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57514e+09
1707157514 魏其锐身【锐身:挺身而出。】为救灌夫。夫人谏魏其曰:“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忤:有矛盾。】,宁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乃匿其家,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魏其食,曰:“东朝廷辩之。”
1707157515
1707157516 魏其侯为了营救灌夫挺身而出。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与太后家有矛盾,难道能够得救吗?”魏其侯说:“列侯的爵位是由我这一代得来的,在我这一代丢掉,没有什么遗憾的。况且我终究不想让灌仲孺一个人去死,而我一个人偷生。”于是瞒着他的家人,偷偷出去给皇帝上书。皇上立即召见他,他把灌夫醉酒的事情如实禀报,认为不够判死罪。皇上认为很对,留魏其侯在宫中吃饭,说:“到东宫太后那里把事情说明白。”
1707157517
1707157518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乐无事,鼢得为肺腑,所好音乐狗马田宅。鼢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辟倪:侧目窥察。】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横恣:专横放肆。】颍川,凌轹【凌轹:凌辱。】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胫:小腿。】大于股【股:大腿。】,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即罢起入,上食太后。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藉:践踏。】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且帝宁能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录录,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上谢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是时郎中令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事。
1707157519
1707157520 魏其侯到了东宫,极力赞扬灌夫的长处,说他因醉酒而犯错,于是丞相用别的事来诬陷他。武安侯也极力诋毁灌夫行为骄横放肆,犯有大逆不道之罪。魏其侯考虑这样做没什么用,就揭丞相的短。武安侯说:“天下幸好平安无事,我得以成为皇上的心腹之臣,我所喜好的是欣赏音乐、驰骋打猎、田园房舍。我喜爱的是歌舞演员能工巧匠之流,不像魏其侯、灌夫那样日夜招揽天下豪杰壮士一起议论政事,对朝廷心怀不满,不是仰观天象,就是俯画地图,在东、西两宫之间侧目窥察,希望天下发生变乱,并要创建大功业。我竟然不知道魏其侯等人的所作所为。”于是皇上问朝中大臣:“他们两个人谁对?”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战戟冲进生死难测的吴军阵地,身受几十处伤,在全军中名声最盛,这是天下的壮士,没有大的罪过,只是因为醉酒发生争执,不足以借别的过错来处死他。魏其侯说的对。丞相也说灌夫勾结奸猾之人,欺压小民,家里积聚了成千上万的财富,在颍川专横放肆,凌辱宗室皇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旁枝比主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即使不折断也一定会破裂’,丞相说得也对。希望英明的皇上裁决这件事。”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对。内史郑当时认为魏其侯对,后来又不敢坚持意见。其他人没有敢回答的。皇上怒斥内史说:“你平时多次评议魏其侯、武安侯的好坏,今天在朝廷上议事,却畏缩得像一匹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把你们这些人都杀掉算了。”说完就起身退朝进入宫内,去服侍太后用膳。太后也已经派人打探消息了,侍从把情况全部告知太后。太后感到生气,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可是那些人都敢欺负我的弟弟,假如我死后,都会像对待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况且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不说话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大臣不敢自作主张,假如皇帝去世以后,这些人还有能够相信的吗?”皇上道歉说:“都是宗室和外戚的事,所以才让他们在朝廷上辩论。不是这样的话,这件事一个管刑狱的官吏就能解决了。”这个时候,郎中令石建把魏其侯、武安侯两个人的事分别向皇上汇报。
1707157521
1707157522 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止车门:宫禁的外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韩御史良久谓丞相曰:“君何不自喜【自喜:自重自爱。】?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齰舌【齰舌:咬舌。】自杀。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武安谢罪曰:“争时急,不知出此。”
1707157523
1707157524 于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颇不雠,欺谩。劾系都司空。孝景时,魏其常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矫:伪造。】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魏其良久乃闻,闻即恚【恚:恼怒。】,病痱【病痱:风瘫之症。】,不食欲死。或闻上无意杀魏其,魏其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1707157525
1707157526 武安侯退朝以后,从止车门出去,叫御史大夫韩安国和他一同坐车,生气地说:“和你共同对付一个秃老头子,为什么这样迟疑不决呢?”韩安国过了很长时间才对丞相说:“您为什么这样不自重?魏其侯诋毁您,您应该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回到家中,说‘我以皇亲近臣的身份有幸出任丞相,本来就是不称职,魏其侯说的都对’。像这样,皇上一定称赞您懂得礼让,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会内心惭愧,关上门咬舌自尽。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别人,就像商人、小孩、女人吵架一样,为什么如此不识大体呢!”武安侯道歉说:“争辩的时候太性急了,没想出这个办法。”
1707157527
1707157528 于是皇上派御史依据档案查究魏其侯对灌夫所作的辩护,有很多与记载不符之处,属于欺君之罪。被弹劾后囚禁在都司空的监狱里。孝景帝在位时,魏其侯曾接受过遗诏,说“遇到不容易解决的事情,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向皇上发表议论”。等到自己被囚禁,灌夫的罪到了被灭族的程度,事情一天比一天危急,大臣们都不敢再向皇上说明这件事。魏其侯于是派弟弟的儿子上书说明这件事,希望能够再次得到召见。奏书呈上了,然而查对尚书保管的档案中没有先帝的这份遗诏。诏书只保存在魏其侯家里,由他的管家所封存。于是又弹劾魏其侯伪造先帝的遗诏,罪当判处斩首示众。元光五年(前130年)十月,灌夫及其家属全部被处决。魏其侯过了很久才听说,听到后感到十分气愤,患中风而瘫倒,不吃饭,想要死。有人听说皇上没有杀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开始吃饭了,也接受治疗了,朝廷商议决定不处死他。结果有诽谤魏其侯的流言蜚语被皇上听到了,所以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在渭城处死了他。
1707157529
1707157530 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竟死。子恬嗣。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襜褕:短衣。】入宫,不敬。
1707157531
