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73128e+09
1707173128
1707173129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1707173130
1707173131 子华出使去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给她一庾。”冉有给了她五秉粮食。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坐的是肥马拉的车子,穿的是又轻又暖的裘衣。我听说,君子救济急需的穷人而不是增加他的财富。”
1707173132
1707173133 巫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岁。
1707173134
1707173135 陈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旗作了个揖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偏私包庇,难道君子也会偏私包庇吗?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给她起名叫她孟子。孟子本姓姬,避忌称呼同姓,所以称她吴孟子。鲁君如果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施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做臣子的不可说国君的过错,替他隐讳,就是懂礼啊。”
1707173136
1707173137 梁鳣,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颜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冉儒,字子鲁,比孔子小五十岁;曹恤,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岁;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岁;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1707173138
1707173139 从子石以上三十五人,他们的年龄、姓名和受业情况都可见到明显的文字记载。其余的四十二人,没有年龄可考,也没有文字记载,记在下面:
1707173140
1707173141 冉季,字子产;公祖句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字子敛;颜高,字子骄;漆雕徒父,字子文;壤驷赤,字子徒;商泽,字子秀;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孺,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皙;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子襄;鄡单,字子家;句井疆;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颜之仆,字叔;荣旂,字子祈;县成,字子祺;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颜哙,字子声;步叔乘,字子车;原亢籍,字子籍;乐欬,字子声;廉絜,字庸;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葳,字子上。
1707173142
1707173143 太史公说:后世学者们多数讲述孔子门下七十位门徒时,赞誉者或许言过其实;诋毁他们的人,也许损害了他们的真实形象。总之,谁都没有看到他们的真实相貌而加以评论,比较起来,《论语》所记弟子们的事迹,更接近真实。关于孔子弟子们的名字、姓氏、言行等情况,我全部取自《论语》中的弟子问答,把它们合编成一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着。
1707173144
1707173145
1707173146
1707173147
1707173148 文白对照史记 [:1707161167]
1707173149 文白对照史记 商君列传第八
1707173150
1707173151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1707173152
1707173153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1707173154
1707173155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707173156
1707173157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707173158
1707173159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707173160
1707173161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1707173162
1707173163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1707173164
1707173165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707173166
1707173167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1707173168
1707173169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707173170
1707173171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1707173172
1707173173 商君是卫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侍从。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万一你的病有个好歹,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侍从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大王可以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他,让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没有说话。当魏惠王即将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假如不能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就离开了。公叔痤叫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担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应该不会同意。我当先忠于君而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如果不用你,就该杀掉你。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否则就要被抓了。”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痤病得很重,真让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这不是糊涂了吗?”
1707173174
1707173175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秦缪公时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于是他就西行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就召见了卫鞅,谈了很久,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没有听进去。事后孝公迁怒于景监说:“你的客人是个无知妄言之徒,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智不能领会啊。”过了五天,景监再请秦孝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谈得更多,可是还是不合秦孝公的心意。事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再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真能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怎么说啦。”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移动膝盖到垫席前头靠近了卫鞅,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法子打动了大王的心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能之君,都希望当世名扬天下,怎能无声无息地等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可是这样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1707173176
1707173177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法,可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就搞不出名堂,办事犹豫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人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受到一般人的诋毁。愚人对既成事实还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即将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大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谈论高深道理的人不会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制。”孝公说:“说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教化,聪明的人不改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自己所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常法以外的变革。三代礼制不同却各成王业,五伯法制不一却各成霸业。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为礼制所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常法;没有十倍的效用,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常法不会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固定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必仿效旧法。所以汤武不依旧法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变旧礼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
[ 上一页 ]  [ :1.7071731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