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84207
1707184208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1707184209
1707184210
……
1707184211
1707184212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1707184213
1707184214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18]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
1707184215
1707184216
……
1707184217
1707184218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1707184219
1707184220
……
1707184221
1707184222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
1707184223
1707184224
惠文君……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1707184225
1707184226
十四年,更为元年。……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1707184227
1707184228
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
1707184229
1707184230
武王……二年,初置丞相……八月,武王死。……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
1707184231
1707184232
……
1707184233
1707184234
昭襄王元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
1707184235
1707184236
……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1707184237
1707184238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1707184239
1707184240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1707184241
1707184242
……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1707184243
1707184244
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三年……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1707184245
1707184246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其语在《始皇本纪》中。
1707184247
1707184248
选自《史记》卷五
1707184249
1707184250
〔赏析〕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天下。纷争扰攘了数百年,历史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局面。秦从边陲夷狄,一变而成为坐拥半壁江山的大国,到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是什么原因使起点较低的秦国来担当此大任呢?秦国又具备哪些独特的品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从而能最终一统六国开创重大历史格局呢?
1707184251
1707184252
秦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为五帝颛顼之苗裔,其祖先大费曾助禹治水。周灭商,秦人因与商朝关系密切,被迁往遥远的西方。周孝王时秦人“分土为附庸”。西周末年,王室衰弱,戎狄攻周,秦襄王助周幽王抗敌,幽王死,西周亡,秦又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有此功劳,秦襄公被周王封为“诸侯”,并将遍布戎狄的“岐以西之地”赐作秦的封土。至此,秦才真正建国。
1707184253
1707184254
秦赐封诸侯始建国,其被赐予的土地尚在戎狄手中,这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秦国的开局其实非常不利,此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剿灭戎狄,开疆拓土,求得生存是秦国面临的首要任务。秦国一直忙于稳定地盘,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统一于秦政权之下。穆公死后,秦国在与晋、楚的斗争中处于劣势,秦国的发展受挫。厉公到出子时期,秦数易君主,政局紊乱,国力衰落。直至秦献公即位,顺应潮流行局部之改革,其子孝公任用商鞅厉意变法,将秦国打造成新式国家,秦国总算是迎头赶上,并且将以往的制度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其后惠文君任用司马错灭蜀,此时的秦国已然拥有西部的半个中国,秦也凭借强大的国力及“连横”策略,成功抵御了关东诸国的“合纵”攻势,致有“虎狼之国”的称号。此后昭襄王时期略有曲折,然而这只不过是秦国改制过程中的小小乱流,政局终趋稳定,且随着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奠定,对外战略稳固推进。至于其后秦王嬴政与太后、嫪毐及吕不韦的宫廷斗争,仅为单纯的争权闹剧,对国体影响些微。
1707184255
1707184256
秦国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国君主制度发育较好。如不牵涉道德判断,仅从行政效率上来考察,集权制往往能保有比较高的行政效率,诚然如何确保决策正确是其最大问题所在。秦的建国形势及其军事斗争的实际要求,决定了其效率优先的制度创设:每当军事斗争取胜而占领一地,则设县,由庶长进行军事统治,并直接向君主负责。如此,则地方的统治权可较多集中于国君之手。所以,在其他国家“公族”与“私门”激烈斗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之时(如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虽然秦国也因“公”、“私”斗争出现过动荡,但基本上保持了较为一贯的凝聚力。
[
上一页 ]
[ :1.7071842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