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0908e+09
1707120908
1707120909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混合农业经济人群
1707120910
1707120911 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地区较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套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以及黄河彼岸的清水河至托克托一带,与南部的无定河流域一带(见图四)。至于高原内部毛乌素沙地一带,在当时是因沙地已形成以致不适人居,还是曾有人群活动但其遗迹为后世形成的沙层掩没,目前尚不清楚。无论如何,较早在此活动的人群,在文化与经济生态上都与南方的仰韶与龙山文化人群非常相似。
1707120912
1707120913 仰韶农业文化的边缘人群
1707120914
1707120915 在包头阿善、呼和浩特美岱、和林格尔县敖包山,以及清水河县的白泥窑子、岔河口、台子梁,准格尔旗的窑子梁与壕赖梁,杭锦旗四十里梁等地,都曾发现带有彩陶的文化遗存。考古学者称之为“阿善一期文化”或“岔河口文化”,有时也称之为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存分布广,遗址一般面积不大,文化层薄,遗物不丰富。(2)
1707120916
1707120917 以白泥窑子出土的人类遗存来看,约在公元前4000年,已有人群在此以农业谋生。当时的人住在方形浅穴式的房子里,房子由五根房柱支持,门口有石板铺设的斜坡门道。室内近门处有石砌坑灶,室外也有灶。部分陶器带有彩绘。他们使用的石器,主要是砂岩制作的敲砸器、刮削器、石球,及磨制的长方形单孔或双孔刀,磨盘、磨棒等。这些石器的功能,似乎都与农业生产或谷类粮食处理过程有关。另外,也有属细石器的刮削器、尖状器以及石镞。考古学家认为,农业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并认为这是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文化遗存。(3)
1707120918
1707120919
1707120920
1707120921
1707120922 图四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遗址
1707120923
1707120924 由清水河至托克托的黄河沿岸,仰韶文化人群大多在河边台地上建立他们的聚落。这种村落遗址,面积一般约数万平方米,较大的广达15万平方米,可见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生活。他们遗下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石斧,及其他刮削器、砍砸器与砍伐器等,显示他们的经济生活与农业有密切关联。以岔河口遗址为代表的陶器,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陶器相似;略晚,以海生不浪东遗址为代表者,则受马家窑文化的影响。(4)
1707120925
1707120926 在河套以北地区,相当一部分仰韶晚期的人类遗存是“阿善二期文化”,时代为公元前3700——公元前3000年之间。这时期人类的遗存较丰富,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的经济生活特征更明显。房子仍为半地穴式,室中心有平底坑灶,坑灶后往往又有一方形地面灶,均已烧烤得十分坚硬。房子四角及火塘附近都有柱洞遗迹,还有直径较小的柱洞分布在墙壁四周。房子附近有窖穴,作为储藏及抛弃废物之用。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他们是相当定居的人群。在农业生产上,当时人们使用大型石器,如斧、锛、铲、穿孔石刀、磨棒、磨盘等,并以坚硬石材打造锐利细石器,如石镞、石叶、石片及括削器等,用于狩猎以及切割动物的皮肉。另外,在鄂尔多斯南部的陕北地区也发现许多仰韶文化遗存。同样的,在这儿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片一同出土的,除了石刀、石斧、石铲之外,还有丰富的细石器。
1707120927
1707120928 大量的细石器出现在鄂尔多斯附近的仰韶文化遗存中,这是在山西南部、关中地区与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少见的现象。两种石器(细石器与大型砂岩石器)并存于这个仰韶农业的边缘地区,可能代表着当地特有的人类经济生态。磨制石器以长方形石刀、斧、锛、铲等为主,而这些石器被认为是主要用于整地、翻土、收割等与农业有关的活动。(5)细石器则以大量的刮削器为主。这种刮削器的刃部质硬而脆,利于以巧劲切开动物的皮肉,而不适于用力割断植物纤维。因此,它所代表的人类生业活动应是畜牧或狩猎。(6)这些考古发现都显示,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在经济生态上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农人非常接近,不同的是,比起后者,他们较依赖动物。这是一种原始混合农业生活。
1707120929
1707120930 鄂尔多斯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类生态变迁
1707120931
1707120932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述的混合农业生活,在套北与鄂尔多斯东部地区都有相当的发展。这些人群留下的遗存,由于在文化特征上与南方的龙山文化相当接近,因此被纳入龙山文化之中。
1707120933
1707120934 鄂尔多斯东部地区 在这一地区,仰韶文化之后,普遍出现了一种以篮纹陶器、白灰居住面遗迹、袋形灰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这些考古文化特征,也见于山西、陕西的龙山文化之中,因此有些学者称此地此时期为“龙山文化”。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这些遗址所出的细小石器,因而称之为“细石器文化”。(7)细石器与角骨器增加,是本地由仰韶到龙山时期的一大转变。这种有龙山文化特点的文化遗存,据调查者称,多分布在黄河河谷断崖上。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当地仰韶遗址而言,龙山文化遗址分布较为密集。(8)
1707120935
1707120936 譬如,以准格尔旗南部的大口遗址为例。这是一个考古发掘收获丰硕的遗址。遗址坐落在高出河床30米的台地上,其遗物被分为前后两期。大口一期的遗物较少,主要是罐、瓮、斝、鬲、豆、盆等陶器。大口二期文化层中,发现有房屋遗迹。房屋地面及残存的墙上,都均匀地抹上了一层5厘米厚的白灰面。室内的柱洞底填碎陶片,以稳定柱子及加强其承重力。屋子正中有一圆形火塘,火塘周围的填土经长期踩踏而变得很坚实。门前有一与门宽略等,长约2.5米的下坡路段,由于人们进出而被踩实为路土。窖穴中出有一些零散的兽骨、兽牙与牛角,底部有锥、针、镞等骨器。动物遗骨中可辨识出猪、羊、牛、鹿等动物。石器的种类有斧、铲、长方形穿孔石刀、锛、臼形器、盘状器及磨器等。出土骨器89件,有凿、镞、锥、针、匕等。考古学家认为,石铲、石斧、石刀等农具的出土,显示当时人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广泛使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角的出现,显示家畜畜养及(或)狩猎也在当时的生产活动中占有一定地位。(9)房屋的建筑方式,经长久踏实的室内及门口的地面,以及大而厚重的陶器,都显示当时人过着相当定居的生活。
