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2389
1707212390
………
1707212391
1707212392
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世宗初即位,刘旻攻上党,世宗曰:“刘旻少[18]我,谓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当自将击之。”道乃切谏,以为不可。世宗曰:“吾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皆亲征。”道曰:“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道曰:“陛下作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卒自将击旻,果败旻于高平。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其击旻也,鄙[19]道不以从行,以为太祖山陵使。葬毕而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
1707212393
1707212394
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道有子吉。
1707212395
1707212396
选自《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1707212397
1707212398
〔赏析〕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历史上的冯道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五代时,“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冯道的同僚范质称赞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担任过冯道下属的薛居正在其主修的《旧五代史》中评价其人曰:“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但也对冯道历仕诸朝的行径作出了严厉的批判:“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旧五代史·冯道列传》)。北宋肇建,社会主流人士为了迎合统一王朝的“忠君守节”风教,对冯道的“不忠”大加挞伐。欧阳修首先将冯道列入杂传,并称“夫入于杂,诚君子之所羞”,指斥冯道为“无廉耻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冯道大加挞伐,斥其为“奸臣之尤”。此后,理学思想统治下漫长的中国历史更是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作为道德评判的准绳,冯道成了卫道者们的众矢之的。其间,虽也偶有支持者如石介、王安石、胡瑗、苏辙、吴处厚、李贽等,但面对批判大军,支持者的势单力薄也是很明显的。
1707212399
1707212400
冯道身处于军阀割据的纷乱时期,武夫相逐,势大为王。黄巢起义使得唐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公元907年军阀朱温逼唐哀帝退位,建立后梁。923年李存勗灭大梁,建立后唐。936年石敬瑭接受作为“儿皇帝”的条件,依附契丹灭后唐,建立后晋。947年,刘知远趁契丹灭后晋之时,自立为帝,建立后汉。951年郭威以兵变篡夺皇权,建立后周。这些朝代的建立本身就不符合正统,它们的维系更是以不惜骨肉相残作为基础的,礼义廉耻在苍茫血色中显得无比苍白。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冯道在血腥的世道中,不仅要苟全性命,又要践行“在孝于家,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旧五代史·冯道列传》)的为人准则。在乱世中,天下剖裂,弱肉强食,政权不断更替,而冯道的“忠于国”和“中不欺于人”都是忠于国之本——民。由于他选择的是“守民”而非“忠君”,在乱世中不能做到“守节”这一道德要求自然也就符合逻辑了。
1707212401
1707212402
在以尽忠守节为最高道德规范的人眼中,冯道所作所为自然也就为人所不齿了。据《旧五代史·冯道列传》记载,冯道出身于“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门衰祚薄之家,贫贱中能“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少时即以品行端正、志向高远闻名。及其从军,“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能做到官兵平等。面对军中俘获美女的诱惑,冯道能不为所动,将她们安置别处,送回家中。冯道发迹后,听说父亲去世,“即徒步见星以行,家人从后持衣囊追及之”,没有半点拖沓,丁忧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他将自己余下的全部俸禄赈于乡里,还常常趁着夜色去帮人耕种荒田,拳拳爱民之心,可见一斑。冯道为人谦和,他的下属薛居正评价他“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故而就冯道个人品行而言,确实堪称一位君子。欧阳修等挞伐冯道之处,在于“守节”问题。冯道在担任愍帝李从厚的宰相时,潞王李从珂反叛,冯道率领百官拥立潞王,并且劝中书舍人卢导赶快起草劝进文书,说“事当务实”(胡寅《致堂读史管见》),正是冯道的清醒认识,使百姓免于遭受李氏兄弟相残的荼毒。李从珂登祚不久,他的姐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开始勾结契丹,以契丹“儿皇帝”的身份灭后唐,建立后晋,依然任冯道为相,并且派遣他去契丹斡旋,冯道接受了出使的任务,用曲意逢迎换取了契丹的信任,冯道的人格遭到了玷污,却给两国带来了相对和平安宁。
1707212403
1707212404
欧阳修指责冯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恐怕不符合历史真实。担任晋王李存勗幕僚时,冯道劝李存勗曰:“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辅佐唐明宗李嗣源时,冯道再次建言:“谷贵饿农,谷贱伤农”、“仁义者,帝王之宝也”。冯道不仅能谏,而且善谏,他曾给唐明宗举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走在崎岖山路时“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而“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旧五代史·冯道列传》),以此劝谏明宗在承平之世更要临渊履冰。
1707212405
1707212406
不能阻挡历史进程时,有人选择顺流之中肩担道义,扛起救民的大旗。因此同时代的人喜为之称誉,仰之为元老,更被后代知之者“以管仲为比”(晁说之《晁氏客语》)。坚守大义,拯救民族于危亡的仁人志士固然可敬,亦需对忍辱回旋之人略施以历史的同情。
1707212407
1707212408
(李可)
1707212409
1707212410
〔注释〕
1707212411
1707212412
[1].军:驻扎军队。
1707212413
1707212414
[2].刍:喂牲畜的草。
1707212415
1707212416
[3].遗:赠送。
1707212417
1707212418
[4].却:拒绝。
1707212419
1707212420
[5].赒:周济。
1707212421
1707212422
[6].潜:悄悄地。
1707212423
1707212424
[7].阙:朝廷。
1707212425
1707212426
[8].疾:急速。
1707212427
1707212428
[9].雅:平素。
1707212429
1707212430
[10].嘉:赞美。
1707212431
1707212432
[11].状:功绩。
1707212433
1707212434
[12].矫:纠正。
1707212435
1707212436
[13].称:名声。
1707212437
1707212438
[14].俳:滑稽幽默。
[
上一页 ]
[ :1.7072123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