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3163
秦武王招罗这些勇士后,都授给高官厚禄,他希望这些力士能作为秦国人的榜样。勇武精神是秦的立国之本,秦武王把这种精神推向极致,他的喜好无疑深化了秦国的军国主义色彩。不过倘若认为秦武王只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张仪的离开并没有对秦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秦国人才济济,张仪的空缺很快被填补上了。填补空缺的,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樗里疾,另一位是甘茂。
1707023164
1707023165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秦国首次设立双丞相制度,樗里疾出任右丞相,甘茂出任左丞相。
1707023166
1707023167
现在我们经常用“智囊”这个词,这个词最早便是出自樗里疾,是他的江湖绰号。在前文中,我们已次多次提到樗里疾在历次战争中所收获的赫赫战功,这里做一下小结:公元前317年,樗里疾败三晋联军于修鱼,斩首八万;公元前314年,樗里疾败韩师于岸门,斩首万人;同年,攻魏,取曲沃,降焦城;公元前313年,樗里疾攻赵,虏赵庄,取蔺地;公元前312年,樗里疾会同魏章、甘茂攻楚,大破楚师于丹阳,斩首八万。他是秦国的常胜将军,多次出征,无一失手,真不愧“智囊”的称号。
1707023168
1707023169
与樗里疾相似,甘茂也是文武双全。
1707023170
1707023171
甘茂原本是楚国下蔡人氏,年轻时师从史举先生,在史举的教导下,遍读百家学说。由于秦国日渐强大,且对外来人才敞开大门,甘茂便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在秦国,他结识了张仪与樗里疾,其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很快得到两人的赏识,于是便开始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张仪与樗里疾联合向秦惠王举荐,秦王召见甘茂并与之促膝长谈,很快被他的才思敏捷所折服,便任命他为副将,协助庶长魏章,参予指挥攻楚之战,立下赫赫战功。秦惠王去世后,蜀相陈庄叛反,秦武王遣庶长甘茂会同张仪、司马错伐蜀,诛杀陈庄,平定蜀乱。
1707023172
1707023173
由于张仪的离去,秦相出现空缺。秦武王设立双丞相制,恐怕是担心出现像商鞅或张仪这样权力太重的大臣,这是对君主的巨大威胁。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向来以战功序定官职,故而樗里疾与甘茂两人双双入选,并不出人意料。
1707023174
1707023175
崇尚武力的秦武王雄心勃勃,他站在前几代伟大君王的肩膀上,还要奋力向上攀爬,要在武功上超越秦孝公、秦惠王。
1707023176
1707023177
他的理想是什么呢?
1707023178
1707023179
秦武王向甘茂泄露了高远的理想,他是这样说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他的理想就是“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目的是要窥周室,周室早已败落,有什么好窥的呢?无非是因为周室有象征权力的九鼎。倘若把九鼎扛回秦国,那么秦武王便是万王之王了。窥周室与“车通三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就要说说什么是三川。三川是韩国的地名,以境内有河(黄河)、洛(洛水)、伊(伊水)三川而得名,这里是中原的腹地。由于秦国与周室离得远,要“窥周室”,扛回大鼎,就必须打通韩国。事实上,这也是当年张仪提出的战略设想,只是并没有完全实现。
1707023180
1707023181
韩国在岸门之战后曾屈服于秦国,但秦惠王死后,张仪离开秦国,韩国乘机摆脱秦国的束缚。秦武王上台后,便算计着要攻打韩国,实现“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理想,倘若能实现,他认为就可以“死而不朽”了。
1707023182
1707023183
谁能担任伐韩之役的统帅呢?“常胜将军”樗里疾显然是最佳人选,可是秦武王却打算任用甘茂。为什么呢?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弟弟,王族成员,是秦军胜利的一面旗帜,他功劳太大了,功高震主啊。秦武王对樗里疾有很强的防备心理,并不想让他掌握兵权。对于伐韩这么重要的事情,秦武王宁可交给作为客卿的左丞相甘茂,就是有意架空右丞相樗里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春秋战国,华夏诸国尚右,因此右丞相樗里疾地位要高于左丞相甘茂。
1707023184
1707023185
甘茂对秦武王说:“大王如果要攻打韩国,就得联合魏国,请让我前往魏国游说魏王吧。”秦武王同意了,甘茂便动身到了魏国。
1707023186
1707023187
这些年来,魏国一直充当秦的小喽啰,秦大哥要攻打韩国,魏襄王能说“不”吗?六年前,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魏襄王还想仗义,结果被樗里疾反咬一口,丧师失地,狼狈万分。如今秦国又要攻打韩国了,魏襄王连屁也不敢放了,乖乖答应了,全力支持大哥的行动!
