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3335e+09
1707123335
1707123336 利用历史记忆来凝聚人群,并非始于春秋战国,也非只发生在华夏形成之中。事实上,这可能是人类之所以异于其他物类的关键所在。在第二章中我曾说明,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群单位便是母亲与她的亲生子女。在中文情境中,我们以“同胞手足”代表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也以此代表民族成员。这说明当人类社会结群由“母亲与她的亲生子女”扩大至“族群”时,人们仍然以模拟同胞手足之情的“起源”来强调族群或民族情感与凝聚。族群与许多人类社会结群,都强调这种想象的共同血缘“起源”来凝聚成员,这便是族群认同“根基性”的由来。
1707123337
1707123338 华夏的形成亦如此。首先在春秋战国时,华夏各国的上层家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如此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家族与地域人群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古帝王、英雄传说逐渐彼此串联起来;譬如,传说中的古帝王帝喾成为商人与周人的共同祖先。如此,逐渐产生了一个树状的华夏祖先源流体系。各地方的华夏贵族,都将自己的祖先如枝叶般地依附在此华夏源流树上。这棵华夏源流树有主干与大小分枝的差别;同样的,华夏各人群间也有贵贱高下不等的地位。到了汉代,黄帝成了所有华夏的共同始祖,这就是这个华夏源流树的“根”,此后华夏多以黄帝子孙记忆来彼此认同。
1707123339
1707123340 春秋时期江苏南部吴国王室的华夏化,告诉我们华夏边缘人群如何以假借华夏祖先记忆来成为华夏(见第九章)。在许多华夏认同的边缘地带,如汉代的蜀郡与会稽,人们更借着强化“舜东夷之人也”“禹兴于西羌”等历史记忆,来使得整个地区人群摆脱华夏边缘地位。到了汉代,以历史记忆凝聚的华夏,其边缘已大致确定。这时华夏心目中边缘非华夏的蛮夷性(异质性),也因华夏对他们不同的历史记忆而有等差(见第十一章)。譬如在华夏心目中,祖先曾受箕子教化的朝鲜人,比起三苗后代的西羌便要文明得多。对异族不同的历史记忆,也表达了华夏心目中宽严不等的族群边界。华夏对朝鲜人开放其族群边界,希望其成为华夏,但对于西羌,则此方华夏边缘之族群界线便相对严格。无论如何,由于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邦国贵族一直保持或创造其自身的祖先历史记忆,因此一直将自己维持在华夏之外。
1707123341
1707123342 凝聚华夏的是集体历史记忆,由此产生的族群感情模拟同胞手足之情;这是族群认同根基性、情感的一面。在另一方面,如前所言,族群认同的产生与维持都在某种资源竞争与分配情境中。资源环境变迁造成认同变迁,也借着人们集体遗忘、修正或重建历史记忆来调整可视为“手足同胞”的人群范围;这是族群认同工具性的一面。以此看来,人类的族群认同还是“自利”的。族群认同的工具性、现实性是其最基本的本质;由共同历史记忆产生根基性情感,仍只是现实利益下凝聚人群的工具。
1707123343
1707123344 但是,这只是以社会群体而言;社会群体的认同是自利的,或受一群自利的优势群体所掌控。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虽由许多个人组成,但个人的认同抉择却不一定符合社会潮流,或甚至违背个人利益。为了族群情感,许多人可以为本族群牺牲。在改朝换代之后,许多人改变了他们的认同,有些人却成为不合时宜的“前朝遗老”。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无法以“自利”或工具论的观点来解释个人的认同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族群感情模拟根基性的同胞手足之情。因此便如个人可以为他的兄弟姊妹牺牲,在根基化的情感下个人常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度外以维护群体利益。也就如个人在同胞亲情中寻求慰藉一样;当经历巨大社会变迁的挫折与彷徨无依时,个人常在族群感情中找到归依。
1707123345
1707123346 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
1707123347
1707123348 社会生物学者理查德·道金斯曾以《自私的基因》一书应和爱德华·威尔逊的学说,强调动物的自利与亲亲性(nepotism),以此解释动物的许多社会行为。理查德·亚历山大更发挥此说,将其广泛运用在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解释上。(2)基本上,这些学者认为:个人可能有非自利的行为,或甚至为群体牺牲,其目的在于保证基因群的延续。基因相近的人群结为群体,彼此相亲互利(所谓亲亲性),因此群体(基因群)是自私自利的。在本书第二章中,我曾对以此为基础的族群理论提出批评。但是在某一点上,我可以同意道金斯之说;那就是,个人可能有非自利的行为,但社会群体是自私的。
1707123349
1707123350 现在我们触及一些基本的问题:许多个人自利或非自利的抉择、行为与认同,如何形成社会群体自利倾向的认同?如果认同是由集体历史记忆来凝聚,那么我们的问题便是:个人记忆如何形成社会记忆(包含起源或历史记忆)?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间有什么关系?
