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05886e+09
1707205886
1707205887 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14]不交阵,岂臣之比!”擒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15],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16]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上曰:“二将俱合上勋。”于是进位上柱国,赐物八千段。有司劾擒放纵士卒,淫污陈宫,坐[17]此不加爵邑。
1707205888
1707205889 先是,江东有谣歌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豹,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18]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19]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别[20]封寿光县公,食邑千户。以行军总管屯金城,御备胡寇,即拜凉州总管。
1707205890
1707205891 俄[21]征[22]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23],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24],忽惊走[25]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26],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子世谔嗣。
1707205892
1707205893 选自《隋书》卷五十二
1707205894
1707205895 〔赏析〕中国专制皇权时代特别强调避讳制度,凡是当朝皇帝及其先祖的名讳都不能稍加提及,如果其他人姓名中存有此字,则此人不是改名便是索性略去名字。唐高祖的祖父名叫李虎,所以在唐初八史的撰写过程中,“虎”就成了需要加以避讳的汉字。但是要把“虎”字改成其他字又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于是史书中人物姓名但凡涉及“虎”者,不是改名便索性不加提及。改名的例证可以十六国时期的石虎为代表,《晋书》中将其称之为石季龙;隐去不提者则为《隋书》中的韩擒虎,书中略去其名讳而但提“韩擒”两字。
1707205896
1707205897 史称韩擒虎“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一看就是大将之才。韩擒虎难能可贵之处除了其过人的胆略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看书,对于经史百家等知识都大致了解,这在尚武的南北朝时代中是极为罕见的。正因为韩擒虎兼备文武之才,周太祖对其特别赏识,遂“令与诸子游集”。在北周乃至隋朝,韩擒虎凭借自己的能力,官阶递升,成为隋军阵营中的大将、名将和主将。
1707205898
1707205899 逮及隋王朝建立之时,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格局已持续将近四百多年了,统一曙光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隋文帝杨坚素有雄才大略,展现出试图统一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陈政权这一政治意图,遂任命素有大名的韩擒虎担任庐州总管,发兵南征。选择韩擒虎,除了因为他兼备文武之才,更重要之处乃在于韩擒虎曾与南陈军队经历过数次交锋,且每次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隋书》记载“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有韩擒虎在,南陈政权的作战真如驱犬羊而与虎豹斗。隋文帝之所以选择韩擒虎伐陈,一方面是为了震慑陈王朝,另一方面,隋文帝相信,凭借着韩擒虎的文才武略,隋军一定能够顺利统一南北,结束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
1707205900
1707205901 金陵之地号称六朝古都,虽有长江天险,若敌军占据了其中上游地区,则长江天险便基本丧失了其作为天堑的作用,隋军在开战前就占据了长江中游。之后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公元589年,韩擒虎率军袭采石、拔姑熟、次新林、降三将,先锋军队得以迅速逼近金陵。接着韩擒虎又派遣精锐骑兵五百人突破金陵朱雀门,在井里俘虏了昏庸无道的陈后主,得以一举平定南方。
1707205902
1707205903 韩擒虎之所以能建立灭陈首功,同大将贺若弼在另一战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争是颇有关系的,正是因为贺若弼在蒋山一带牵制住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才使韩擒虎得以避实就虚,出奇制胜进而直捣南陈政权的首都。战后论功行赏之时,贺若弼就认为自己的功劳当属第一。对于战功界定的矛盾闹到了隋文帝的面前,贺若弼所言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没有他牵制敌军的努力,韩擒虎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攻入金陵进而促使南陈政权灭亡的。隋文帝对这贺、韩两位大将都青睐有加,最终使他们皆进位至上柱国并给予两人赐物八千段的奖赏。
1707205904
1707205905 总体而言,韩擒虎与贺若弼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战术而言,韩擒虎实是略胜于贺若弼一筹的,所谓擒贼先擒王,韩擒虎所采取的直捣黄龙的战略是攻灭南陈政权在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同时,韩擒虎很好地利用了自身威望和能力对南陈政权的将领产生的畏惧心态,一举达成了战略目标。韩擒虎的赫赫战功在南北统一后给时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南陈政权覆灭后,江南地区的百姓才明白当初民歌所唱的“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诸语,即暗指韩擒虎灭陈之事。又如突厥使臣看到韩擒虎后,也是“惶恐,不敢仰视”。
1707205906
1707205907 韩擒虎之死甚至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认为韩擒虎是阎罗王的转世。这一说法竟被写进了官修的史书之中,可见在初唐之际这个传说是颇为风行的。时至晚唐,出现了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擒虎于阴间任阎罗王一职的故事。
1707205908
1707205909 无论后世传说如何演变,韩擒虎的人生经历和仕宦生涯中有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即韩氏是隋朝开国元勋中为数不多而得以善终的人物。探究各中奥秘,一方面固然与韩擒虎极少参与政治斗争因而较少树立政敌有关;另一方面,通读百家文史典籍进而使韩擒虎获得政治智慧也应当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实际上也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1707205910
1707205911 (俞颖杰)
1707205912
1707205913 〔注释〕
1707205914
1707205915 [1].家:居住。
1707205916
1707205917 [2].称:著称。
1707205918
1707205919 [3].稍:不久。
1707205920
1707205921 [4].说:劝说。
1707205922
1707205923 [5].寇:侵犯。
1707205924
1707205925 [6].潜:暗中。
1707205926
1707205927 [7].夙:素常。
1707205928
1707205929 [8].济:过河。
1707205930
1707205931 [9].逋:逃亡。
1707205932
1707205933 [10].悉:全。
1707205934
1707205935 [11].何用:何以。
[ 上一页 ]  [ :1.7072058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