1707120937
1707120938 另外,当时住在准格尔旗西部石佛塔遗址的人群,他们的白灰面居住遗址、袋形灰坑、长方形带孔石刀,及鬲、甗等三足器,都显示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有密切关系。他们遗留下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及石磨棒、石杵等谷类加工工具。显然,锄耕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业活动。但是,由出土的一些石球及石片刮削器来看,考古学家认为狩猎是他们辅助经济的一部分。(10)
1707120939
1707120940 套北地区 在套北的包头地区,这种龙山文化被称为“阿善三期文化”。在阿善三期文化较早的阶段,当地的人住在半地穴式或地面建筑中。居住面由草拌泥铺成,再略经烧烤。窖穴比前期多。生产工具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角骨器,器形、种类都与前期类似。到了阿善三期文化晚期,居住形态出现较大的变化。此时人们住在石筑房屋中,外有石砌城墙保护。这种石墙,据称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石筑城墙。城墙随地形起伏,有的地段墙基厚达1米以上,残存墙基高近2米。
1707120941
1707120942 在阿善二期、三期遗址中,都曾出土许多狗、猪、羊、牛的骨骼,(11)人们所使用的细石器中又有大量的石镞,因此动物畜养或狩猎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业中应有相当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由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当地的人都过着兼营农业与畜牧、狩猎的混合农业生活。但是在这些地区,人们对农业资源与对动物资源的倚重,在仰韶与龙山文化时期是有差别。有趣的是,这个差别并不是人们愈来愈依赖农业;相反的,龙山时期的人较前期的人更依赖动物性资源。这一点,表现在阿善二期、三期文化中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变化上(见表三)。
1707120943
1707120944 表三 阿善遗址二期、三期各种生产工具比例
1707120945
1707120946
1707120947
1707120948
1707120949 (资料来源:《考古》1984年第2期,第99—104页。)
1707120950
1707120951 由表三可看出,陶制工具所占的比例一直很稳定,但细石器、角骨器、大型石器,在所有工具中的比例则有变化。变化的规律是:细石器与角骨器同增同减,而它们与大型石器的增减则相反。由第二期至第三期早段的变化是,细石器及角骨器大量增加,而大型石器则大量减少;由第三期早段至第三期晚段,大型石器所占的比例又升高,而细石器及骨角器的所占比例减少,但细石器及骨角器的所占比例,仍高于第二期文化中同类器物所占的比例。如果角骨器增加,便表示当时动物的遗骨容易取得,则细石器与角骨器同增减的现象,也说明这些细石器的使用的确与狩猎或畜牧经济有关。这个工具比例的变化,显示在龙山文化时期(阿善三期文化),畜牧或狩猎的重要性在套北地区人群的经济生活中有增加的趋势。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500—前2100年之间。
1707120952
1707120953 同样的现象,也见于大青山下的包头西园遗址。这儿的出土遗物分布在东西两个台地上。西台地的文化遗存,被分为三期五段。西园二期与三期,无论是房子的形制、结构,生产工具,以及陶器的器形与组合,都和阿善二期遗存面貌相当。在生产工具上,仍然是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并存,但二期的生产工具数量及种类皆少,以磨制石器为主,特别是两侧带缺口的长方形石刀最为流行。第三期,生产工具的数量与种类都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三期细石器在生产工具中的比重增大,石器与骨器的制作皆较为精致。(12)在东台地上,发现有石砌围墙及石砌房屋基址,房屋形制与阿善三期晚段的房屋完全相同,遗物分别属于阿善二期与三期文化。(13)因此,西园的考古遗存也显示,在接近龙山或龙山早期,这一带人群对动物性资源的依赖有加强的趋势。
1707120954
1707120955 公元前2500—前2100年左右,在阿善与西园遗址都出现有石筑围墙或城墙的防卫性聚落,(14)显示当地人群间的资源竞争趋于剧烈。事实上除此两地外,有石砌围墙的城堡还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如大青山下的佳木莎、黑麻板、威俊,蛮汗山下的老虎山、板城、大庙坡,清水河县的马路塔等遗址。这种石城堡大都建在背靠大山的山麓台地上,以石块错叠,缝隙间塞碎石以胶泥黏固。城址都选择在地势险要之处,周围并不都设有城墙,而是有些地段利用悬崖为屏障。城墙厚度一般为0.7—0.8米,较厚的达1.2米。城墙高度由城内看一般并不太高,但建在陡坡的城墙,从墙外看墙体是很高的。城墙内及附近有石筑房址遗迹;有些城内并有所谓祭坛的石堆遗迹。(15)
1707120956
1707120957 总而言之,新石器时代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人群,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到南方仰韶及龙山文化农业因素影响而从事农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地的干旱气候,他们也较前者更依赖猎取或畜养动物,以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地区而言,鄂尔多斯的东部及南部地区,与晋陕中原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文化关系最密切,细石器较少。西部地区的细石器最发达,农业遗迹最少。套北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基本上农业的重要性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逐渐减低;相反的,由细石器所代表的畜牧及狩猎,则由同方向逐渐增加。这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干旱程度由东南往西北渐增的趋势一致。
[ 上一页 ]  [ :1.7071209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