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0583
首先“北并陈蔡”这件事,与吴起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及。楚灭陈国是公元前478年的事情,比吴起入楚要早了约90年;楚灭蔡国是公元前447年,比吴起入楚要早了约40年。把这两大功劳归于吴起,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
1707020584
1707020585
此外,“南平百越”之事,说法也很含糊,楚国向南方蛮族区的扩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仅仅在吴起变法的这几年。至于“却三晋、西伐秦”的说法,史料中惟一沾边的是吴起被害的那一年,楚国联合赵国进攻魏国,在这场战争中,楚国表现还是可圈可点。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在这段时间里,楚国与三晋、秦有爆发战争。
1707020586
1707020587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得远一些,在吴起死后的数十年里,楚国仍然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在战国七雄中实属平淡无奇。古人的思维方式,为了突显某位英雄的传奇,便往他脸上贴金。很明显,太史公对吴起便是如此。其实吴起的变法由于楚悼王的去世而中途夭折,难以有明显的成就,这本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抹煞他的伟大。
1707020588
1707020589
吴起的伟大在于他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摧坚折锐的魄力,即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却仍不失为一改革家与冒险英雄。他能雷厉风行地实施变法,与楚悼王毫无保留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有一天这把保护伞倒了,他的末日就到来。其实不仅是吴起,在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改革者都面临同样的命运。
1707020590
1707020591
公元前381年,靠山倒了。
1707020592
1707020593
是年,楚悼王去世,尸骨未寒,憋足气的贵族们就象挤压的弹簧,当压力忽然消失时便强力反弹。国王一死,再也没有人罩住吴起了,此时正是反攻倒算的大好时机啊。
1707020594
1707020595
这些被吴起害得失去爵位、失去官职、失去俸禄的贵族们自发组织起来,勾结宗室大臣,发动政变,围攻王宫,打算要把吴起杀死而后快。
1707020596
1707020597
唉,英雄多舛啊。吴起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他胸无城府,坦坦荡荡,只要有人信任他,他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事严厉那都是为了君王国家,为了富国强兵。可是命运跟他开了大玩笑,他帮鲁国打败齐国,却被迫离开鲁国;他帮魏国雄霸天下,结果却遭陷害而逃亡楚国;他帮楚国富国强兵,可曾想到竟然要命丧黄泉。这一切,都因为他得罪了太多权贵者,砸了他们的饭碗,自然被视为眼中钉与肉中刺。
1707020598
1707020599
叛军进攻王宫,箭如雨下,吴起且战且退,退到停放楚悼王尸体的灵堂之上。他知道门外这些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想到我吴起英雄一世,竟然以这种方式收场啊。可是——吴起忽然冷笑了——我吴起是什么人,杀我吴起难道不要付出代价吗?我要你们这些杀人者,付出十倍于我的代价,我死了,你们也决活不了!
1707020600
1707020601
吴起闯入灵堂,趴倒在楚悼王的尸体之旁,门外的叛军万箭齐发,唉,可怜的吴起被射成一只大刺猬了,死了。他死了,可是脸上却有诡异的笑容,令人不寒而栗。作乱的贵族在大声庆贺吴起被杀死的同时,才惊愕地发现,在吴起身旁,尸骨未寒的楚悼王也被射成刺猬一般了。
1707020602
1707020603
楚国之法,敢胆对国王尸体动刀动枪的,尽加重罪,夷三族。怎么楚国有这么一条奇怪的法律呢?我估计是当年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这件事令王室蒙羞,故而出台这么一条重罪,以避免哪个大臣效法伍子胥的做法。
1707020604
1707020605
这就是吴起的智谋。
1707020606
1707020607
一个人在临死前,能够想出一条这么巧妙的报仇手段,这大概只有吴起能做到。这种大智慧,真是千古少有啊。报仇不必等到来世,不必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死后复仇。吴起砸了贵族们的饭碗,如今被杀,显然在朝中同情他的人不多,这些造反者不会因为杀了吴起而偿命。可是没有关系,聪明的吴起在临死时最后一次运用了他的智慧,他诱使敌人向自己射箭,也是给他们设下一个巧妙的陷阱。这些不长眼睛的飞箭插在楚悼王身上,这是弥天大罪!
1707020608
1707020609
新上台的楚肃王愤怒地追究此事,下令逮捕进攻王宫灵堂的暴徒,这些杀害吴起的凶手被扣上“凌辱国王尸体”的罪名,集体抄斩,夷三族,共计有七十余家被灭门。他们最终还是斗不过已经死去的吴起!
1707020610
1707020611
吴起之死,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
1707020612
1707020613
在吴起死后,保守派势力再度猖獗,楚国永远失去了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楚国几乎没有过令人激赏的表演,它之所以还勉强维持七雄的地位,那完全是吃春秋时代的老本,只不过印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罢了。
1707020614
1707020615
1707020616
1707020617
1707020619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三章 中原混战
1707020620
1707020622
一 走向裂变的三晋
1707020623
1707020624
在吴起离开魏国的第二年(公元前386年),赵国爆发了一场内乱,这场内乱最终导致赵、魏两国交恶,三晋齐心协力、和谐共处的局面终于被打破。此后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越加复杂,有时联合,但更多时候是互相攻伐。这也宣告了魏文侯大力营造的“三晋独联体”最终瓦解。
1707020625
1707020626
赵、魏、韩是新兴的三个国家,他们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关系自然比其他诸侯要紧密。雄才大略的魏文侯很早就意识到,三个国家齐心,必定可以无敌于天下,因此他以高超的手腕制止了赵、韩两国互相争斗攻伐的企图,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晋”的带头大哥。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统治的前半段,有吴起、李悝等人为之策划参谋,仍然严格执行魏文侯的大政方针。可是当吴起愤而离去后,魏国的政策开始偏离了正道。
1707020627
1707020628
公元前387年(吴起出走之年),赵烈侯去世。赵国权力斗争出现白热化,争斗的双方分别是赵烈侯的儿子赵章与侄子赵朝。最终的结果是赵章登上君主宝座,是为赵敬侯,而败下阵来的赵朝逃往魏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魏武侯出兵干涉。
1707020629
1707020630
按理说,这件事属于赵国内政,魏国最好不要粗暴干涉才对。可是魏武侯当带头大哥十年了,自以为可以摆显下威风,便私自给赵朝撑腰,出其不意地出兵偷袭邯郸城。但赵国人早有防备,魏武侯偷鸡不成反倒蚀了一把米,败下阵来。
1707020631
1707020632
这下子赵敬侯生气了,他心里想,我当你魏侯是大哥,没想到你倒反倒一耙。行,既然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你这个大哥,我也不认了。
[
上一页 ]
[ :1.7070205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