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9370
更有力的考古实证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在西安的周至附近,农民在挖土建房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大石碑,碑额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见图5.5)。碑正面刻有楷书的2000字碑文,碑的下面及两侧用叙利亚文刻着70位景教僧人的名字和职称。除8位外,皆用叙利亚文与汉字对照。碑的正文叙述了景教的基本信仰,然后说到大秦国的景教主教阿罗本到长安,受唐太宗的礼遇起最初的150年景教的发展经过。此碑的出土,证明了至少在唐代,“大秦”所指的是波斯,约今天的伊朗一带。
1707059371
1707059372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东罗马毕竟不是罗马,这种“东西交流”,并没介入地理上的西方。实际上,自东西方宗教冲突以来,尤其是阿拉伯人封锁了西亚贸易通道后,东西方的隔绝一直延续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此前,西方对东方的地理描述,多止于印度;中国对西方的地理描述,也止于君士坦丁。
1707059373
1707059374
如此说来,我倒是以为《明史》的记载,至少表明:元朝时到中国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其踪迹及影响在大明王朝是没有什么反映的;《后汉书·西域传》中提到的“大秦”,明朝也不认为它就是意大利亚或罗马。“大秦”作为汉代就写入中国史册的“远西”大国,千百年来一直就指向不清,直到意大利传教士都来拜见万历皇帝了,少数国人才从《坤舆万国全图》中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才第一次看到利玛窦用中文标注在地图上的“意大利亚”。
1707059375
1707059376
1707059377
1707059378
1707059379
图5.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叙述了景教的基本信仰,和大秦国的景教主教阿罗本到长安受唐太宗的礼遇。此碑证明,至少在唐代,大秦所指的是波斯,约今天的伊朗一带
1707059380
1707059381
事实上,直到今天也找不出什么文献,证实明代以前的中国人或天朝使者,真的到过欧洲腹地罗马。即使是成吉思汗的部队,最西,也只打到莫斯科左右;即使是古代中国走得最远的旅行家,元代的汪大渊,也止步于东非。古代中国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以西的西方,真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
1707059382
1707059383
妖魔化的“西游”
1707059384
1707059385
地理的妖魔化是世界性的“传统”。西方人自《荷马史诗》开始,就创造了折磨英雄的冥界唐塔洛斯和环绕大地的俄开阿诺斯河等虚构的地方;中国人至少从《山海经》开始,就有“山经”的怪兽,“海经”的妖魔(也难怪,清人编“四库”时,没将它收入经史部)。在地理认知上,东西方都有过漫长的“神秘主义”时期。古代交通不发达,对于去不了的地方,有过度想象,也属正常。但是,已经实地考察过的地方,又要妖魔化一番,则是另一种心态的折射。
1707059386
1707059387
古代国人的开阔视野,汉代就可圈可点了。那时人们似乎找到了通往“海西国”(东地中海一带)的道路。反复向西域派使团的汉朝没觉得有什么了不得,如邻居串门般稀松平常。到了唐代,去西域的手续麻烦了一些,但玄奘“私自出访”最终还是得到大唐政府的认可。受唐太宗之命,玄奘口述辩机记录,遂成《大唐西域记》,玄奘也成为后世歌颂的传经偶像,大雁塔壁刻《玄奘译经图》,即刻画了玄奘译经的业绩(见图5.6)。
1707059388
1707059389
1707059390
1707059391
1707059392
图5.6 大雁塔壁刻《玄奘译经图》,刻画了玄奘译经的业绩。但到了元朝末年,唐僧去印度取经的历史,就变成了神魔传奇的“西游”话本
1707059393
1707059394
可是,西天取经光辉业绩,到了宋末或元初已经变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西游”话本(《永乐大典》收入其残本)。此唐玄奘取经故事,共分三卷十七段,将玄奘和尚远行万里去印度取经的历史,变成了神魔夹道的传奇;西行成功不是靠玄奘的伟大毅力,而是一只“泼猴”拔棍相助人的故事,取经成功变为神的功劳;丑化海外,美化神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朝心态呢?
