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70123e+09
1707170123
1707170124 “如果只是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这是可以的,然而不担心秦国不图谋南方那就错了。当初,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中间还有黄河以及高山阻挡,并且还有周与韩把它间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在这期间已经七次攻打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秦军攻占,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都被砍伐,麋鹿都被猎尽,接着国都被围。秦军又长期驻扎在大梁以北,向东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向北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从山南到山北,从河外到河内,一共有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当初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距离大梁还有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厉害了。更何况是让秦国灭了韩国,占据郑国故地之后,这样就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也没有周和韩间隔它,距离大梁只有一百里那么远,大祸也一定会由此开始。
1707170125
1707170126 “当初,合纵没有成功,主要在于楚、魏两国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可能参加盟约。如今韩国已经连续三年遭受战乱,秦国曾使它屈从,与其讲和,韩国知道即将灭亡没有听从,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决一死战。楚国、赵国必定联合它们的军队,它们都知道秦国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不完全消灭天下的诸侯国,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秦国是不可能罢休的。所以臣希望能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您应该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并保全韩国,然后向韩国索要故地,韩国一定会还给我们。这样做不需要军民承受战争之苦就可收回旧地,比起和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收到的成效更多,还不用担心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1707170127
1707170128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对天下形势有利,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您的良好机遇。如果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并使它通过安成,从这里进出的商人都要向您纳税,那就相当于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作为抵押。有了这些税收足以使我们的国家富足。韩国也肯定会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从而也不敢反叛魏国,这样,韩国就成为魏国的郡县了。魏国有了韩国这样一个郡县,卫、大梁、河外相对也就能安定了。如果现在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以及安陵之地就会处于困境,接着楚国、赵国就会大败,卫国、齐国害怕,天下诸侯都向西奔赴去朝拜秦国向秦国称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1707170129
1707170130 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包围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魏国君王的命令带领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赵国得以保全,因此无忌也留在了赵国。二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1707170131
1707170132 安釐王三十年,无忌又回到了魏国,率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在河外将秦军打败,赶跑了秦军将领蒙骜。当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很生气,准备将魏太子增囚禁起来。有人替太子增求情,对秦王说:“公孙喜曾经对魏国丞相说过:‘如果魏军加快攻打秦国,秦王一生气,肯定要囚禁太子增。这样魏王同样就会生气,再继续攻打秦国,秦国就一定会再去伤害太子增。’如今大王要是囚禁了太子增,正好让公孙喜的计谋得逞。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同时与魏国交好,从而让齐国和韩国去猜疑魏国。”秦王因此就打消了囚禁太子增的念头。
1707170133
1707170134 安釐王三十一年,秦王政即位。
1707170135
1707170136 安釐王三十四年,安釐王去世,太子增即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
1707170137
1707170138 景湣王元年,秦军攻占魏国二十座城,并将这些城设为秦国的东郡。二年,秦军占领魏国的朝歌。卫国迁到野王。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五年,秦军夺取了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魏王假即位。
1707170139
1707170140 魏王假元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去秦国刺杀秦王,被秦王发觉。
1707170141
1707170142 魏王假三年,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灭了魏国,将其设为秦国的一个郡县。
1707170143
1707170144 太史公说:我曾经去过大梁以前的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之所以能够攻破大梁,主要在于引来鸿沟之水淹灌大梁,被淹三个月后整座城都被毁坏了,魏王只好请求投降,于是就灭亡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由于魏王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才被削弱以至于最终被灭亡。我不这样认为。天意要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还没有完成,就算魏国有伊尹一样的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
1707170145
1707170146
1707170147
1707170148
1707170149 文白对照史记 [:1707161143]
1707170150 文白对照史记 韩世家第十五
1707170151
1707170152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1707170153
1707170154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1707170155
1707170156 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1707170157
1707170158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1707170159
1707170160 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子徙居州。
1707170161
1707170162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
1707170163
1707170164 贞子卒,子简子代。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1707170165
1707170166 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1707170167
1707170168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
1707170169
1707170170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1707170171
1707170172 九年,郑围我阳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 上一页 ]  [ :1.707170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