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84257e+09
1707184257
1707184258 秦国的君主制自具传统,但其间也出现过曲折和乱流,集中表现在王位争夺和权力斗争,这也是“贵族政治”天然具备的对君主制的反对及冲突。其中比较大的三次分别是厉公至出子的内乱:以献公继位终结;武王死后的王位继承及其后的权力斗争,以昭襄王秉政告终;嬴政与太后、吕不韦的宫闱之变。虽然这几次政局动荡最终以君主掌政而结束,但其动因却是深层次的。因秦国的宗法制并不十分严格,所以纵观秦国君统,虽大体上依照父死子继的规律,但常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夹杂其间,这种情形往往伴随着权力争夺所引起的政局动荡。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商鞅变法以后,君位继承制度逐渐完善,权力斗争的烈度和局势的动荡程度相对较为微弱。不甚严格的宗法制度,恰使得秦国“私门”势力的发展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所以虽然也曾出现某些贵族集团架空君权的情况,但秦国始终不曾出现公室卑、私门强,甚至私族取代公室的情况,政局动荡最终都还伤害不到君主制的基础。又因宗法制不严格,使秦国在人才任用方面可以较少受“亲亲”原则的牵绊,得以更多选用非宗族的外来人才,而对外来人才的任用客观上促进了世卿世禄制的解体,从而促进了“贵族政治”的消亡,更重要之处在于促成了官僚制度的出现,从而强化了君主制。且这种基于“贤贤”原则的用人制度,是君主制的良好补充,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克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及缺陷。
1707184259
1707184260 此外,由于秦从建国起即征战戎狄以获取生存空间,长期与戎狄杂处以及早期的游牧生活传统,秦国民风彪悍尚武,又较早使用骑兵、战术灵活,种种因素共同而复杂的作用,使秦国具备了独特的禀赋,加之先天的区位优势,秦国被逐渐赋予了明确的历史使命。秦国,就像一个羸弱但颇具禀赋的西部少年,历经各种磨炼,终于成长为能独担大任、君临天下的雄杰。《秦本纪》末尾,太史公以嬴秦枝氏繁多作结,这也似乎在暗示秦人由弱而强终枝繁叶茂的格局。再回头通观整个秦人发展历程,应该可以见微知著,生动体会到何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了吧。
1707184261
1707184262 〔注释〕
1707184263
1707184264 [1].先:先人。
1707184265
1707184266 [2].平:安定。
1707184267
1707184268 [3].水土:自然条件。
1707184269
1707184270 [4].遂:举荐。
1707184271
1707184272 [5].佐:辅佐。
1707184273
1707184274 [6].显:显贵。
1707184275
1707184276 [7].主:主宰。
1707184277
1707184278 [8].蕃:蕃衍。
1707184279
1707184280 [9].邑:采邑。
1707184281
1707184282 [10].祀:祭祀。
1707184283
1707184284 [11].复:回报。
1707184285
1707184286 [12].先:先前。
1707184287
1707184288 [13].将:带领。
1707184289
1707184290 [14].力:尽力。
1707184291
1707184292 [15].聘:访问。
1707184293
1707184294 [16].立:即位。
1707184295
1707184296 [17].益:取得。
1707184297
1707184298 [18].都:定都。
1707184299
1707184300
1707184301
1707184302
1707184303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387]
1707184304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商君列传
1707184305
1707184306 〔选文〕
[ 上一页 ]  [ :1.7071842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