1707123351
1707123352 社会记忆由人群当代的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构成,借由文献、口述、行为仪式(各种庆典、纪念仪式与讨论会)与形象化物体(如名人画像、塑像,以及与某些记忆相关联的地形、地貌等)为媒介,这些社会记忆在一个社会中保存、流传。社会中的许多次群体,如职业群体、政治群体、地域群体、血缘与假血缘群体等,都创造、保存与强化各群体的集体记忆。在一个社会中,社会记忆不断地被集体创造、修正与遗忘。因此,凝聚一个社会(及各次级社会群体)的“记忆”是一种相当多元的、易变的综合体。
1707123353
1707123354 对于造成个人认同的根基性情感(primordial attachment)的由来,人类学者格尔茨曾以“既定特质”(givens)来解释;他所谓的既定特质,就是个人因生长在某一社会中而获得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与宣称的血统等。(3)但是,无论是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与宣称的血统,都可能在认同变迁中被集体创造或改变。因此这种根基论的族群认同解释,在说服力上实有欠缺。我认为,将既定特质解释为个人从家庭、小区、学校、族群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中得到的各种经验与记忆,更能够解释族群认同的根基性,同时也与认同的工具性本质不相矛盾。
1707123355
1707123356 个人从各级社会中所获得的记忆,有些是社会集体性的,有些是个人自传式的(autobiographical),有些是亲身经历事件留下的记忆,有些是非亲身经验的,有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重复,有些则为对过去个别事件的记忆。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这些对过去的记忆形成个人心理上的一种构图(schema)。(4)当个人作为某群体的一分子,与外在世界的个人或群体互动时,透过这心理构图的回忆(remembering),个人得以建立其社会认同体系。(5)这样的回忆常是集体性的;社会人群经常集体选择、活化(activate)并强化特定的社会记忆,以凝聚成员彼此的认同。
1707123357
1707123358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记忆与集体回忆不断相互滋长,彼此影响,也因此强化了个人或群体的认同,或造成认同变迁。这个过程大约是:在心理构图与社会认同体系中,个人“经验”到当前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学习”到过去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也在此社会认同体系中,个人的“行为”受未来目标的导引。所有这些个人由经验、学习与行为中得到的记忆,都可能成为强化或修正其社会认同体系的心理构图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学习与行为”常经过集体的修正;我们常与他人共同谈起彼此的经验、共同学习彼此经验与非经验的过去,并且在某种认同下共同行动。因此这些“记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1707123359
1707123360 生活在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多变的现实社会中,为了个人或群体利益,个人经常强调或调整自身的认同体系;这个过程,与个人社会记忆的累积与调整互为因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社会记忆或历史记忆被选择、强化,造成个人认同体系中某种认同被强化,个人因此得与其他宣称此认同的人共同追求群体利益。个人与族群内外人群的互动经验,也影响个人哪些记忆被强化,哪些记忆被获得、修正或遗忘,如此造成个人族群认同的维持与变迁。因此,个人的社会记忆虽由其成长的社会供应,但个人的现实经验不断地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而影响其心理构图。在此心理构图下,个人又观察、经验发生在周遭的事情,以及不断强化或重新组织、诠释对过去的记忆。如此在同一社会中的个人,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心理构图与认同结构;同样的社会事件或社会变迁,也可能对他们的认同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1707123361
