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0858e+09
1707120858
1707120859 (2)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宁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984年第4期,第154—159页。
1707120860
1707120861 (3)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第388—395页。
1707120862
1707120863 (4)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第252页。
1707120864
1707120865 (5) 张学正、张朋川、郭德勇:《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第62页。
1707120866
1707120867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第29—62页。
1707120868
170712086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第38—56页。
1707120870
1707120871 (8) 谢端琚:《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57—88页。
1707120872
1707120873 (9) 许新国:《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第309—317页。
1707120874
1707120875 (10)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第162页。
1707120876
1707120877 (11) 参见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London: Hutchinson & Co., 1963), p. 262。我在四川松潘地区,对于羌族在山区牧猪的采访与观察,也有同样的结果。当地放牧的猪,经常寻找一种野谷粒为食。据当地羌族告诉我,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就是这种野生谷粒救活了许多人命。
1707120878
1707120879 (12) 谢端琚:《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第204、215页。
1707120880
1707120881 (13) 谢端琚:《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4期,第308—309页。
1707120882
1707120883 (14) 高东陆、许淑珍:《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1期,第1012—1016页;Ming-ke Wang,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pp.40–43。
1707120884
1707120885 (15) Ming-ke Wang,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pp.49–50.
1707120886
1707120887 (16) 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曾经历渔猎、畜牧、农耕三个阶段。因此,畜牧或游牧是人类文明发展序列中,介于原始的渔猎与进步的农耕的中间阶段;这是农业定居人群的偏见。事实上,考古数据显示,在全球主要游牧地区中,人类都曾由农耕,或以农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入游牧经济之中。
1707120888
1707120889 (17) Evans-Pritchard, The Nuer, pp.142–150; Fredrik Barth, “Segmentary Opposi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 A Study of Patha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89 (1959): 5–21; Pierre Bonte, “Segmentarité et pouvoir chez les éleveurs nomades sahariens. Eléments d’une problématique,” in Pastoral Production and Society, pp.171–199.
1707120890
1707120891 (18)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1707120892
1707120893 (19)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1707120894
1707120895 (20)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Ming-ke Wang,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pp.90–94。
1707120896
1707120897
1707120898
1707120899
1707120900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1707119808]
1707120901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1707120902
1707120903 在另一个黄土农业的边缘地区,内蒙古阴山以南到陕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附近,也经历了与河湟地区类似的人类生态变迁。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与晋陕龙山文化区更接近,使得在这里发生的人类生态变迁对南方龙山农业地区人群造成了更直接的冲击。而南方人群对此的反应,也进一步影响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人类生态变迁。
1707120904
1707120905 鄂尔多斯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编者注)和陕西省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等地的长城以北的地区。黄河在此绕一大圈,鄂尔多斯的北、西、东三面皆以黄河为界。我们所探讨的地理范围,还包括与鄂尔多斯隔黄河相望的地区,包括西面的贺兰山、乌兰布和沙漠,北面阴山以南的河套区,以及东北面的土默特平原,东面的内蒙古清水河县至托克托一带。
1707120906
1707120907 鄂尔多斯东部、土默特平原以及大青山南的套北地区,都属于温暖半干旱气候。鄂尔多斯西部,则属温暖干旱气候区。到了狼山下的套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只有150—250毫米。因此大体说来,这区域中干旱的程度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降水量不平均且变化大是其特色。(1)
[ 上一页 ]  [ :1.7071208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