1707059395
1707059396
显然,我们的文化中藏着一种“刻意的遗忘”。郑和七下西洋是国朝大事,但没出大明王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国家档案就在皇宫里消失了,远航的事迹与所历的国家,半真半假,若有若无了。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时,坊间正流行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作者在叙言的最后说:“今者东事倥偬,何如西戎即叙……当事者尚兴抚髀之思。”此时,海上倭患严重,五年前,丰臣秀吉攻朝鲜,妄图进入中国,朝鲜有失,则北京震动。所以,虽然是魔怪演义,也表达了对外患的不安,所以,其作品不乏夸耀之词,希望有郑和与王景宏这样的民族英雄,以振中华之威风。希望“当事者尚兴抚髀之思乎!”。
1707059397
1707059398
此作品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国势日衰,全书偏于用兵,鲜于外交。
1707059399
1707059400
那段辉煌的历史已被编成神话,国朝人士不仅不知道利玛窦的大西洋国,甚至,连两百年前郑和远航所至的国家及地区也不清不楚了。在这部“演义”中,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被写成一个蛤蟆精;牵星过洋的史实,转眼变得不可思议玄幻故事。中国知识分子再次退回“妙想方外,神游八荒”,妖魔化的“传统”之中。
1707059401
1707059402
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中讲,“所述故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而文词不工,更增支蔓。”鲁迅据序文,虽认为,它有讽谕当局之意,但“惟书则侈谈怪异,专尚荒唐,颇与序言之慷慨不相应”。
1707059403
1707059404
此书志怪之事,也不能全怪作者罗懋登,他也多有所本,其中除了“所述故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外,还有大半故事,直接摘自马欢的《瀛涯胜览》(载二十国)和费信的《星槎胜览》(载四十国)二书。仅《西洋记》所引二书相同之处,就有三十余处,两种“胜览”,信史不少,志怪也不少。
1707059405
1707059406
西方之极谓“泰西”
1707059407
1707059408
历史学家都认为,汉唐中国是最为开放的中国。但站在地理学的角度看,较为科学的“世界观”是在明朝形成的。中国人心中的天下,也是在那个时代中进入了地理认识的“突变期”。
1707059409
1707059410
明以前的中国,以南岭之南的海域为南洋,将南海之西的中亚细亚及印度洋一带为“西洋”。此前的中国人在所谓的“西洋”之中,来来回回跑了上千年,但没能见识到“西”之外,还有更西——即万历年间所说的“泰西”。
1707059411
1707059412
泰,太也,极也。泰西,极西也。另,《尔雅·释天》关于四方之风的说法,也可参考。即,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如此,说来泰西,是西之又西了。
1707059413
1707059414
大明王朝在宣德时,停止了“宣教化”的海外巡游,关上了国门,不许片帆出洋了;但洋人来“朝”还是允许的,利玛窦正是此时进入中国的。天朝恩威,四夷宾服。可利玛窦自报家门,谓之“大西洋人”。历代朝贡典录中,没有大西洋国家。他们在四夷之外,是鞭长莫及之“极”。为了区别传统中的“西洋”,自万历时起,国人把欧洲称为“泰西”。
1707059415
1707059416
利玛窦来自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为何称自己是“大西洋人”?因为,斯时大西洋航海风头正劲,他是经过葡萄牙的批准,才从大西洋绕好望角到达印度,又从印度登陆大明。1585年,利玛窦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知府王泮赠予两块匾额:“仙花寺”与“西来净土”。西来的利玛窦,由此开始推广他的“西”。
1707059417
1707059418
利玛窦用对话体写的《天主实义》,对话人即为“东士”和“西士”。这位西来之士,想归化东方,但在传教上并取得多大成就。在西学传播与文化融合上,功劳就太大了。利玛窦不仅译介了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还是第一个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人,开汉语拼音化之先河(1955年周有光等搞汉语拼音方案,即沿用了利玛窦的方法)。
1707059419
[
上一页 ]
[ :1.70705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