过往提及汉初的历史,常从汉高祖得天下时的经济凋敝说起,然后说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再到积攒的财物满坑满谷,供汉武帝报高帝、高后受辱之仇……
1707010499
1707010500
这个叙事结构,对不对?
1707010501
1707010502
对,也不对。
1707010503
1707010504
这个逻辑很简单,谁听了都会点头,就好像一个家庭,不同风格的家长,造就了不同的命运。秦始皇是个攒了万贯家财的“富爸爸”,却摊上一个“败家儿子”,而汉高祖是“穷爸爸”,反倒养育了一群节用自抑的“好子孙”,所以汉祚永延。
1707010505
1707010506
遗憾的是,这不是历史学,是成功学。
1707010507
1707010508
西汉初年,仅仅惠帝和吕后的时代,总共十五年,已经超过了秦始皇、秦二世统一统治时间的总和。这十五年间,我们看《史记》《汉书》,夺嫡之争有之,宫廷阴谋有之,偏偏没有民变和地方反叛,不奇怪吗?
1707010509
1707010510
按照成功学逻辑,汉朝自建国开始就大搞“休养生息”,并有诏书为证:
1707010511
1707010512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1]
1707010513
1707010514
(汉五年)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2]
1707010515
1707010516
这就是著名的“高帝五年诏”的前半部分,也可见《汉书》在官方文书上对《史记》增补的部分,更详尽,总结起来有三条:
1707010517
1707010518
(1)诸侯子,在关中的,享受免役12年的待遇,回关东老家者享受免役6年的待遇,食之一岁,即由官府供养一年;
1707010519
1707010520
(2)脱籍民,即秦朝的良民百姓,啸聚山林脱离了国家编户齐民体系的,要回归原籍,由官吏恢复其原有的爵位并授予田宅;
1707010521
1707010522
(3)奴婢,注意,必须是秦朝的良民以饥饿自卖于人的奴婢,都免为庶人,成为普通百姓。
1707010523
1707010524
刘邦的善政及于社会的两个阶层:
[
上一页 ]
[ :1.7070104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