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83070
1707183071
选自《史记》卷四十一
1707183072
1707183073
〔赏析〕越国是小国,偏居东南,远离中原文明,本与列国间的征伐无关。然而随着齐、晋、楚等大国衰弱,原先的“国际均势”动摇了,吴国趁机崛起,打败楚国,跻身列强。作为近邻,越国直接处于吴国的势力之下,且险遭吞并。可以说,越国是被动地卷入争斗,这也表明,及至春秋晚期,诸侯间竞争日趋激烈,范围也不断扩大,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从这个角度看,“吴越争霸”的习惯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对句践而言,他的战略目标刚开始是明确而有限的:复仇。通过太史公的记述不难发现,在和吴国的对抗中,句践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这个战略目标展开。争霸是这以后的事,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在谋划当中。但即便是如此有限的战略目标,因越国本身太过弱小,能否达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吴王夫差的战略判断——如果夫差全力以赴,以灭亡越国为最终目标,则越国注定在劫难逃。恰恰,夫差有更大的战略目标:力压诸侯,成为霸主。因此,他不愿意往越国身上消耗太多精力。可以说,是夫差无限膨胀的野心,给了句践可乘之机。接下去的问题是,句践能否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抓住?
1707183074
1707183075
能。具体分析时,则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句践很清楚,夫差的战略目标远远超过了自身实力,因而迎合、鼓励其野心,有利于消耗吴国。此消彼长,这对越国是有好处的。同时,吴国转向中原,也就给越国腾出了恢复的时间和空间。总之,句践算得很清楚,夫差的霸业铺陈得越宏大,他就越有利可图。于是,当夫差逐鹿中原之际,句践始终忍耐着,他明白,被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忘记的时间越长越好。其次,句践也意识到,仅仅是对外征伐,并不足以耗尽吴国的国力。为此,句践又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手是抓住对方软肋,不断从内部削弱吴国;另一手是充分利用国际形势,暗中联络其他诸侯,尤其是有分量的大诸侯国,以求最大程度地孤立吴国。
1707183076
1707183077
在瓦解吴国的过程中,句践也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伍子胥。伍子胥和伯嚭是吴王夫差最信任、最重要的两位谋臣。特别是伍子胥,辅佐过吴王阖庐,德高望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他一眼看穿句践“卧薪尝胆”的真正用意,坚决主张彻底灭掉越国。他是句践最大也最害怕的敌人。但伍子胥有其显著的缺点:性情耿直,经常冒犯夫差,而且对他的称霸大业缺乏兴趣。相反,伯嚭善于奉迎,深得夫差宠信,其个人野心也逐渐膨胀。句践牢牢抓住了这个软肋,利用伯嚭,离间夫差和伍子胥的君臣关系,后者最终被逼自尽,为伯嚭所取代。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中,句践收获了空前的战果——以最低的成本除掉了最大的敌人。他自己则重用文种、范蠡、逢同等顶尖人才,使胜负的天平慢慢转向了越国。
1707183078
1707183079
同时,外部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夫差连年征战,以至于国内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还得罪了不少诸侯。虽然他在“黄池会盟”上成功取得了霸主地位,却已经陷入了孤立境地——楚国本来就和吴国有深仇大恨;晋国被夺去了霸主称号,怀恨在心;齐国内乱不断,无暇南顾;鲁国、宋国皆属小国,力量微薄……句践趁机联络这些国家,使其至少在吴越之争中保持观望。这一策略相当奏效,以至于越军包围了吴国首都整整三年,夫差没有得到任何外援。最后,夫差只能羞愧自杀,吴国从此在东周的版图上消失。
1707183080
1707183081
灭吴后,句践先诛杀伯嚭,随后向周王室纳贡,获得其对自己地位的首肯。此外,他还将吴国从别国夺走的土地归还……这些举措同样值得注意,因为这充分表明句践吸取了吴王夫差盲目扩张的教训,完成复仇后他积极清理内政,联合、笼络诸侯,终于成为了最后一任春秋霸主。可惜,句践的后代没能继承他的智慧,反而犯了和夫差相似的错误:力图保持并不牢靠的霸业,终为楚国所灭,失去了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资格。这或许是历史在向我们诉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707183082
1707183083
〔注释〕
1707183084
1707183085
[1].披:开辟。
1707183086
1707183087
[2].勒:操练。
1707183088
1707183089
[3].且:将。
1707183090
1707183091
[4].报:报复。
1707183092
1707183093
[5].逆:违背。
1707183094
1707183095
[6].悉:全部。
1707183096
1707183097
[7].保:守住。
1707183098
1707183099
[8].栖:居留。
1707183100
1707183101
[9].反:通“返”。
1707183102
1707183103
[10].置:放置。
1707183104
1707183105
[11].女:同“汝”。
1707183106
1707183107
[12].采:同“彩”。
1707183108
1707183109
[13].下:礼遇。
1707183110
1707183111
[14].遇:对待。
1707183112
1707183113
[15].振:通“赈”。
1707183114
1707183115
[16].吊:慰问。
1707183116
1707183117
[17].填:通“镇”。
1707183118
1707183119
[18].举:全。
[
上一页 ]
[ :1.707183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