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6497
1707026498
卫国是老牌诸侯国,立国于西周初期,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历史相当久远。进入战国后,卫国由于实力弱小,不断受到赵、魏两国的鲸吞蚕食,国土面积越来越小。魏师大兵压境,卫国无法抵挡,卫怀君只得举白旗投降。自此,卫国完全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可是魏安釐王仍意犹未足,他认为卫怀君并非真心实意投降,故而在两年后,他乘卫怀君入大梁城朝见时将其捕杀,立其弟为卫国君主,史称卫元君。卫元君的夫人是魏国公主,他比较亲魏,故而得到魏安釐王的信任。
1707026499
1707026500
在魏安釐王时代,魏国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可是此时秦国的力量无人可以撼动,魏国的中兴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秦国不能容忍魏国的扩张,在之后的几年,秦军不断对魏国发动进攻,令魏安釐王深感压力巨大。自从信陵君离开后,魏国难以有人能肩负起抗击秦军入侵的艰巨任务。在这个时候,魏安釐王十分盼望信陵君能回到魏国,协助他保卫家园。他多次派人前往赵国见信陵君,可是去的人无不踫了一鼻子灰。
1707026501
1707026502
信陵君不愿意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异母哥哥魏安釐王。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的矛盾由来已久,魏王一直深忌弟弟的才华,对他严加防范,不肯把权力交给他。两人的矛盾在援赵一事上最终爆发,最后信陵君以窃虎符、杀晋鄙的方式夺取兵权,完成了拯救赵国的惊世壮举。可是这件事后,信陵君再也不回魏国了,因为他私夺兵权已是犯下死罪,不敢回去见魏安釐王,留在赵国。在赵国的十年里,信陵君得到赵国君臣的礼遇,吃穿不愁,头顶上笼罩着英雄的光环。他已经不想卷入到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对魏国国内之事,不闻不问。
1707026503
1707026504
魏安釐王的使者骆驿不绝前来,令信陵君很烦心,他给门人下了一道死命令:“谁都不许替魏国来使通报,违令者杀无赦。”此话一出,没有人敢吭声了,前来的魏国使者无不吃闭门羹。看来信陵君已经是铁了心,无论如何也不回国。
1707026505
1707026506
可是魏国的战况不容乐观。
1707026507
1707026508
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进攻魏国,连克高都、汲城,魏国大恐。这时大家更希望信陵君重新出山,拯救魏国于水火之中。可是门客们谁也不敢吭声,大家想来想去,有两个人大概可以说得上话。这两个人,一个唤作毛公,一个唤作薛公。
1707026509
1707026510
这两个人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们既不神,也不圣,原本是混居于市井的匹夫罢了。毛公本是在赌场中打杂,整天与赌徒们厮混;薛公则是卖豆浆汤水的,地位也卑微。这两人虽是市井匹夫,却有士的品行,出淤泥而不染。信陵君想结交他们,亲自到两人打杂的地方,但两人或许觉得这个地方见不得人,便都躲着不见。信陵君并不放弃,最终找到他们的住所,登门拜访。为了不摆架子,他不坐马车,走路前去。就这样,三人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相当投缘。
1707026511
1707026512
毛公、薛公二人受众人嘱托,便找信陵君说:“公子在赵国受到礼遇,在诸侯中盛名远扬,可要是没有魏国,公子哪有今天的成就呢。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了,而公子您却丝毫都不在意。要是秦国攻破了大梁,祖先的宗庙被夷平,到时您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呢?”
1707026513
1707026514
听到这里,信陵君倏然变色,还没等毛公、薛公两人把话说完,就赶紧令人备好车马,收拾行李,即刻启程回魏国。
1707026515
1707026516
信陵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魏国,哥哥魏安釐王亲自前往迎接洗尘。兄弟二人十年间未尝谋面,毕竟是一个爹生的,久后重逢,两人相视而泣下。相逢一哭泯恩仇,时间过了这么久,魏安釐王也不再追究当年信陵君窃符之事,况且是自己苦苦请求弟弟回来助他一臂之力。魏安釐王当即宣布,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统领魏国的全国武装力量,抗击秦国。
1707026517
1707026518
那么信陵君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来保卫魏国呢?
