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72685
阖闾九年,吴王阖闾对伍子胥、孙武说:“当初你们说郢都不可攻,那现在如何呢?”伍子胥、孙武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和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规模地进攻楚国,必须先要得到唐国和蔡国的支持才行。”阖闾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出动全部军队和唐国、蔡国一起进攻楚国,列兵与楚军对阵于汉水两岸。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军请求相随出征,吴王不答应,夫概便带其所属五千人攻打楚将子常。子常战败逃奔宋国。于是,吴军乘胜前进,经过五次战役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庚辰日,吴王进入郢都。
1707172686
1707172687
楚昭王出逃后,进入云楚大泽,遭到了强盗的袭击,又逃到了郧地。郧公的弟弟怀说:“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我们杀死他的儿子,不也很公道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死楚昭王,就和昭王一块儿逃往随地。吴军包围了随地,并对随地的人说:“在汉水流域的周室子孙,都被楚国灭掉了。”随人要杀昭王,王子綦把他藏了起来,自己冒充昭王来搪塞他们。随人算了一卦,显示把楚王送给吴国不吉,于是婉言谢绝把楚昭王交给吴国。
1707172688
1707172689
当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很好的朋友,伍子胥逃亡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 申包胥说:“我一定能保全楚国。”等到吴兵攻下郢都后,伍子胥搜寻昭王,没有找到,于是就把楚平王的坟挖开,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对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太过分了!我听说,‘人多可以胜天,天定也能毁灭人’。您原来是楚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请你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吧。我的处境好比日暮途远,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国去告急,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申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堂上,七天七夜,日夜不停地痛哭。秦哀公同情他,说:“楚王虽然是无道昏君,但能有这样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国吗?”于是派遣了五百辆战车击吴救楚。六月间,在稷地打败了吴军。当时正赶上吴王长时间留在楚地追寻楚昭王,阖闾的弟弟夫概逃回国内,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败,逃到楚国。楚昭王见吴国发生内乱,又打回了郢都,把堂溪封给了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国再与吴军作战,打败了吴军,吴王就回国了。
1707172690
1707172691
又过了两年,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军攻楚,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军再次大规模进攻,就撤离郢城,迁都鄀邑。此时,吴国采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西败强楚,北镇齐晋,南降越国。
1707172692
1707172693
夫差攻楚取番后四年,孔子在鲁国担任相。
1707172694
1707172695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于姑苏打败了吴军,击伤了阖闾的脚趾,吴军退却。阖闾创伤发作,很严重,临死之时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闾就死了。夫差继位后,任用伯嚭为太宰,加紧练兵。两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就率残军驻扎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给太宰伯嚭以求和,请求让越国以臣妾身份隶属并侍奉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想要答应越国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很能吃苦,如今大王如果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讲和。
1707172696
1707172697
与越国议和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国君软弱,就兴兵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每餐不吃两个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打算将来有所作为。这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一个人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出兵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于是威逼邹国、鲁国的国君臣服而后回国,从此更加不相信伍子胥的计谋了。
1707172698
1707172699
此后过了四年,吴王要北进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了子贡的计谋,于是率领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又把贵重的珍宝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更加喜欢并信任越国,整天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总是相信并采纳太宰伯嚭的计策。伍子胥劝谏道:“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现在却听信那些花言巧语去攻打齐国。即使攻克了齐国,也就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没有丝毫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清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影响这个城邑里的好人。’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越国。如果不这样,今后将会后悔不及的。”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时,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眼看着吴国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你与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就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而自己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1707172700
