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9034
1707059035
1707059036
图4.3 甲古文中与“京”相对应的字是“鄙”,京引申为城邑之意,而仓廪之形的鄙,则引申为郊野之意
1707059037
1707059038
周朝的京,或京师,已不仅是一个皇帝居住的城的概念,而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域。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言:“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就是说,王城周围有千里辖地。王畿后来被更明确地称为“京畿”,一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二也代指国都。如《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十八年诏》中“遂迁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
1707059039
1707059040
比之甲骨文中就有的“京”字,“都”字就是个晚辈,是比京更晚的概念。汉代的文献《史记》中可以看到关于“都”的解释:据“五帝本纪”讲,先王受人追随,舜住到哪里,人们就跟他到哪里去住。于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将“京”与“都”连成“京都”一词,则始于魏晋之时。当年,因避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死后追尊景皇帝)的“师”字之讳,“京师”被改为“京都”,后来这个词,也成为了国都的代名词。
1707059041
1707059042
顺便说一句,古代热衷学习中华文化的日本,学去了京师的设置,甚至还有一个都城,叫京都。794年,日本将国都定在平安京,“京都”慢慢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称。后来的东京,古时叫江户,即江水入海之门户。1457年人们以江户村为基础建起江户城,幕府执政时期,江户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天皇所在的平安京(即京都),则徒有其名。1867年,明治天皇迁都于江户,因已有京都存在,江户更名为东京。
1707059043
1707059044
京都虽然是一国之都,但在唐代,似乎觉得仅靠国都指挥全国似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又创立了陪都制度。在长安之外,又设了东、西、南、北四京: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这种陪都的做法被后世多个朝代承继,以至不是历史专业的人真是分不清随朝代而变更不定的东京、西京、南京、北京。
1707059045
1707059046
比如,宋承唐制,就设了三个陪都,北京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市)、南京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西京为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京师开封府自为东京。不过,由于各陪都的历史不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有差异。最突出的例子是应天府,这里是赵匡胤起家之处,所以城市建设的规模超过了其他几京。据《宋史·地理志》载:“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门曰重熙、颁庆,殿曰归德。京城周回一十五里四十步。”架势甚至不输国都开封。
1707059047
1707059048
虽然,辽、金、元是游牧民族政权,但对汉人国都传统也很推崇,京城设置也照搬照用。辽代的五京是随着统治地盘的扩张逐步形成的。辽以北方的上京临璜府为都(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为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东京为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为幽都府(后又改为析津府,即今北京丰台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辽代五京是各区域的统治中心,在行政上又称“五京道”(见图4.4)。金王朝的“一都五京”政权格局,基本上是从辽那里承继而来,只不过是地盘更大了。
1707059049
1707059050
元蒙灭金,废了元的中都,在其东北的旷野上重构新城,因金已有上都,中都,元朝遂将新建的国都称为大都。此后,明灭元,曾有过一段定国都于江南应天府,但燕王朱棣夺权王位后,又将国都定在了燕京,清承明制,仍以北平为都,至今,国都没有再变。
1707059051
1707059052
最后,说回首都的问题:即将国都称为首都始于何时?
1707059053
1707059054
笔者查过1979年商务版《辞源》,古汉语中没有“首都”一词,它是一个没有“典故”的新词;后来又查1999上海辞书版《辞海》,此书收有“首都”条,但只有其定义,也没有出处。权威的辞书似乎证明,它是一个清代以前没有过的新词。有外国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汉词典》中,也没这个词。1931年上海出版的《华英词典》中,有了这个词“CAPITAL”,拉丁语的“CAPT”的主要意思就是“头”“首”。看来“首都”一词是现代中国从外语中借用过来的词。其实,拉丁语中国人也不陌生,1294年,元朝时意大利的孟高维诺就来到北京,是教中国人拉丁语的第一人。现在西直门天主堂,俗称西堂,彩色玻璃上有他的像。
1707059055
1707059056
首,即是头,一个国家似乎不可有个首都。但笔者前些年到南非旅行,在那里就见到了这个国家的三个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虽然,三个首都是1910年南非成立联邦政府时各方商讨出的结果,但延续至今也没见有多少坏处。在我这个外国人来看,就是每个城都没那么大、人那么多、车那么堵。首就是头,三头六臂,总比一个脑袋的厉害。
1707059057
1707059058
1707059059
1707059060
1707059061
图4.4 南宋编撰的《契丹地理之图》描绘了辽国的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京制”。辽代五京是各区域的统治中心,在行政上又称“五京道”
1707059062
1707059063
洛阳,王在天下之中
1707059064
1707059065
显然,罗马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但其历史地位显赫,所以,每年它的建城日庆祝活动都会成为一条被全世界广为采用的新闻:“2008年4月20日,众多历史爱好者身着古罗马服饰,聚集在古斗兽场前,庆祝罗马建城2761周年。传说中,‘战神之子’罗穆卢斯和雷穆斯被一头母狼哺育长大,并于公元前753年4月21号创建了罗马城……”
1707059066
1707059067
我的“民族自豪感”被这条新闻勾了出来——中国有没有可与罗马相媲美的古城?于是,想起曾经到过的洛阳……
1707059068
1707059069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实际上比九朝还要多。我更关注的是洛阳建城第一朝。“自豪感”比我还强的人说,洛阳城建自夏朝,指的是1959年就开始挖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但时至今日没有弄出有力的考古实证。说洛阳建城有4000年历史——去掉这个最高分!还有人说,商人是洛阳城的建设者,但商都于西亳,即今天的商丘一带,扯上洛阳,实在牵强。说洛阳有3600年建城史——再去掉这个最高分。
1707059070
1707059071
时空上都比较贴近历史真实的是周与洛阳的关系。后世谈“三代”的文献,基本上缘自《尚书》,关于洛阳城的记载,即出自《尚书》中的多个文告。其《召诰》云:“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记载了周公、召公,先卜宅,选定城址于洛的事。洛邑建成,时称“新邑”,亦即成周。
1707059072
1707059073
关于成周,还有比《尚书》更可靠的文献,即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西周实行镐、洛共同为都城的两都制,镐为西京,洛为东京。依此说,洛阳建城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比之狼孩儿建立罗马城的传说,要早300年。
1707059074
1707059075
洛阳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也是最“中国”的都城。但目前所能找到的古代建筑图纸,只有战国中山王(今河北平山县)留下的一幅墓园规划平面地图——“兆域图”(约制作于前323——315年)。最早的城市地图,仅有东汉的壁画式城市地图。所以,最早的洛阳古城的位置,没有存世的古地图,只能靠遗址发现来提供了。
1707059076
1707059077
1992年我到洛阳时,洛阳还没有争“中国第一古都”的意识。城中那个建于1958年王城公园,被指认为西周洛邑遗址。但公园里看不到任何西周的东西,那个时代的“文化堆积”或许藏在公园的底下。东周洛都的实证出现在2002年,这一年,人们在洛阳市中心发现了:东周天子车马陪葬墓——“天子驾六”(见图4.5)——这个最新的考古发现为东周洛阳城提供了可以触摸的实证,后来,人们在洛阳城中央广场上建立了一个下沉式的天子驾六遗址博物馆。
1707059078
1707059079
1707059080
1707059081
1707059082
图4.5 洛阳发现东周天子车马陪葬墓,“天子驾六”为洛阳城提供了可以触摸的东周实证
1707059083
[
上一页 ]
[ :1.7070590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