1707123362 由此可知,个人在群体中的利他行为与“基因”无关,而是受到社会人群集体记忆的影响。尤其是“族群”或“民族国家”这种以共同历史起源记忆来凝聚的人群,在“历史”被根基化的情境下,民族情感常使得个人可不顾自身利益以维护群体利益。这便是为何一篇诉诸民族感情的文章或演讲,可以使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而本民族的共同历史起源或光荣过去,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为这种文章或演讲的主要内容。
1707123363
1707123364 典范观点与边缘观点
1707123365
1707123366 文献所保存的历史记忆,经常只是一种正统的、典范观点的历史记忆。在一个社会中,通常只有部分的人有权力记录与诠释历史;这种历史,忽略了许多个人的、社会边缘人群的历史记忆。因此,我们根据文献所呈现的华夏边缘的形成与变迁,可以说也是一种典范观点——华夏中的统治者、知识分子、男人或核心人群的观点。因此,这也是以华夏中的统治者、知识分子、男人或核心人群为代表的华夏边缘之形成与变迁。譬如关于春秋时期苏南吴国的华夏化,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只是吴国王室为华夏之裔(太伯之后)。在古代华夏的典范观点下,只要一地的统治者是华夏已足,其人民仍被视为被外来华夏英雄征服及统治的“蛮夷”,甚至自称华夏之裔的本地豪长家族,也认为其人民为“蛮夷”。这情况,至明清及民国初期仍见于中国西南及南方许多土司地区:土司家族常自称为汉裔,因从征、入赘或其他缘故来此统治当地土著。无论如何,以春秋至汉代苏南的吴人为例,当时应有许多个人或地域人群保有不同于华夏的本土文化、历史记忆与认同,但在典范的历史记载里它们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同样的,当我们说华夏边缘在汉代大体完成时,毫无疑问,华夏之内仍存在许多帝力不及的边远空间与社会底层人群,当时他们仍非华夏,或华夏认同对他们而言可能毫无意义。一般人民由“蛮夷”成为华夏,应由于社会上下阶层人群间或邻近村落人群间,人们“一截对一截的”歧视与攀附,如此令所有本地家庭都有汉姓,并能依借“姓氏源流”或祖先迁徙历史而宣称自身为汉裔。
1707123367
1707123368 借着注重多元、边缘、微观的资料,包括口述历史与田野调查,我们可以察觉典范观点所未见及其所失。如本书所举清代北川人的例子,在此地区“华夏边缘”并非是汉与非汉截然区分之域。相反的,在微观的人群互动下,形成一涉及性别、阶级、家族、地域等区分的模糊的汉与非汉边缘。也因此,近百年来本地人一直摆荡于“汉人”与“非汉人”(少数民族)之间;有关“大禹”与“何卿”的历史,也在人群间不断被争论、诠释与再诠释。此也说明,无论是创造、维持一种认同,或是改变一种认同,在人群中都有不同的意见;而这种歧异与争论,也表现在人群对“过去”不同的选择与诠释之中。因此核心典范不是永久的核心典范,而边缘异端也非永远的边缘异端;在对于历史记忆的争辩以及在资源环境的变迁中,一个族群的本质不断地改变。
1707123369
1707123370 社会中普遍存在各种典范偏见,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许多人文学术传统中,学者也经常将“社会”化约为某些特定文化表征的集结,因此落入典范观点的窠臼。无论是历史学者所谓的时代精神,或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所说的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或考古学者所称的典范(norms),都宣示着一种整体观的、典范观点的对“社会”的理解。这种观点,近年来常被批评为是偏重上层阶级的(在历史学方面),非历史的(在人类学方面),或忽略“过程”的(在考古学方面);由社会记忆的角度来说,无非是忽略了边缘的、个别的、异端的人类文化与历史记忆现象。(6)一位口述历史学者或是人类学田野工作者,经常从社会或某种学术传统中得到一些定见,使他们认为“那些人对过去的记忆最丰富、最真实或最有价值”,“那些地区的土著文化保存得最完整”或“那些人最懂得当地的文化”。如此,他们也难免被“典范观点”所惑,而未能见到族群认同完整与动态的一面。
1707123371
1707123372 无论如何,我们所知道的“正史”(典范历史)只是被社会中部分的人或人群所选择、强化、传布的社会记忆。以此对外划定族群边界排除外人,对内合理化该人群的优越地位。这些人或这群人,通常是年长者、统治阶层、祭师、男人、知识分子、优势族群或核心地域人群。他们所界定的“文化”,决定了该族群的边界与本质;另一些人被迫失忆与接受优势者的记忆,同时接受较低劣的社会地位。不愿接受这种记忆的人,便努力争夺对“过去”的选择与诠释权,以期在资源竞争与分配上取得较优越的地位。于是在生存资源的角逐中,历史记忆成为各社会群体以及各次群体间的一种争论与政治经济谋略的运用。
1707123373