1707023188
1707023189
联合魏国的外交使命顺利完成了。可是甘茂这个人很有智慧,他一直在想一件事:秦武王要攻打韩国,却完全撇开樗里疾,这就使自己左右为难了。樗里疾在秦国政坛与军队中都拥有巨大的威望,又是甘茂的伯乐,现在甘茂要撇下恩人,独占伐韩之功,这樗里疾心里能舒坦吗,到时必定要多方阻挠。
1707023190
1707023191
甘茂感觉自己像是夹心肉馅,左右为难,要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便让副手向寿先返回秦国,通报秦武王说:“我已经说服魏国了,可是建议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为什么要放这个风声呢?聪明的甘茂有两个考虑:第一,这是做给樗里疾看的,表示我甘茂并不想攻打韩国;第二,也是做给秦武王看的,给自己留下一个弹性空间。
1707023192
1707023193
回到秦国后,秦武王便问甘茂:“为什么你建议不攻打韩国呢?”
1707023194
1707023195
甘茂答道:“宜阳是三川的重镇,名义上是一个县,其实它面积相当于一个郡。大王让我千里跃进,奔袭宜阳,这个战略计划难度很大。大王听说过曾母的故事吧,有人对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一点也不相信;可是当有三个、五个的人这样说的时候,曾母就吓得翻墙逃跑了。这说明人言可畏啊。如今大王对我的信任,比不上曾母对儿子的信任;而怀疑我的人,又绝不止三五个。要攻打韩国宜阳,必定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取得成功。倘若在这段时间里,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到时大王您一定会怀疑我。如果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攻打宜阳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攻打韩国呢。”
1707023196
1707023197
听到这里,秦武王明白甘茂的意思了,为了消除甘茂的疑虑,他安慰说:“你放心吧,寡人不会听他们的,我给你写了一份保证书吧。”于是左丞相甘茂消除顾虑,他与庶长封率领秦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入韩国,宜阳战役爆发!
1707023198
1707023199
事实证明宜阳之役确实是一场硬仗。
1707023200
1707023201
作为军事重镇,韩国在宜阳驻有重兵集团。宜阳地区方圆百里,城池坚固,有十万精兵,城中储备的粮食可供数年之用。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二十万的军队可作为后备力量。尽管秦军的英勇善战天下闻名,可是在宜阳城下,却打得十分艰苦。甘茂持续进攻五个月,但韩国人仍然顽强地顶住秦军的压力。
1707023202
1707023203
这一场战争,成为当时天下人关注的焦点。
1707023204
1707023205
作为韩国的邻国,楚国在是否要援韩一事上举棋不定。
1707023206
1707023207
在宜阳战役爆发后,楚怀王便遣大将景翠率领军队屯驻北疆,一方面是预防战火烧向楚国,另一方面是为援韩作准备。在以往的战争中,韩国与楚国都遭受过秦国的重大打击,伤亡惨重,可谓是难兄难弟。倘若秦人拔宜阳,无疑对楚国是相当不利的,楚怀王指示景翠的军队在接近韩国的边疆地区依山扎寨,随时准备援韩。
1707023208
1707023209
可是楚怀王毕竟被秦国人给打怕了,为援韩问题上,他举棋不定。倘若公开与秦国作对,可能会遭秦国的报复,怎么办呢?楚怀王想到了著名谋士陈轸,便问他道:“如今韩国首相是公仲侈,我听说他精明强干,且熟悉外交事务,他大概能保得住宜阳吧。我有个想法,想出兵帮助韩国据守宜阳,这样的话,韩国人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这大概对我们有利吧。”
1707023210
1707023211
对秦国知根知底的陈轸断然反对道:“以公仲侈的智慧,也不能避免在宜阳陷入困境。大王要放弃这种想法,千万不要出兵帮助韩国人守卫宜阳。”
1707023212
[
上一页 ]
[ :1.7070231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