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1239
在汉文典籍记载中,西周初燕山南麓曾发生一件大事:周武王封召公于平津一带,在此建立政治据点。考古遗存中,此时燕山南麓出现许多中大型周人墓葬,反映此史实。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太保罍盖铭文,记录当时周王授民六族给燕侯,一同前去收受土地人民。这六族中,据学者考证,有殷遗民,也有西方与北方的方国如羌方、马方等部族。(39)在平津一带的西周贵族墓中,随葬品常混合商周式与北方青铜文化器物,也间接印证此一史实。至于一般平民的聚落,在燕国势力范围内,至少有部分人群仍然是渔猎、畜牧与农业并重。不同于辽西地区以猪、狗为主的畜养业,这里的人们经常利用的动物以猪、牛为主。在中国古文献中,有商人的祖先“丧牛于易”的记载。(40)有易,或易水,一般认为就在河北偏北的地方。因此考古与文献资料都显示,牧牛业在河北北部人群的生计中有长远而重要的发展。
1707121240
1707121241
由这些资料看来,周人封燕后,并没有立即出现分隔燕山地区与辽西地区的鲜明文化边界。在考古遗存上,商周式器物(包括燕国器物)出现在辽西地区,而北方青铜器也经常出现在燕国贵族墓中。在文献中,封燕之后,召公之下九世燕主之名都失载了,有关西周时期燕人活动的记载也很少。这或者也显示,当时燕国与辽河流域人群的往来较密切;这种违反后世华夷之分的人群往来,容易被后来的华夏遗忘。
1707121242
1707121243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人类生态
1707121244
1707121245
在商周之际,辽西地区人群所面临的新环境是,一方面气候的干冷化使农业凋败,另一方面,燕山南部地区出现新的政治组织与统治人群——以西周政权为后盾的燕国。在此情况下,一个明显的人类生态调适表现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中。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见图七),北面越过西拉木伦河,东界在努鲁儿虎山东麓,西南达燕山以南,中心区就在老哈河一带,时代约当西周到春秋或战国。到了春秋末战国初,这里的文化遗存又有些变化。以下我们依然分老哈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与燕山南北三个区域,来说明当时的人类生态。
1707121246
1707121247
老哈河流域
1707121248
1707121249
本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的年代,大致不早于西周中期,而且,能被断代为西周中期的遗址很罕见。内蒙古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遗址即为其一;该遗址地处老哈河西北18公里的沙漠中,在此发现有短剑2把,刀2把,陶器8件,以及联珠形饰及铜泡若干。(41)年代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葬,考古学者在此发掘墓葬54座。墓葬中随葬品大都是随身佩带的铜泡、铜牌、石珠,以及铜制武器如铜刀、铜镞、骨镞等,女性则随葬纺轮。此外还随葬狗、牛、马头及马蹄。随葬陶器很少,大多数墓主只在头侧放置1件。(42)这些遗存的文化性质,显示其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较晚阶段的遗存。
1707121250
1707121251
1707121252
1707121253
1707121254
图七 夏家店上层文化重要考古遗址
1707121255
1707121256
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的上层文化中,发现有灰坑20个,居址5座,墓葬11座。这些居址坐落在临河的小山岗上,并筑有石砌台阶,可见当时聚落是建在相当陡峭的山坡上。这种聚落地点选择,着重防卫功能的考虑是相当明显的。在这儿发现的文化遗存,陶质粗,火候低,纹饰少,制作粗糙。石器有石斧、半圆形双孔石刀、杵、臼,及石锤、石坠等。遗址中发现有许多动物骨骼,经鉴定有狗、猪、羊、牛科、马科、鸟纲等,其中以狗、猪为最多。墓葬中的随葬品以随身饰物为主,包括铜扣、联珠形及双尾形铜饰、骨珠等,另外还有铜锥、铜刀、铜镞、骨针、纺轮等工具。(43)由生产工具及动物遗存看来,这应是农牧混合经济人群的遗存。赤峰蜘蛛山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发现有居住遗址2座,窖穴13座。陶器质粗,火候低。石器有刀、斧、锤斧等,及一件细石器。骨器有镞、锥、匕、珠饰、牌饰等。动物骨骼有猪、狗、羊、牛、马、鹿,其中以猪、狗骨较多。(44)
1707121257