1707123374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以不同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参与社会资源的竞争与分配,但在遭受挫折后,许多人则经常回到“族群”中寻求慰藉。这是因为,在每个人的人性深处,埋藏着我们对最原始人群感情(同胞手足之情)的信赖与渴求。也因为这种信赖与渴求,使得当社会边缘人群在“族群”中得到温暖时,经常忽略了事实上选择、诠释历史记忆来强化族群感情的那些人,而这些人经常也是在另一种社会人群分类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资本家与劳工、知识分子与文盲)造成他们较低劣社会地位的那些人。
1707123375
1707123376 华夏边缘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707123377
1707123378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含东周)时期,华北地区的人类资源竞争,及一连串的经济生态变迁与社会政治变迁,造成华夏与华夏边缘的出现。由战国时期到汉末,随着华夏之域的扩张,华夏边缘也逐步向外推移,而后稳固确立。华夏的形成有赖历史记忆;同时华夏的扩张,也造成许多原来的边缘人群“失忆”与历史记忆重塑,以加入华夏之中。从此,华夏成为东亚地区一个最大的维护共同资源的人群。这个群体,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主要还是依靠内部由分工造成的阶级剥削来维持。对于华夏边缘的“异族”,华夏一面强调他们的异类性,一面威之以武、诱之以利,以维持边境的安宁。只要是无内忧(农民安于在资源分配上被剥削)、外患(边缘异族安于被排除在华夏的资源共享之外),便是华夏的太平盛世。
1707123379
1707123380 在近代中国之建构中,华夏及华夏边缘合而为一。首先,传统华夏心目中的“蛮夷”,如今成为“少数民族”;虽居于边缘、少数,相较于从前确是很有意义的改变。然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名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实际上是朝着“安边、治边”与“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此无法改变少数民族受污化之地位,更无力解决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在新的中国边缘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平等。以此而言,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的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人民的“解放”。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与民族自治,以及给予少数民族的优惠,使得在曾往“汉化”方向摆荡的传统华夏边缘上,许多人如今都乐于承认或争取得到少数民族身份。如此将过去狭隘之华夏认同所造成的核心与边缘,结合为一国族国家下之整体资源共享体系。以人类生态来说,这应是两千年来华夏及其边缘发展中最具积极意义的一面。虽然这样的资源共享体系尚未能臻于全然公平、完美,然而由近年来汉族边缘的“少数民族化”趋势看来,最急切的调整已不在于汉与非汉之间,而在于整体体系内有资源等差的地域、城乡与职业群体之间。
1707123381
1707123382 最后,作为一位历史学者,我无法规划或建议未来;透过本书,我只是提出一个对“过去”的新诠释,并以此理解“当代”。若人们能将“当代”置于历史与人类生态的深度了解中,相信可以借此反思及调整当前各种的政策与作为,以期臻于更好的未来。然而,这里所涉及的历史,绝非传统史学中所称的“历史”。相反的,我认为基于传统史学的“历史真相”争论,正是当前世界各民族内外冲突与暴力的渊薮。我所强调的是,将历史记载视为人类生态情境下的一种社会结群表征。因此,与其对一个“历史”的指责、纠正与争辩,不如将之视为“历史记忆”而去理解它产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书写背后的资源情境、社会认同与个人情感。这种理解,必有助于解决历史争端背后的认同争端,及更理性地解决人类资源分配、分享的问题。
1707123383
1707123384 (1)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载《考古学文化论集(一)》,第129—155页。
[ 上一页 ]  [ :1.7071233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