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64154
1707064155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周书·洪范》
1707064156
1707064157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周书·洛诰》
1707064158
1707064159
1.15 攸,凡26见,可作副词和语助词。副词凡5见,表示关联。
1707064160
1707064161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虞夏书·禹贡》
1707064162
1707064163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虞夏书·禹贡》
1707064164
1707064165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 《虞夏书·禹贡》
1707064166
1707064167
《禹贡》多以“既”“攸”对文,表示一个动作行为已经结束,一个动作行为接着就发生。攸,历代皆训为“所”。《经传释词》云:“说经者见‘犹’字则释之为‘尚’,见‘攸’字则释之为‘所’,皆望文生训,而非其本指。而《史记·夏本纪》、《宋世家》,于‘阳鸟攸居’、‘丰水攸同’、‘彝伦攸斁’、‘彝伦攸叙’,悉以‘所’字代之。盖古义之湮,由来久矣。”[137]但释“攸”为“犹‘用’也”[138],亦似可商。“攸”训“乃”“就”为是。
1707064168
1707064169
1707064170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 《周书·洪范》
1707064171
1707064172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周书·洪范》
1707064173
1707064174
1707064175
《洪范》这两个语例中的“攸”既有强调所修饰的动作行为的作用,也有关联上文的语法功能。《白话尚书》皆释“攸”为“由此”。[139]“彝伦攸”译为“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彝伦攸叙”译为“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140]
1707064176
1707064177
1.16 犹,整个今古文《尚书》只有5见。今文《尚书》凡4见,皆作关联副词。
1707064178
1707064179
《经传释词》:“犹,《礼记·檀弓注》曰:‘犹,尚也。’常语也。”[141]杨树达先生引《礼记·檀弓注》云:“犹,尚也。与今语‘还’同。”[142]
1707064180
1707064181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 《商书·盘庚上》
1707064182
1707064183
1707064184
相时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商书·盘庚上》
1707064185
1707064186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商书·盘庚上》
1707064187
1707064188
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周书·无逸》
1707064189
1707064190
古之人,指贤明的君主。《尚书正义》:“诪张,诳也。君臣以道相正,故下民无有相欺诳幻惑也。”[143]
1707064191
1707064192
1.17 则,凡75见。可作名词、动词、副词和连词。关联副词,凡37见。
1707064193
1707064194
“则”作关联副词,其显性语法功能似乎表示一定的连接关系,或表顺承,或表转折,或表条件关系。除表转折、条件关系的用例外均表顺承关系。但其隐性语法功能还是修饰谓语,说明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上一事理或动作行为有因果、假设、条件、顺承、转折等语义关联,且这些“则”的句法位置都在主语(省略的主语)后谓语前。这些“则”与作连词的“则”有明显区别。
1707064195
1707064196
1.17.1 “则”表示顺承的语义关联。
1707064197
1707064198
知人则哲,能官人。 《虞夏书·皋陶谟》
1707064199
1707064200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虞夏书·皋陶谟》
1707064201
1707064202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周书·洪范》
1707064203
[
上一页 ]
[ :1.707064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