1707121258
赤峰红山后墓地及居址为早期日本学者所发掘。由于田野发掘误失,夏家店下层与上层两种遗存没有被分辨出来,而被统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此地所出的石棺葬,学者认为当属夏家店文化较晚的阶段,约在西周末到春秋初。(45)这些墓葬中所出的兽骨有犬骨8具,羊骨5具,牛骨3具,鹿骨2具,以及猪骨1例。并且,似乎是仪式性的以犬与羊,犬与牛,或犬与猪为组合殉葬。(46)由这样的动物殉葬组合来看,在此社会中狗可能不同于猪、牛、羊等动物,后者为人类提供肉食,而狗却被用来帮助人们驱牧猪、牛、羊等动物。
1707121259
1707121260
在内蒙古的宁城南山根,学者也曾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留下的灰坑与墓葬。他们所使用的陶器,质地粗,陶土似未经淘洗,火候不高。石器中有大型石器与细石器;包括半月形双孔石刀与刮削器。骨器37件,有骨镞、骨铲等。动物骨骼经鉴定有猪、狗、牛、羊、鹿、马、兔、狐、鸟类。其中以猪与狗的个体较多。猪皆为幼年与成年,无老年猪。墓葬中,随葬物以装饰品为多。女性随葬纺轮、骨针及装饰品,男性仅随葬耳饰、串珠。一件随葬铜环上有骑马追兔立雕,显示当时马已被用为坐骑。墓葬的年代,据推测相当于春秋时期。(47)
1707121261
1707121262
同一地点曾发掘出一座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椁墓。与其他夏家店上层墓葬不同的是,此墓的随葬品相当丰厚。青铜器总数达500多件,其中数量最大的为兵器,包括刀、剑、戈、矛、斧、簇,及盾与盔等护具,并出有马衔。青铜容器有簠、簋、鼎、鬲、瓿、杯、豆等。除了典型夏家店上层文化器物外,也有中原文化的典型器物。这里的遗存与附近的青铜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区青铜器文化,有紧密的关系。由本地器物与中原同类器物的比较,学者认为此约当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遗存。(48)
1707121263
1707121264
研究者指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与下层遗存的主要差别在于:(1)上层文化的制陶工艺远不及后者,器形、纹饰及质地有明显区别;(2)上层文化的石质工具中,主要是敲砸器与半月形石刀,缺乏下层文化中常见的锄、铲类的松土工具;(3)以动物遗存而言,上层文化所出兽骨较下层时期为多,且出现了马骨,其他动物骨骼与下层类似。(49)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层文化的聚落远不如下层时期分布密集。居址的墙、居住面与柱洞的修筑方式,不如下层时期精致,也不见下层时期那样长期反复占居的情形。墓葬中,无论男女都盛行以小件的随身装饰品随葬(或是衣物上带有许多装饰品)。男性常以战争器械,如剑、刀、盔、镞等随葬。
1707121265
1707121266
这些考古学上的现象显示,在西周春秋时期,老哈河流域人群以农为主的混合经济生活有衰退的趋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初时期,也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那种长期定居、累积投入劳力于土地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流行。在上层文化中,农业变得较为粗放,松土工具消失,表示在农业上所支出的人力减少。相对的,当时的人比较不定居,同时,移动力佳的畜产与便于随身携带的装饰品较多。在农业上省下的人力,除了从事牧业之外,由随葬武器看来,也用在防卫或掠夺性的战争上。这一切的变化,应与马卓越的负载力与移动力被开发利用有关。
1707121267
1707121268
春秋以后,这里的考古文化遗存被发现的很少。赤峰蜘蛛山遗址,在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之上,有战国至汉初文化堆积。(50)由出土的1000多枚铁铤看来,这是一个有军事性质的遗址。大量的瓦类残片及体积相当大的陶器残片,显示这里原有相当规模的建筑及相当定居的占居者。出土遗物与中原区的同类器几乎完全一致。这些遗存,以及英金河、阴河沿岸为数不少的规整夯土城障(51),都印证着文献中记载的战国晚期燕国势力发展到老哈河流域,以及燕、秦长城的建立。
1707121269
1707121270
大小凌河地区
1707121271
1707121272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本区西周早、中期的遗存发现甚少,大多为春秋至战国时的遗存。这些遗存通常都被视为夏家店上层遗存。(52)但是,事实上我们可将之分为前期(西周中到春秋)与后期(春秋末至战国)两种遗存;两者在时代及人类生态上的差别不能被忽略。
