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90159e+09
1707290159 其他圜金:“西周”圜钱,面文“西周”二字,微有内外郭,背多夷漫不清,直径2.7厘米左右,重4~5.5克不等。此“西周”为战国时国名,非指武王姬发始建之西周。周考王元年(前440)封其弟揭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王城公园),是为西周。此钱当为战国西周君所铸。世传方孔西周圆钱,伪。“东周”圜钱,面文“东周”二字,形同西周钱,然钱体更为薄小,径2.6厘米左右,重4~4.5克,为先秦圜钱中之轻小者。此“东周”为战国名,周显王二年(前367)西周威公卒,公子班于巩(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自立,因其地于洛阳之东,遂称“东周”。此钱当为战国东周君所铸。旧谱又录东周大钱,径4.1厘米,面无内外郭,背平,然其真伪难定。“安臧”圜钱,面文“安臧”,内外郭或有或无,背漶漫,径约4厘米,重10克左右。“安臧”,地名,地望待考。1958年,河南洛阳曾出土1枚,故疑为周王室所铸。
1707290160
1707290161 (2)圆形方孔钱
1707290162
1707290163
1707290164
1707290165 圆形方孔钱,又称圆钱,主要是刀币流通区和刀布币并行区发展起来的圜钱。这种圜钱有郭或无郭,货币单位通常沿用刀币的“化”,如“四化”、“六化”、“明化”等。
1707290166
1707290167
1707290168
1707290169
1707290170
1707290171
1707290172
1707290173
1707290174
1707290175
1707290176
1707290177
1707290178
1707290179
1707290180
1707290181
1707290182
1707290183
1707290184 齐国圆钱:有“化”、“四化”、“六化”3种。“”,或以为从“益”,地名,在今山东益都附近;或以为系齐国黄金称量专用词,1为货贝20朋,铭于圜钱以示之贵重。齐国圜钱多次出土于山东齐国故地,尤以济南市五里牌坊和日照竹园村出土较多。“化”,旧释“宝货”,误。“化”钱不同魏、赵而近于燕。中为方孔,有内外郭,或只有外郭,背平。径约1.9~2.2厘米,重2~3克。1962年,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所出半两钱中,发现夹杂的“化”钱2枚。“四化”,旧谱称“宝四货”,误。“四化”钱制作较化小钱工整,方孔,有内外郭,背平素。径3厘米左右,重约5~8克。据面文“四化”示值,有释值“齐法化”刀币4枚;又有释值“化”小钱4枚。此二说可存疑待考。“六化”,旧谱称“宝六货”,误。面内外郭清晰,背平素;铸造可能在“化”、“四化”之后。径3.5厘米,重约8~11克。“六化”与“四化”圜钱铸量较大,与“垣”、“明化”等圜钱均为较常见的品种。
1707290185
1707290186 燕国圆钱:主要有“一化”、“明化”、“明四”3种。“一化”圜钱,面文“一化”,旧释“一刀”。面有内外郭,背平,少数有横写或直书“吉”字背文。径1.8~2厘米,重1.1~2.7克。“明化”圜钱,面文“明化”系承明刀演化而来,“明”字变化较多。穿孔由圆变方,无内外郭,背平。径约2.6厘米,重2.5~4.5克左右。“明四”圜钱,面文“明四”,无内外郭,背平。径约2.8厘米,重4.2~4.6克,均超明化。
1707290187
1707290188 秦国圆钱:有“两甾”、“半两”、“文信”、“长安”等多种。“两甾”圜钱,面文“两甾”,面内外郭,或只有外郭,背有外郭或平夷。直径2.9~3.2厘米,重7.9克左右。“甾”同“锱”,《说文解字》:“甾,六铢也”。12铢即半两,是为“半两”之异形钱。“半两”圜钱,面文“半两”,无内外郭,背平无文。一般体大厚重,钱文高挺,字体狭长。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最大者径达3.8厘米,小者仅2.5厘米左右;最重者超过10克,轻者2克以下。1980年,在四川青州郝家坪50号战国秦墓曾出土半两钱7枚,除1枚直径为2.7厘米外,其余6枚的直径均在3厘米以上,大多重在3.9~6.7克之间,最重者9.8克,最轻者仅2克。