1707172701
吴国的太宰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于是在吴王面前诋毁伍子胥说:“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暴,猜忌少恩,他的怨恨之心恐怕会酿成大祸。前次大王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最后发兵并取得了大胜,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而感到羞耻,心怀不满。如今大王又要攻打齐国,伍子胥执拗强谏,毁谤败坏大王的伟业,只希望吴国战败,从而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发动全国的军力攻打齐国,而伍子胥因谏言不被采纳,所以没有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防备,这引起祸端是很容易的。况且我暗中派人探查,他出使齐国时就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身为人臣,在国内不如意,就在外靠诸侯,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早作打算。”吴王说:“没有你这话,我也怀疑他了。”就派人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剑自杀吧。”伍子胥仰天叹息说:“唉!谗臣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曾令你父亲称霸。你还没被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众公子相争,要不是我在先王面前冒死力争,你几乎不能得到太子之位。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分一部分吴国土地给我,我却不敢奢望。现在你竟然听信谄媚小人之言来杀害长辈。”于是对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沉入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并因此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
1707172702
1707172703
吴王杀了伍子胥后,便攻打齐国。齐国的鲍氏杀了他的国君齐悼公,拥立阳生做了国君。吴王想讨伐鲍氏,可是未能取胜,只好撤兵回去了。此后二年,吴王召集鲁、卫两国国君会盟于橐皋。第二年,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号令周王室。这时越王勾践袭击吴国,杀死了吴太子,打败了吴军。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回国了,派出使者用丰厚的礼物与越国讲和。此后九年,越王勾践终于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又杀了太宰伯嚭,因为他不忠于他的国君,外受巨贿,私下勾结越国。
1707172704
1707172705
当初与伍子胥一块儿逃亡的楚国原太子建的儿子胜,在吴国。吴王夫差在位时,楚惠王想召胜回楚国。叶公劝谏说:“胜喜欢勇士并暗中寻访死士,大概私下有野心吧!”惠王没有听从他的谏言,终于召回了胜,让他住在楚国的边邑鄢这个地方,称为白公。白公回楚国三年后,吴王杀了伍子胥。
1707172706
1707172707
白公胜回楚国后,怨恨郑国杀了他父亲,于是暗地里收养死士准备报复郑国。回到楚国五年后,白公胜请求楚王攻打郑国,楚国令尹子西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还未出兵而晋国已经出兵攻打郑国了,郑国向楚国请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郑,和郑国订立了盟约才回国。白公胜发怒说:“我的仇敌不是郑国,而是子西!”白公胜亲自磨砺宝剑,有人问他:“准备用它干什么?”白公胜回答说:“用它来杀子西。”子西听到了这件事,笑着说:“白公胜就如同鸡蛋,能有什么作为呢?”
1707172708
1707172709
此后的第四年,白公胜与石乞在朝廷上刺杀了令尹子西及司马子綦。石乞说:“不杀掉楚惠王,恐怕不行。”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了高府。石乞的随从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了昭夫人的宫室。叶公听说白公胜作乱,率领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胜。白公胜等人战败逃到了山里自杀了,而石乞被俘了,问他白公胜的尸首在哪里,不说出来就要把他烹杀了。石乞说:“事情成功了便是卿相,不成功就被烹杀,本来就是应当的。”最终没有告诉白公胜尸首所在地。于是烹杀了石乞,并找回楚惠王后又立他为国君。
1707172710
1707172711
太史公说: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太可怕了!王者尚且不能与臣下结下怨毒,何况是同辈呢!假设伍子胥跟伍奢一块儿死了,那和蝼蚁又有什么分别?放弃小义,洗雪大耻,而让名声流传后世,悲壮啊!当初伍子胥困窘于江边,一路乞讨,他的心里何尝有片刻忘记郢都之仇呢?所以隐忍以成就功名,如果不是刚正有血性的男子,谁又能做得到呢?白公如果不自立为王,他的功业和谋略可能不可尽言啊!
1707172712
1707172713
1707172714
1707172715
1707172717
文白对照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707172718
1707172719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707172720
1707172721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1707172722
1707172723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1707172724
1707172725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707172726
1707172727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707172728
1707172729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707172730
1707172731
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
1707172732
1707172733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1707172734
[
上一页 ]
[ :1.7071726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