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3003
1707123004
(22) 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第202页。
1707123005
1707123006
(23) 邓云霄:《游九嶷山记》,转引自《新增月日纪古》,九下,九月卷下,十六日。
1707123007
1707123008
(24) 清政府在苗疆行屯田驻军政策,此举在资源已匮乏的苗疆经常造成反抗。每次抗争失败后则更多的土地被官方没入,成为屯田。此政策延续至民国时,屯田使得民不聊生,屯租也成为军阀争夺的对象。1936—1938年湘西民间的抗屯、革屯运动介绍,参见伍新福:《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第79—89页;石昭明:《湘西革屯运动的特点及历史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51—55页。
1707123009
1707123010
(25) “少数民族化”过程中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变化是,将传统华夏对南方异族带“犭”偏旁的污化族称(如“猺”“獠”)更改为较人性化的称号(如瑶、僚),而1940年协助国民政府社会部进行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之命名”工作的主要学者,正是芮逸夫先生。
1707123011
1707123012
(26) 伍新福:《石启贵传略》,载石启贵编著《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椎牛卷(上),麻树兰、石建中整理译注,民族出版社,2009,第xxxiv页。
1707123013
1707123014
(27) 石启贵对本民族不称“苗族”而称“土著民族”,此乃由于当时整个南方非汉民族的分类尚不明确,而许多本地人认为“苗”是辱称,所以国民政府几经斟酌而暂使用“土著民族”之称于正式场合。石启贵使用此称号实为无奈与不得已(便如在1949年之后有一段时期他以“兄弟民族”来称呼苗族)。他曾在一封致国民政府某机构的信中,对于政府了解本地人对“苗”这一称号的感受因而给予“土著民族”之称表示感谢。
1707123015
1707123016
(28) 汉长沙武陵蛮,“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参见《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南蛮。汉晋之白虎复夷,“汉兴,亦从高祖定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故世号白虎复夷”;参见《华阳国志》卷一,巴志。隋长沙郡之莫傜,“自言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故以为名”,见《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第二十六,荆州,熙平郡。近代瑶族《过山榜》,如一出于广西之榜文曰:“评王卷牒,王傜子孙执照。过山防身,永远蠲免身丁役”;参见《过山榜》,载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瑶族过山牒文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第7—9页。
1707123017
1707123018
(29)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1707123019
1707123020
(30) 永绥县革屯诉愿团的呈文中称:“全国政治应臻统一,全国人民权利义务应臻平等。”参见雷安平、龙炳文、龙泽全:《从“革屯”口号的变化看湘西苗族“革屯”运动的深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第58—61页。另外,诉愿团向外发布之《快邮代电》中也称,屯租不除则将“留中华民族一律平等之缺点”;参见石昭明:《湘西革屯运动的特点及历史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8年第4期,第52页。
1707123021
1707123022
(31)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第233—234、278页。
1707123023
1707123024
(32)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页;石启贵:《湘西兄弟民族介绍》(手稿本),1965。
1707123025
1707123026
(33)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1707123027
1707123028
(34) 黎光明、王元辉:《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第158页。
1707123029
1707123030
(35) 以北川羌族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原自称“汉人”的村寨人群,或主动或在当地知识分子鼓舞下,要求被识别为羌族。因此,1982年北川羌族共有2 001人,1985成为39 722人,1987年则有52 783人。见本书第十四章。
1707123031
1707123032
1707123033
1707123034
1707123036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1707123037
1707123038
在有关当代民族与其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学者之间常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一者,我称之为“历史实体论”。持此论者认为,一“民族”有其客观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民族实体存在并延续于一历史(民族史)之中。上一章我所讨论的,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华夏边缘人群的历史与民族考察、研究,所建立的便是如此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史”知识。另一则是“近代建构论”;近年来在以西方学术为主的后现代主义学风影响下,“民族”常被视为近代国族主义下“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传统文化”则成为近代国族主义下“被创造的传统”。(1)在中国民族研究方面,20世纪上半叶以来之少数民族识别,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民族志知识”也因此受到许多质疑。(2)
1707123039
1707123040
在本书前面数章中,我已由边缘研究观点略述华夏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过程,借此我对汉族、中华民族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过程有一特殊了解。在此了解下,一方面所谓“近代国族建构”不过是此一历史过程之近代变迁而已。另一方面,与民族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并不只是客观存在的过去事件与模式化之社会行为,更是在人群社会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展演。在这一章中,我借着一个华夏边缘——北川及其居民——的历史,进一步说明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以及发生在边缘并造成此边缘变迁的社会微观过程,此也涉及一般所称的“汉化”问题。
1707123041
1707123042
禹兴西羌:汉晋时期的汶山郡
1707123043
1707123044
四川省的北川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北隅山中。在此,湔江由西东流,四条由北南流的支流汇入其中(图十三)。这几条河流的河岸台地及附近低山坡地,便是本地居民生息活动的舞台。
1707123045
1707123046
在汉代本地属于蜀地汶山郡的一部分;汶山郡是蜀地最西方的一个郡。最早,因与古圣人“大禹”有关,此地出现在中国历史记忆中。大禹,在华夏历史记忆中有悠久且重要的地位。在战国典籍记载中,他是一位治水有功的古英雄帝王,但文献并未提及他出生何处。汉初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出现了“禹兴西羌”的说法。(3)西汉时人桓宽所著《盐铁论》中,亦有“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之说。这一说法,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普遍。(4) 5世纪的史家范晔在其所著《后汉书》中也称“大禹生于西羌”,以此与孔子生于东鲁相对应。这一类华夏古圣人出于四方边远地域之说,由其文本叙事及出现的时代背景看来,其意应在于表现秦汉统一帝国下华夏所居地理空间。
1707123047
1707123048
1707123049
1707123050
1707123051
图十三 北川地区简图
1707123052
[
上一页 ]
[ :1.7071230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