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6547
1707026548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狶,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1707026549
1707026550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1707026551
1707026552
在信陵君去世后不久,魏安釐王也去世,其子魏增继立为王,史称魏景湣王。两大巨头几乎同时死去,这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秦相吕不韦可不管“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在魏国政权更迭之际,派蒙骜大举发兵攻打。魏军大败,丢失了酸枣、燕、虚、桃人等二十余城。秦政府把新夺得的土地置为一郡,称为东郡。至此,秦国的领土已经东扩到了齐国边境,东方诸国为之震动。
1707026553
1707026554
公元前241年(魏景湣王二年,秦王嬴政六年),东方诸侯又一次合纵。参加合纵的有六个国家: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卫国,其中卫国只是摆设罢了。东方六雄中,只有齐国没有出兵。尽管秦国已经把领土扩张到齐国边境,齐国政府却仍然无动于衷。齐王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雄心壮志,在他看来,秦国想进攻齐国,那得先收拾赵、魏、韩呢。
1707026555
1707026556
魏安釐王及信陵君死后,魏国失去了主持东方合纵的资格,楚国乘机充当老大。这次合纵运动,以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实际负责人是战国四公子中硕果仅存的春申君。春申君尽管久负盛名,但在诸侯中的威望远不及信陵君,这也决定了合纵运动缺乏真正的领袖人物。六国联军(实际上是五国,卫国滥竽充数罢了)先下手为强,进攻秦军,夺取寿陵。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维持很久,当他们杀抵函谷关时,秦军出关迎战,六国军队不能协同作战,甚至毫无还击,便草草退师了。
1707026557
1707026558
这次合纵运动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合纵的目的是打击秦国,但虎头蛇尾,要是就这样解散,春申君及各国君主颜面上也过不去,怎么办呢?大家坐下来一商量,把怒气发泄到齐国身上。各国在前线与秦国拼命,而齐国人却在背后享乐,这不行,大家心里不平衡,必须教训一下齐国才行。于是六国之师转而东向,进攻齐国,拔取饶安城,以示惩罚。
1707026559
1707026560
楚国主导的东方合纵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攻秦始,却以攻齐而结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纵为战国时代东方诸雄最后的合纵。
1707026561
1707026562
合纵运动的终结,与秦国的扩张有直接的关系。“合纵”与“连横”的是战国时代两大外交战略,“合纵”主要是东方诸国联合抵抗秦国,因为东方诸国分布于南北,呈“纵”向分布,故称合纵;“连横”主要是秦国拉拢某个东方诸侯,攻打另一个诸侯,主要是呈“横”向分布,故称“连横”。在蒙骜攻取魏国二十城后,其领土经魏、韩深入东部,直抵齐国边境,实际上已经切断了北方燕、赵与南方韩、楚的联系,“南北合纵”已经失去了地域基础。
1707026563
1707026564
为了进一步切断北方燕、赵与南方韩、楚联合的可能性,在六国联军罢兵后,秦国又一次发动侵魏之战。此役秦国攻取魏国的朝歌古城及卫国的濮阳城,魏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谈不上保护附庸国卫国了。卫国君主卫君角只得投靠秦国,秦国把卫君角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国沦为秦国的附庸国。
1707026565
1707026566
至此,秦国完成为对“中间深入,分割南北”的战略格局,为各个击破诸侯、一统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707026567
1707026568
这里概略说一下东方六强的情况。
1707026569
1707026570
自从乐毅伐齐后,齐国便从第一流的强国沦为第二流,国力不振,继任的君主又碌碌无为,闭关锁国,不参加东方合纵,颇有些孤立主义色彩。魏国在魏安釐王与信陵君时代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信陵君死后,国势一路没落了。韩国是秦国东扩的最大牺牲品,此时的韩国几乎称不上大国,差不多就是小诸侯。国力仍然比较强的是赵、燕、楚三国。赵国在长平之役后,顽强生存下来,其军事力量仍然颇为可观,但已经无法与秦国抗衡了。燕国由于长期以来外患少,国家相对安定,受战争破坏小,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兵力,但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不强。楚国在春申君执政的时代,国力有所恢复,对外吞并鲁国,扩张领土,充当合纵运动老大。
