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20458e+09
1707220458
1707220459 [14].籍:记录。
1707220460
1707220461 [15].刺:指责。
1707220462
1707220463 [16].致仕:辞官。
1707220464
1707220465 [17].詟:恐惧。
1707220466
1707220467 [18].国:国都。
1707220468
1707220469 [19].槁:枯木。
1707220470
1707220471 [20].预:干预。
1707220472
1707220473 [21].倾:排挤。
1707220474
1707220475 [22].报复:报恩。
1707220476
1707220477 [23].爰书:古时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1707220478
1707220479 [24].次:等第。
1707220480
1707220481
1707220482
1707220483
1707220484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822]
1707220485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起义推翻政权的宏大标本
1707220486
1707220487 〔导言〕明末爆发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席卷了全国过半的土地,其结果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另一方面则间接地使原本游荡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势力有机会突破长城攻入关内,并建立起之后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统治。从历史的大环境上看,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是无法避免的,但明末统治者面对危机时的举措失当,也是导致各方矛盾愈演愈烈并最终无法挽回颓势的重大因素。事实上,在面对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各种难题时,能否辨明主次先后并积极有效地整合资源、化解矛盾、解决危机,从而赢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以崇祯帝为首的统治集团面前的一次重要考试,但他们并没有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反观以李自成为代表的起义军,为求生存揭竿而起,尽管遇到了种种挫折,但在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后,从输多胜少、居无定所,到逐渐获得人心、扩大影响,再到最后的明确战略、直捣黄龙,无不显示出他们的勇气、决心与智慧。清人修撰的《明史》,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出发,以明王朝继承者自居,呼起义军为“贼”,难免有失公允,但其中所录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原貌。对比《明史》中《庄烈帝本纪》及《李自成列传》所记史事和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的决策成败,以及起义军推翻明朝过程中的政治军事谋略,都值得今人深刻体会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1707220488
1707220489
1707220490
1707220491
1707220492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823]
1707220493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明思宗本纪
1707220494
1707220495 〔选文〕
1707220496
1707220497 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天启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
1707220498
1707220499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1],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1707220500
1707220501 ……
1707220502
1707220503 是年(崇祯元年),革广宁及蓟镇塞外诸部赏。诸部饥,告籴[2],不许。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1707220504
1707220505 ……
1707220506
1707220507 七年春正月己丑,广鹿岛副将尚可喜降于我大清。设河南、山、陕、川、湖五省总督,以延绥巡抚陈奇瑜兼兵部侍郎为之。……六月辛未,总督侍郎陈奇瑜、郧阳抚治都御史卢象升会师于上津,剿湖广贼。甲戌,河决沛县。是夏,官军围高迎祥、李自成诸贼于兴安之车箱峡两月。贼食尽,伪降。陈奇瑜受之,纵出险。复叛,陷所过州县。张应昌自清水追贼,败绩。
[ 上一页 ]  [ :1.7072204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