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20696e+09
1707020696 非常戏剧化。
1707020697
1707020698 韩国与赵国兵团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撤军了。
1707020699
1707020700 这怎么回事呢?
1707020701
1707020702 原来韩懿侯与赵成侯两人意见不统一。赵成侯的意见是:“杀掉魏罃,立公子缓,逼迫魏国割地求和,这样我们就能捞得大利益了。”可是韩懿侯却另有打算,再怎么说,韩国这些年都是魏国的小弟,什么事都有大哥罩着,现在要杀魏君、割魏地,有点良心过不去,他说:“杀死魏国君主,这叫做暴行;迫使他们割地求和,这叫做贪心。”那要怎么办呢,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分别由公子罃、公子缓统治,分裂后的魏国将沦为与宋、卫一样的二流国家,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威胁了。”
1707020703
1707020704 这个方案,赵成侯明确表示反对,他坚持魏国必须得割地,捞到土地那才叫得利,不然一切都是空的。韩懿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里想,这次出兵是我提议的,赵国占了便宜还想充当老大,那可不行,我不能让赵侯得逞。他一咬牙,他娘的,既然如此,老子不管魏国的事了,让你赵国去擦屁股吧。就这样,韩国军队竟然调转马头,撤走了。
1707020705
1707020706 赵成侯大吃一惊,韩国人怎么一声不吭就走人呢?他担心事情有变。不要忘了,当年晋阳之役,也是在关键时刻战局忽然大逆转的。韩国人一走,赵成侯背上一阵寒意,该不是韩懿侯突然要联合魏国来攻打赵国吧?想到这里,赵成侯命令部队,不要逗留了,先溜为妙。
1707020707
1707020708 就这样,不可思议的故事又一次发生了。由于韩、赵两国互不信任,竟然使得必胜之局不了了之,魏罃因此大难不死。
1707020709
1707020710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707020711
1707020712 魏罃死里逃生后,纠集其党羽,对国内反对派势力发动致命一击,杀死政敌公子缓,武力统一魏国,是为魏惠王。
1707020713
1707020714 魏国的危机过去了,魏惠王很快就让赵、韩两国认识到,魏国可不是好欺负的,绝非省油的灯。作为传统的军事强国,魏国军队的军事素养是相当高的,只要给他们予喘息之机,就会恢复元气。恢复元气后的魏国军队张牙舞爪地扑上来,先是在马陵击败了韩国军队,继而又在平阳之战中力挫韩、赵联军。
1707020715
1707020716 尽管韩、赵两国在干涉魏国的战争中有过争议,但韩国既然已经趟了这洼浑水,也很难全身而退了,只能与赵国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共同进退了。
1707020717
1707020718 韩、赵两国武装干涉魏国受挫,韩懿侯与赵成侯心里都不太舒服,想找个出气桶。正好此时周烈王去世了(公元前369年),他的弟弟继位,是为周显王。周王名誉上还是天下共主,可实际上只不过是破落户罢了,以前有晋国撑腰,晋国解体后,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政治遗产,成为周王室的保护人。
1707020719
1707020720 只是如今魏国内乱刚结束,魏罃哪里有时间来管周王室的闲事呢?这正给了韩、赵两国予机会。韩懿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周王室,刚上台的周显王狼狈不堪,哪有实力与韩、赵两国对抗呢,只得夹起尾巴向两国求和。
1707020721
1707020722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小的周王室竟然还内讧不断,导致周室领地分裂为二。
1707020723
1707020724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在周考王时(公元前440年—426年在位),周的首都是成周,周考王把王城封给自己的弟弟姬揭,史称桓公。桓公死后,他的儿子继立,史称威公。公元前367年,威公去世,公子根与太子朝两人争着继承公爵。这时韩国与赵国看到周王室内部起了内讧,便想横插一腿,于是两个国家宣布支持公子根,并派遣军队进入周王室地盘,在巩地拥立公子根,称为东周惠公。这样,原本就已经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分裂为二,史称“东周”与“西周”。
1707020725
1707020726 在“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时,大家都极力争取周天子的认可,哪怕这种认可只是表面形式。韩、赵分裂周室后,魏国默不出声,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得不到认同的,这也为后来各路诸侯纷纷扯起“王”旗铺平了道路。
1707020727
1707020728 表面上看,三晋分裂为两大阵营,一为魏国,一为赵国与韩国,两方相互攻伐。但是,三晋又有一致的利益,特别是在对付西方秦国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三个国家达成一种默识,三晋内部争斗的同时,要一致对付秦国的入侵。面对着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倘若三晋不能齐心,将被秦国各个击破。
1707020729
1707020730 于是历史上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在往后几年时间里,三晋两个阵营对付秦国时一致出兵,打完秦国后,回来又继续相互杀伐,让人看得糊涂啊,这到底是兄弟呢,还是仇敌呢?下面我们就把这奇怪的一幕展开来演示。
1707020731
1707020732 公元前366年,魏惠王(注:此时还未正式称王,估且这样叫吧)与韩懿侯在宅阳(今河南郑州北)会晤,商讨对付秦国的事宜。在打击秦国这件事上,双方合作,共同出兵,但是这支貌合神离的军队在武都被秦军打败了。你以为魏、韩两国和好了吗?非也。从秦国战场回来后,魏国公子景贾率大军讨伐韩国,韩国兵团在阳地全力阻击,击溃了魏国兵团。你问我魏、韩是敌是友呢?我也说不清了。
1707020733
1707020734 这种短暂的友谊是必要的,无论是魏、赵、韩,面临秦国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在“三晋独联体”裂变后,三晋相互攻伐,鹤蚌相争,让秦国这个渔翁得利了。秦国在密谋一次更大的攻击,这次进攻的力度将是史无前例的。
1707020735
1707020736 公元前364年,凶猛的秦国兵团在大将章峤的统领下,杀入魏国。在内战中实力大衰的魏国无力凭借一己之力抵挡秦军,魏惠王不得不分别向赵、韩两国求援。应该肯定的是,赵成侯与韩懿侯在这个时候都表现出政治家应有的眼光与胸襟,毅然出兵相助。三晋联军与秦军战于石门(山西运城西南),这一战的结局令人震惊,秦国兵团大败三晋联军,斩首六万级。
1707020737
1707020738 秦国由是奠定其超级军事强国的地位。
1707020739
1707020740 幸灾乐祸的周天子不失时宜地站出来,庆贺秦军大获全胜,并扔给秦献公一个“方伯”的头衔,所谓方伯,就是一方之伯,即一方诸侯之长。看来周天子还为三年前韩、赵两国分裂周室一事而耿耿于怀呢。
1707020741
1707020742 次年(公元前363年),秦军又一次大举出击,目标是黄河西岸军事重镇少梁城。前面我们说过,少梁城是魏国在河西地带的桥头堡,显然秦军意在拔除魏国设在河西的战略据点。在上一年战争中伤亡惨重的魏国再次向赵国求援,颇有义气的赵成侯又一次派人马渡过黄河,协助魏军挫败了秦国夺取少梁城的阴谋。
1707020743
1707020744 列位看客,赵、韩两国屡屡帮助魏国抗击秦国,那么现在这三个国家的关系应该不错了吧。这是正常人的想法,可是当时三晋的关系,真让人看不懂。
1707020745
[ 上一页 ]  [ :1.7070206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