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8471e+09
1707058471
1707058472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707058473
1707058474 如果仅从题目上看,《诗经》中有好多诗是写山的,有东山、南山、北山。但细读这些写山的诗篇,又都不是山水诗,而是借山言事。比如,《东山》写的是服兵役,背井离乡去打仗,久久不归;《节南山》写的是君权旁落,坏官当道;而本文要说的《北山》,尤其是那常常被引用的经典段落,写的几乎就是江山社稷。
1707058475
1707058476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707058477
1707058478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707058479
1707058480 汉初《诗经》已立为博士,成为经典。秦时对其“断章取义,予取所求”的研究之风,更是进一步“光大”。《北山》经常被引用的这段,即是个鲜活的例证。其实,它的前边还有诗的首段:“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土子,朝夕从事”;它的后边还有“四杜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等几个段落。
1707058481
1707058482 这首以山为名的诗,实是一首讽刺诗。它讲的是一个人上山去采枸杞,一天忙到晚,也干不完国王的差事,这样做还不一定能养活家中的老娘。天下的土地,都是国王的,所有的人,都是国王的臣民。那些当官的办事不公,让我干这苦力活。国王的事,永远干不完……
1707058483
1707058484 应当说《诗经》创作和编辑的时代,是个言论自由的时代。这些诗若是写在乾隆王朝,作者和编者早没命了。不过,《诗经》之所以能成为经,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它某些内容显然符合了某种需要。比如,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即是对王道的高度概括与认同。这种思想被一代代儒生以“经”的名义,不断放大,反复引用,长久强调,就成了臣民们自觉接受的“帝王逻辑”和“国家主义”的现实,就成了臣民们认可的“王即天下”的世界观。
1707058485
1707058486
1707058487
1707058488
1707058489 图2.8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郡县制之后,一切贵族家庭与集团都瓦解了,全国之保留一个家,这一家就是国王之家。国土的“王化”,使国家也“家化”了
1707058490
1707058491 秦始皇之后(见图2.8),天下一统。中国成为一姓天下的“家天下”,如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识,自然是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所乐见,并极力张扬的。郡县制之后,中国进入了“化家为国”的漫长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中,一切贵族家庭与集团都瓦解了,全国之保留一个家,这一家就是国王之家。国土的“王化”,使国家也“家化”了。
1707058492
1707058493 将“国”与“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特的概念,这是中国所独有的。
1707058494
1707058495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经过长期的鼓吹,渐渐深入人心。民众亦天真地认为:臣民天生就没有土地,土地天生就是王的土地。在王道之下,民众只知“王道乐土”,不思“民道乐土”。一切归王所有的生存格局,就这样假经典的名义,植入强大的意识形态之中。而“民贵君轻”的话,也只有孟子敢说,但亚圣的观念,即使列入“四书”之中,也没被王朝所重视,甚至还被刻意遮蔽。如,朱元璋就曾把孟子从圣人的庙堂中赶了出去。
1707058496
1707058497 “诗”是“礼”的前奏曲,孔子编辑《诗经》之后,它一直是被当作祖先的“规章制度”来推广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而学诗的人在《北山》中看到的则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人,一个饱受压迫的人,却在认可王道,忍受剥削。两千多年来,只有汉文帝,搞过一次免除地租,历时十一年。此后,老百姓就在“王土”上,天经地义地为王而耕作。
1707058498
1707058499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传承了两千年的“经典错误”,但这个人类原始阶段的世界观、生存观,却伴着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1707058500
1707058501 黄帝梦游华胥国
1707058502
1707058503 找不到夏文化的“井冈山”,其“星星之火”,就难以得到“燎原”的证明。
1707058504
1707058505 祖先为何称我们的国家为华夏?夏,大家知道是我们的第一个王朝,华呢?说法就复杂了。有人说,我国西北地区,曾有一个华胥国。所以,中原先民自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也有人说,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即雍容至美。
1707058506
1707058507 2006年初夏,我到陕西旅行。陕西是文化大省,到处都是文化遗迹,但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祭祖神台,我们到底有几个祖宗?这里炎帝陵,那里也是炎帝陵,蓝田地区又多出了个华胥陵。
1707058508
1707058509 传说中的华胥氏,是女娲和伏羲的母亲(见图2.9)。记载中的华胥国,有《列子》的“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此外,《淮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也有华胥的记载。所以,据参与祭祖的专家理直气壮地说:华胥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我听着,这就像在推论谁是“二郎神”的母亲。但蓝田人愿意相信华胥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因为,这里有娲氏村、华胥镇,这里就该是传说中的华胥古国。
1707058510
1707058511
1707058512
1707058513
1707058514 图2.9 华胥氏,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的母亲
1707058515
1707058516 于是,仅有4万人的小镇,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当地打出的口号是“开发一座陵,建成一座城”。公祭使旅游经济到底增加多少,尚未算出,据说,那两天的甘蔗价至少翻了两番。
1707058517
1707058518 “华胥”也好,“华夏”也罢,这些词,显然晚于已铸于西周青铜器上的“中国”一词。它显然是一个稍晚些的文明区域的概念,所以,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之外,又加了一层美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其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但“华夏”并非当时唯一的美化中国的名词。《春秋·穀梁传》中即有:“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的说法。似乎在表达“中华”,即是“中国”与“华夏”的重组,是连缀压缩后的更美妙的说法。
1707058519
1707058520 我们的祖先为何要创造这么多美好的名词自称呢?主要是确立自己的核心地位和与其他部族的贵贱之别。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颁行的法律文本《律疏》,对“中华”一词做了明确的解释:“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可称之为中华。
[ 上一页 ]  [ :1.7070584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