1707157532 淮南王安谋反觉,治。王前朝,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淮南王大喜,厚遗金财物。上自魏其时不直【直:赞成。】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使:假如。】武安侯在者,族矣。”
1707157533
1707157534 钟惺:“灌夫此处却不免势利,视丞相太贵,魏其反太卑,与前所云贵戚在己右必陵之意大相反。田鼢小人也,窥其微而益易之,偃蹇陵傲有自来矣。”
1707157535
1707157536 这年春天,武安侯病了,总是喊叫服罪的话。让能看见鬼的巫师去给他看病,巫师看见魏其侯、灌夫一起守着武安侯,想要杀他。最后他死了。他的儿子田恬继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宫,以不敬的罪名被废去爵位。
1707157537
1707157538 淮南王刘安谋反被发觉,皇帝要求清查。发现淮南王前一次入朝,武安侯担任太尉,当时到霸上去迎接淮南王,对淮南王说:“皇上还没有太子,大王最贤能,是高祖的孙子,如果皇上驾崩,不是大王继位还能是谁呢!”淮南王非常高兴,送给武安侯许多钱财。皇上从魏其侯事发时起就认为武安侯是不对的,只是因为太后的缘故而已。等到听说淮南王送给武安侯钱财的事,皇上说:“假如武安侯还活着,一定灭族。”
1707157539
1707157540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名显。魏其之举以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然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不逊:傲慢无礼。】,两人相翼,乃成祸乱。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呜呼哀哉!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载:通“戴”,拥戴。】,竟被恶言。呜呼哀哉!祸所从来矣!
1707157541
1707157542 太史公说:魏其侯、武安侯都凭借外戚的身份被重用,灌夫因为一时的决心而立功出名。魏其侯因讨伐吴、楚叛乱被举用,武安侯的显贵是靠着皇上刚即位太后掌权的时机。然而魏其侯实在是不懂得时势变化,灌夫缺乏谋略并且傲慢无礼,两人相互庇护,终于酿成了祸事。武安侯依仗显贵而喜欢操弄权柄,借着一杯酒的怨恨,陷害了那两位贤能之人。真可悲啊!武安侯迁怒于他人,寿命也不能长久。民众不拥戴他,终于背上了骂名。真可悲啊!灾祸就是这样产生的!
1707157543
1707157544
1707157545
1707157546
1707157547 史记(精注全译) [:1707137768]
1707157548 史记(精注全译)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707157549
1707157550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扞:通“捍”,抵御。】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持重:防守稳固。】,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1707157551
1707157552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来全家搬到睢阳县。他曾经在驺县田先生的家中学习《韩非子》、杂家学说。后来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等国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梁国东边的边界抵御吴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防守稳固,因此吴军没能通过梁国。吴、楚等国的叛军被打败后,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传扬开来。
1707157553
1707157554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僭:僭越,超出等级。】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可:大约。】直【直:同“值”,价值。】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
1707157555
1707157556 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喜欢他,允许他自己设置国相、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他进出宫廷、游玩嬉戏的排场,超越了诸侯的标准而可以与天子相比。天子听说了,心里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高兴,就对梁国的使者发脾气,不召见他们,查究责备梁王的不当行为。韩安国作为梁国的使者,进见大长公主并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子的忠心,太后竟然不能看到呢?之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的时候,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发,只有梁王最忠诚,成为叛军西进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障碍。梁王考虑到太后、皇帝在京城,然而诸侯纷扰作乱,一说到这件事泪水就流下好几行,跪着送我们六个人,带领军队击退吴、楚叛军,吴、楚等国的军队因为这个缘故而不敢向西进发,并且最终失败灭亡,这都是依靠梁王的力量。现在太后却因为小的礼节而责怪梁王。梁王的父亲、兄长都是帝王,他见过的场面都很大,所以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回来时要警戒,马车、旗帜都是皇帝赏赐的,就是想用这些在偏僻的小县里使用,在国境内让车马来回賓士,来向诸侯夸耀,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后、皇帝喜爱他。现在梁国使者到来,就查究责备他们。梁王感到害怕,日夜流泪思念亲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子的忠心,太后却不怜悯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全部向太后禀报。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说了这些话后,皇帝心结才解开了,并脱下帽子向太后道歉说:“兄弟之间不能相互督促,竟然给太后带来忧虑。”接见了梁国所有使者,赏赐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在此之后梁王更受宠爱。太后、长公主再次赏赐韩安国大约价值一千余金的礼物。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赫,与朝廷创建了联系。
1707157557
1707157558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然:同“燃”,燃烧。】乎?”田甲曰:“然即溺【溺:同“尿”。】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1707157559
1707157560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1707157561
1707157562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阴使:秘密派遣。】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划,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大索:搜查。】,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孝王曰:“弗如也。”安国曰:“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居于栎阳。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桡:通“挠”,阻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释:解决。】,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居家。
1707157563
[ 上一页 ]  [ :1.7071575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