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142e+09
1707014200 吴起开始筹划一个大战略,计划以几年时间,灭掉秦国。倘若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就没有后来统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吴起在战场上光芒四射,所向披靡,但是政坛上却一败涂地。他终于被政敌暗算了,被迫离开魏国。当他行至西河时,心头一酸,泣下数行,叹息道:“主上倘若信任我,再给我几年时间,秦国必亡。如今主上听信谗人之言,不再信任我了,西河之地落入秦人之手的日子也不会远了,魏国大概从此就衰弱了吧。”
1707014201
1707014202 吴起离开魏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87年。
1707014203
1707014204 他刚离开,秦惠公乘机出兵进犯武下。失去吴起的魏军像丢了魂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一位大将被秦军俘虏。只是秦惠公还未能实现收复西河的使命,便于同年病逝,其子秦出公(又称出子)即位。
1707014205
1707014206 在秦、魏第一阶段的战事中,秦国是吃了大亏,让魏国尽占河西之地,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此中的原因,除了魏国强大之外,也有秦国自身的因素。进入战国时代后,秦国政坛动荡,爆发多起政变。公元前425年,秦怀公被大臣所逼自杀身亡;四十年后,即公元前385年,又一位秦国君主死于政变。
1707014207
1707014208 这位君主就是秦出公。
1707014209
1707014210 秦出公即位时只是个小孩子,大权落入其母(史称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临朝,任用奸臣,于是“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秦出公的母亲,着实不得人心。当时侨居魏国的公子连(秦灵公的儿子)风闻消息后,打算乘机入秦,取代年幼的秦出公。时任庶长的菌改驻守边塞,暗地里与公子连相通,放他入塞。
1707014211
1707014212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连回国,大惊失色,急急派军队前往截击。为了掩人耳目,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敌入寇边关。”菌改暗中与军队将领联系,当这支队伍行进到一半时,公开宣布拥立公子连。
1707014213
1707014214 形势不可思议地发生逆转了。
1707014215
1707014216 公子连非但毫发未损,反倒率领这支军队进军雍城。杀入城后,包围小主夫人的宫殿,小主夫人自杀,年幼的秦出公也糊里糊涂地被杀。
1707014217
1707014218 政变的结果,公子连登上国君宝座,史称秦献公。
1707014219
1707014220 这场内乱,又让魏国渔翁得利。
1707014221
1707014222 魏武侯不会浪费这个机会,果断出兵,把秦简公收复的部分河西之地又夺了回来。
1707014223
1707014224 表面上看,魏国人在秦国内乱中捞得些许便宜。但若把眼光放远点,秦国政变其实影响深远。秦献公是继秦穆公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他一上台,就废除了秦国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称是秦国制度的一次革命。
1707014225
1707014226 自秦穆公死后以良臣殉葬,中原谋士谁也不愿入秦。虽说那次殉葬只是例外,一般殉葬止于妻妾宫女奴仆,但是君主的脾气谁摸得准呢?只要殉葬制度存在,在上位者就可以轻而易举把政敌送入坟墓,无须理由。试问天下英雄,谁敢以身试之呢?人才不来,秦国的文化始终落后,有蛮力没智慧,成不了真正的大国。
1707014227
1707014228 秦献公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废除殉葬制度呢?显然,他是受到魏国文化的影响。他还是秦国公子时,侨居于魏国,公子出居他国,在春秋战国时非常普遍。当时正是魏文侯统治的年代,魏文侯颇崇尚儒学思想,他尊孔子高徒子夏为师,与著名学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田子方是孔子高徒子贡的学生。儒学不仅反对活人殉葬制度,甚至也反对以陶制人俑陪葬,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正是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秦献公回国即位后,立即废除殉葬制度,为国外人才前来投奔解除了后顾之忧。
1707014229
1707014230 紧接着,秦献公又做了第二件事:迁都。他把秦国的都城从雍城迁到栎阳。栎阳的地理位置靠东,迁都于此,显然是表示收复河西的决心。而后又设立蒲、蓝田、善明氏诸县,完善秦国的行政区划。
1707014231
1707014232 秦献公并不急于同魏国开战,他深知魏国的实力,特别是经过李悝变法后,魏国各方面制度都要比秦国完善。献公七年,秦国开始一项经济改革,称为“初行为市”,这是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增加国家的收入来源。献公十年(前375),秦国改革户籍制度,把五家划为一伍,实施集体化管理。
1707014233
1707014234 秦献公是有才干的君主,同时也是幸运的君主。
1707014235
1707014236 秦国最大的敌人是三晋,即魏、赵、韩。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后,以魏国实力最强,魏文侯以大局为重,强调三晋一体的原则,与韩、赵两国亲同兄弟,共同对付秦国。不过,既然分裂了,这种亲密的关系就难以长久维持。魏武侯只是半截明君,在他听信谄言逼走吴起后,魏国开始走向衰落,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魏、赵两国由团结走向战争。
1707014237
1707014238 公元前386年(吴起离魏后第二年),魏国干涉赵国内政,导致魏赵关系急剧恶化。公元前383年,赵国入侵卫国,卫国向魏武侯求援,魏国出兵大败赵师。次年,魏国夺取赵国河东之地。一年后(前381),魏、卫联手攻入赵国,赵国求助于楚,反客为主,侵入魏国。与此同时,被魏国灭亡的中山国复国,魏国的实力急剧下降。
1707014239
1707014240 秦献公想浑水摸鱼,他把目标锁定在三晋中实力稍弱的韩国。献公十一年(前374),秦国派胡苏为大将,率大军进攻韩国。不料秦国竟连韩国也打不过,韩军在统帅韩襄的指挥下,在酸水与秦军展开决战,秦军大败。
1707014241
1707014242 这一战,着实令秦献公感到郁闷。
1707014243
1707014244 既然打不赢魏国,打不赢韩国,索性打打赵国。
1707014245
1707014246 三年后(前371),秦、赵开战。你猜结果怎样,秦军在高安一战中,又被赵国打败了。
1707014247
1707014248 当年秦国打不赢晋国,现在晋国一分为三了,三个独立出来的国家,秦国连一个也打不赢。看来秦国与三晋军事力量上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幸的是,三晋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对付秦国上,魏、赵为争夺卫国而大打出手,韩国则乘机吞并郑国。倘若三晋联手,纵令秦献公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阻止不了国破家亡的命运。
1707014249
[ 上一页 ]  [ :1.70701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