1707026519
1707026520
光凭借魏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于东方诸侯的联合。他上任后,马上派遣使者前往诸国,共商合纵大计。当各国听说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后,纷纷表示愿意合纵。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个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窃兵权拯救赵国于将亡,这是何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东方诸侯们都强烈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在历史上多次合纵抗秦,但合纵运动并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领袖人物。如今信陵君无论从人品或是能力,都堪当重任,诸侯们把军队交给他,心里踏实。
1707026521
1707026522
很快,一支由五国联合作战部队组建起来了。信陵君率这支联军在河外与秦军大战,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落荒而逃。信陵君乘胜追击,一直把秦军赶到函谷关。秦国人关闭函谷关,军队不敢出战。看来信陵君果然名不虚传,十年前他败秦师于邯郸城下,十年后雄风犹存,宝刀不老,又一次让傲慢的秦国人蒙受战败的耻辱。
1707026523
1707026524
魏国的危机解除了,而信陵君凭此役再度名扬天下,成为秦国的克星,更成为天下人崇拜共仰的偶像。当时东方诸国的很多兵法家纷纷带着自己的兵法书,呈献给信陵君,希望能在他手下效力。信陵君把这些兵法书汇编成籍,后来世人称之为《魏公子兵法》。只可惜的是,这本兵法汇编并未能保存下来,后来失传了。
1707026525
1707026526
对于秦国来说,信陵君成为其扩张的最大绊脚石,只要他一天还掌握魏国的兵权,以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联合诸国一致抗秦,秦国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但是秦人尚诈,在外交权谋上颇为得心应手。一个针对信陵君的巨大阴谋出笼了。
1707026527
1707026528
这个阴谋就是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1707026529
1707026530
尽管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尽释前嫌,可是在两人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防范意识。既然两人的关系存有裂缝,便有了弱点,只要把裂缝再撬开一些,小空隙最终会变成难以跨越的鸿沟。那要从何处下手呢?当年魏国大将晋鄙被杀,虽说信陵君是不得已为之,但晋鄙本人并无过错,他只是忠于职守罢了。晋鄙被杀后,其门客对信陵君恨之入骨,对秦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
1707026531
1707026532
秦国宰相吕不韦在政治投资上向来是舍得花钱,他耗费万金,在魏国寻求晋鄙的旧门客,巨额贿赂,让他们想方设法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这些门客一方面见财眼开,另一方面也想为晋鄙报仇,便在魏安釐王面前进谗道:“无忌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之久,如今回到魏国当了上将军,诸侯们都乐意把军队交给他指挥。诸侯只知魏国有魏公子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听说公子想要南面称王,诸侯们也都畏惧公子,打算一起拥立他。大王您可得留神啊。”
1707026533
1707026534
此时信陵君刚刚解魏国之危,破秦军于河外,立下赫赫功勋,魏安釐王当然不会因为晋鄙旧门客的一番谗言而罢免信陵君。但秦相吕不韦深悉人性的弱点,谎言说多了,就成了真实。当年曾子的母亲听说儿子杀人,刚开始一点也不信,可是多听几次,她就吓得逃走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尚且经受不住流言的攻击,何况是兄弟之间呢?
1707026535
1707026536
吕不韦是一个高明的政客,他不仅有深远的眼光,还有一般人缺乏的优点:耐心。晋鄙的门客无功而返,可他并不认为万金的投资打水漂了,因为他已经在魏王与信陵君之间插入一根楔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是用铁锤把楔子打得更深。他不断地派出形形色色的间谍,在魏国传播流言。甚至让他们在信陵君面前,当着众人的面问说是不是快要当王了,还故意献上贺辞呢。这些手段太高明了,魏安釐王岂能不起疑心呢?十年能让一个人改变多少,他又岂能知道信陵君是否野心勃勃呢?
1707026537
1707026538
这是秦国人所导演的一出反间计,在这方面,秦国实在太厉害了。十几年前的长平之役,秦以反间计令赵王撤了廉颇的职;如今,他们又一次故伎重施,让魏王收了信陵君的兵权。我们必须说,魏安釐王并不是个昏君,可是作为君主,他缺了秦孝公、燕昭王那样的胸怀,秦孝公、燕昭王对于商鞅、乐毅都能用人不疑,而魏安釐王对自己的弟弟反倒信不过。
1707026539
1707026540
信陵君的“上将军”头衔被别人取代了,他知道魏安釐王已被人挑拔离间,对自己不再信任了。想想自己一腔热血,为国家奔走效命,倘若他只是顾及一己私利,何必从赵国回到魏国呢?魏王怎么能因为谗言而对自己起疑心呢?想到这些,他内心激愤难平。既然如此,他也不愿上朝了,称病呆在家里,与众宾客日夜饮酒。然而,以酒消愁愁更愁,他不理国事,日渐消沉,纵情于声色。
1707026541
1707026542
魏安釐王罢免信陵君,导致了一个恶果,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方合纵体系,很快瓦解了。赵国因为信陵君的缘故,一直不与魏国为敌,现在既然信陵君被免职了,赵王就有借口出兵了。赵军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攻取繁阳。紧接着,秦国大将蒙骜卷土重来,取魏国二城,魏国又一次蒙受耻辱。可是到这个时候,魏安釐王仍不肯重新起用信陵君,在他眼里,权力远比国家利益来得重要。
1707026543
1707026544
公元前243年,由于长期纵酒过度,信陵君不幸去世。《史记》里是这样写的:“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可能是肝脏受损导致死亡。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是最出色的一个,所建立的功勋也最为卓著。特别是他窃符救赵,保全赵国,大大推迟了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在战国中后期,能打败秦军的将领并不多,信陵君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他两次挫败秦师,成为秦国人眼中的头号对手。
1707026545
1707026546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推翻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
上一页 ]
[ :1.7070264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