1707026571
1707026572
可是即便是赵、燕、楚三国,也难以抵挡秦国。更糟糕的是,赵国与燕国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严重削弱两国的实力。楚国也好不到哪去,国内政局动荡,春申君死于非命,楚国复苏的脚步也戛然而止。
1707026573
1707026574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燕赵战争与春申君之死。
1707026575
1707026576
1707026577
1707026578
1707026580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二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1707026581
1707026582
大鱼吃小鱼,小鱼叫虾米,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界的现象。在战国后期,秦国是一条大鱼,东方六国是小鱼,而象卫国、鲁国等小国,只能算是小虾米了。要战胜大鱼,小鱼只能联合起来,可是利益的缠纠又使得联合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小鱼之间互相缠斗,或是忙于吞噬小虾米,最终只能成为大鱼的餐中物。
1707026583
1707026584
在秦王嬴政即位前后,东方诸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燕、赵两国的战争。燕赵冲突的起因,是燕国觊觎赵国的土地。
1707026585
1707026586
在此之前,燕、赵两国长期以前关系很好,冲突甚少。当年乐毅受谗,从燕国投奔赵国后,致力于两国的和平,他的儿子乐间则留在燕国,被封为“昌国君”。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办大寿,燕王喜派宰相栗腹带了五百金作为寿礼,前往邯郸城为赵王祝寿。当时赵国刚刚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国力已是大不如前,壮丁多战死沙场,国内人口比例以老少居多,严重失衡。燕相栗腹考察赵国后,得出一个结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这正是燕国出兵抢地盘的良机。
1707026587
1707026588
回到国内后,栗腹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的壮丁基本上都在长平之役中战死,留下的孤儿们还没长大,这是伐赵的最佳时机。”这个报告受到了燕王的重视。自从燕昭王死后,燕国在军事上乏善可陈。只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僻处北方,邻国不多,外患也不多,所以没有很强的危机感。如今邻国赵国倒了霉运,燕国人想乘机捞一把,可谓是投机心理作祟。
1707026589
1707026590
燕国臣僚中最熟悉赵国事务的人,莫过于乐毅的儿子乐间,燕王喜召他前来,把栗腹的建议说了一下。乐间反对道:“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全民都熟悉战事,断然不可伐。”燕王不以为然地说:“我出动两倍于赵国的兵力讨伐,这样还不行吗?”乐间没有迟疑地答说:“不行。”燕王还不服气,又说:“那我出动五倍的兵力,这样总行了吧。”乐间仍然坚持说:“不行。”
1707026591
1707026592
这下子燕王喜勃然大怒了。他心里想,乐间因父亲乐毅原本是赵国人,肯定心里袒护赵国,这才坚决反对伐赵。他不再理会乐间,转而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其他人都纷纷说:这可是伐赵的良机,以多打少,必定可大获全胜。燕王下定决心:伐赵。
1707026593
1707026594
燕国的实力不容小视,为了确保兵力上的优势,燕王出动了六十万大军。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宰相栗腹率领,共有四十万人,进攻鄗邑; 另一路由大将庆秦统领,率二十万军队进攻代地。
1707026595
1707026596
军队临出发前,燕国大夫将渠谏燕王道:“我们与赵国长期交好,还刚刚送给赵王五百金的寿礼。燕国使者才离开赵国,反倒要出兵攻伐,师出无名,这是不祥的征兆。此番出击,必定无功而返。”燕王喜哪里听得进去,他懒得理会将渠,就要动身前往军中。将渠情急之下,一手拉住燕王的腰带说:“倘若一定要出兵,那请大王不要亲自前去。”看到将渠这么啰嗦,燕王一生气,抬起腿朝他猛踹了一脚。将渠大呼道:“我不是为自己考虑,我是为大王您考虑的啊。”燕王一转身,扬长而去。
[
上一页 ]
[ :1.7070265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