1707121273
1707121274
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的前期夏家店上层遗存中,出土有房址、窖穴灰坑、墓葬。房子为圆形,墙为夯土或石质,居住面有硬土或红烧土。有的窖穴内藏有碳化的稷、粟。墓葬中,有些死者随葬数量相当多的兵器,如銎柄曲刃剑、铜刀、铜斧、铜镞,以及装饰品如铜泡、联珠形铜饰等。另有些墓葬,事实上是利用废弃灰坑埋入多具尸体的乱葬坑。石质工具有半月形石刀、斧、锤斧、杵、臼、磨盘、磨棒,并有各种的细石器。(53)在建平喀拉沁河东、孤山子、榆树林子,也都发现随葬曲刃短茎式青铜剑及其他兵器的墓葬,时代约在西周中到春秋晚之间。(54)
1707121275
1707121276
大小凌河流域的后期夏家店上层遗存的特色是,几乎只发现有墓葬,罕见居址与窖穴。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第一号青铜短剑墓,是一座男女合葬的石椁墓。出土有兵器、马具、装饰品等。男性随葬铜剑、铜斧、铜镞等兵器,女性随葬砺石、铜鱼钩及石网坠等物。报告中估计其年代,约当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55)与之相似、时代相当的石椁墓,也被发现在朝阳小波赤。同样的,墓葬中的随葬品以兵器为主,有曲刃短茎式青铜短剑。(56)
1707121277
1707121278
辽宁省喀左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和尚沟遗址,也曾发现随葬青铜兵器(以曲刃短剑为主)的墓,有些墓中还随葬有牛、羊等的兽骨。这些墓葬的年代,据估计约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喀左南洞沟也发现有青铜曲刃短剑的石椁墓,时代约当春秋晚期战国初期。(57)类似的战国曲刃青铜短剑墓群,也出于辽宁的锦西乌金塘、喀左老爷庙、凌源三官甸等地。凌源三官甸墓葬中,还有环首刀,蛙形节约、虎形节约、马衔、马鏕及动物形铜饰等;时代据估计是在战国中期。(58)
1707121279
1707121280
在大小凌河地区,由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以曲刃剑为特征的考古遗存,而且这些遗存都多少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有些关联。但是,在前期(西周至春秋中)的建平水泉遗址,还有农业痕迹与居址,猪仍被人们畜养。到了后期(春秋战国之交至战国时期),见于报告的几乎只有墓葬,罕见居址。墓葬中,猪骨被牛、羊骨与马牙取代,随葬陶器之传统没落了,随身饰物成为人们新的偏好。墓葬遗存中常见武器与护具,显示其墓主所处社会的强烈武装化倾向。这些考古遗存上的转变,都说明在春秋战国之交,这里的人类社会曾经历剧烈的变化。
1707121281
1707121282
燕山地区
1707121283
1707121284
本地区的西周遗存,最主要的是北平房山琉璃河的燕国都城及墓地遗址。(59)北京昌平白浮地区,曾出土西周时期的墓葬。天津附近的大厂大坨头,也曾出土西周晚期遗存。(60)
1707121285
1707121286
在北京昌平白浮发掘的3座西周早期木椁墓,随葬有丰富的中原及北方特色的器物。铜器主要有兵器、工具、礼器与车马饰。另有陶器、石器、玉器与卜甲、卜骨等。墓室结构、葬式、腰坑殉狗及大部分随葬品都与中原西周墓相似。这里的青铜短剑,是内蒙古、辽宁、河北北部一带常见的北方文化器物。钉满铜泡的靴子,曾出土于沈阳郑家洼子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铃形器,在内蒙古、山西一带发现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座墓出土了整套战争工具(包括护具、武器与车马具),墓主一为中年男性,一为中年女性。(61)
1707121287
1707121288
除了有中原或北方特色的贵族墓葬外,一般民众的墓葬出土于天津蓟县围坊遗址第三期遗存中。在这一遗址发现灶址1座、人类骨骸2具。出土工具有陶网坠、石斧、石矛,细石器有镞与大量的刮削器。出土兽骨有牛、猪、鹿、麃等,其中以牛、猪骨的数量较多。留下这些遗存的人们,大约生活在商、周之交到东周初期。(62)这些遗存显示,商代早中期(夏家店下层文化)本地区偏重渔猎、畜牧的混合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这个时代。但是随后,约当西周晚期或春秋战国时期,本区的北方与西北方出现较大的人类生态变迁。
[
上一页 ]
[ :1.7071212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