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40151
卢绾率领几千名骑兵在边塞打听消息,希望在高祖病愈时亲自进宫谢罪。
1707140152
1707140153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怏怏:不满意的样子。】,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1707140154
1707140155
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1707140156
1707140157
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长乐宫去世。过了四天也不公布死讯。吕后与审食其商量说:“众将领和皇帝都出身编户平民,现在面朝北方向皇帝称臣,心里经常感到不满,现在又事奉年少的君主,不把他们全部灭族,天下就不会安定。”有人听说这个消息,就对郦将军说了。郦将军前去见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去世,四天仍不公布死讯,还想杀死众将领。如果真的这样做,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率领十万人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人平定燕国、代国,这时他们听说皇帝去世,众将领都被杀掉,一定会联合起来回军向关中进发。大臣在内部叛乱,诸侯在外面造反,灭亡可以踮脚等待了。”审食其进宫转述这些话,才在丁未日公布死讯,大赦天下。
1707140158
1707140159
卢绾听说高祖去世,就逃到匈奴。
1707140160
1707140161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1707140162
1707140163
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1707140164
1707140165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1707140166
1707140167
丙寅日,安葬高祖。己巳日,立太子为皇帝,来到太上皇庙。群臣都说:“高祖出身寒微,平定乱世使其重返正道,平定天下,是汉朝的太祖,功劳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继承皇帝称号,这就是孝惠帝。朝廷命令郡国诸侯分别创建高祖庙,每年按照季节进行祭祀。
1707140168
1707140169
等到孝惠帝五年(前190年),想起高祖回到沛县时悲喜交加的情景,就将沛宫改建为高祖的原庙。高祖所教唱歌的儿童一百二十人,都让他们在高祖庙里吹奏音乐,以后有缺额,就立即补充。
1707140170
1707140171
高帝有八个儿子: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其次是孝惠帝,吕后的儿子;其次是戚夫人的儿子赵隐王刘如意;其次是代王刘恒,后来被立为孝文帝,是薄太后的儿子;其次是梁王刘恢,吕太后时改封他为赵共王;其次是淮阳王刘友,吕太后时改封他为赵幽王;其次是淮南厉王刘长;其次是燕王刘建。
1707140172
1707140173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质朴。】。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崇信鬼神。】。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文采,指礼乐制度。】。文之敝,小人以僿sài【僿:不诚恳。】,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dào【纛:帝王车马上的羽毛饰物。】。葬长陵。
1707140174
1707140175
太史公说:夏朝时的政治质朴。质朴的缺点,就是平民粗野无礼,因此殷商以虔敬来取代它。虔敬的缺点,就是平民迷信鬼神,因此周朝以文采来取代它。文采的缺点,就是平民不够诚恳,因此补救不诚恳没有比质朴更好的了。三王的治国之道就像循环,终而复始。周朝到秦朝之间,可以说是文采的缺点暴露的时代。秦朝的政令没有改变这种情况,反而使用严刑酷法,难道不荒谬吗?因此汉朝兴起,面对过去的缺点改变了政策,使人们不感到疲倦,于是得到上天的统绪了。每年十月群臣诸侯进宫朝见。车马服饰的制度,皇帝车驾有黄色伞盖,左侧的马头插上羽毛饰物。高祖被安葬在长陵。
1707140176
1707140177
1707140178
1707140179
1707140181
史记(精注全译)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1707140182
1707140183
司马光:“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几,谏不听则号泣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惠帝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义也。”郭嵩焘:“案此《本纪》中明言‘孝惠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是惠帝初立后,吕后专杀自恣,政由己出,固已久矣。史公不为惠帝立纪,以纪实也。”
1707140184
1707140185
本篇是高皇后吕雉的本纪,记述了从汉惠帝到她称制期间的重大事件。吕后尽管没有称帝,其权位却与帝王毫无二致,被《史记》列入本纪。虽然吕后的秉政引发诸吕之乱,但是司马迁仍然不得不肯定她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贡献。
1707140186
1707140187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微时:贫贱的时候。】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希:同“稀”。】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争:谏诤,劝阻。】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1707140188
1707140189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周吕侯:吕泽。】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1707140190
1707140191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她生下孝惠帝、女儿鲁元太后。等到汉高祖成为汉王的时候,得到定陶人戚姬,很宠爱她,生下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慈软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总是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因为刘如意像自己。戚姬受到宠幸,经常跟随高祖前往关东,她日夜哭泣,希望高祖立她的儿子来取代太子。吕后年纪大了,经常留守都城,很少见到高祖,夫妻关系更加疏远。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多次差点取代了太子,幸亏大臣劝阻,再加上留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1707140192
1707140193
吕后为人刚强坚毅,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大臣大多是吕后的计划。吕后有两个哥哥,都担任将领。大哥周吕侯为国而死,高祖封他的儿子吕台为郦侯,另一个儿子吕产为交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
1707140194
1707140195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1707140196
1707140197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宫中囚禁嫔妃、宫女的地方。】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犁明: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1707140198
1707140199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1707140200
[
上一页 ]
[ :1.7071401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