面文“半两”二字,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均较短。(7)“文信”圜钱,无内外郭,背平素。钱面依孔饰四曲纹,“文信”二字分列两边。径2.3~2.5厘米,重2.8~3.9克。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此钱当为吕不韦在其封地所铸。1955年,河南洛阳市河南故城曾出土过残石范,河南故城正是吕不韦之封地。“长安”圜钱,面文“长安”二字分布在方孔之右、之下,旋读。无内外郭,背平。径2.1~2.3厘米,重1.8~2.5克。此钱为秦王政之弟长安君所铸。“长安”钱传世甚罕,有大钱径达3厘米者,伪。1991年,陕西西安市北郊汉城砖厂1号墓内曾出土“长安”与“文信”钱各1枚。
1707290189
1707290190 4.楚国铜贝与金币
1707290191
1707290192 楚国的货币较为复杂,除了上述已提到的“楚布”外,还铸行铜质有文仿贝,也行用黄金铸币,表现出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独特面貌。
1707290193
1707290194 (1)有文铜贝
1707290195
1707290196 有文铜贝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有文铜贝的产生,大约在春秋时期,古籍中就曾记载楚庄王(前613—前590)铸钱的故事。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有文铜贝的流通范围也逐渐扩大,原来行使布币的陈、蔡、宋、鲁一些地方也成为有文铜贝流通地区,从而形成独立的有文铜贝货币体系。根据其面文不同,有文铜贝分为“蚁鼻钱”和“鬼脸钱”两种类型。
1707290197
1707290198 蚁鼻钱:蚁鼻钱为俗称,其“蚁鼻”二字意义不清。钱面阴文多见为“紊”。有人认为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蚁鼻钱”;也有释其小而喻为蚁鼻钱者。其钱形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紊”字诠释多种,至今尚无定论。蚁鼻钱类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匋”、“贝”、“三”等近10种面文。蚁鼻钱传世数量稀少,近年仅在河南舞阳、江苏徐州、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出土。“忻”、“匋”等见谱录,实物罕极。
1707290199
1707290200 鬼脸钱:鬼脸钱为俗称,因其钱面铭文仿佛一张吓人的鬼脸而得名。形制与蚁鼻钱同。一般长1.6厘米,重3克左右。释文有“贝”、“哭”、“巽”或“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等数种。鬼脸钱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广,是战国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出土鬼脸钱4700余枚。1972年,山东曲阜董家庄出土鬼脸钱近1.6万枚。(8)
1707290201
1707290202 (2)金币
1707290203
1707290204 战国时期楚国流行的黄金铸币有金版与金饼两大类。金版、金饼在使用时可据需要切割成小块,用天平称量支付,所以属于称量货币。
1707290205
1707290206 金版:多铸成不规整的方形或圆形饼状,外有边栏,中有阳文的印模钤印出若干小方格与文字,所以也称“印子金”。铭文通常为两个字:一是“爰”字,一是国名或地名,如“郢爰”、“陈爰”、“专爰”、“卢金”等。以郢爰最为多见,因郢为楚国都城。卢金是钤有“卢金”二字小圆印的金版,大约是楚国晚期的金币。卢金是表明此币经过化炉精炼,金质足赤的意思。这是因为楚国国势衰危,郢爰币值下降,改用“卢金”二字来维持货币信誉。其实,卢金的含金量比郢爰稍低,郢爰含金量为97%~98%,卢金为94%~95%。(9)
1707290207
1707290208 金饼:为一种圆饼状的黄金铸块,形状像圆饼,底部凹,表面隆起,有的似马蹄形,也称“圆金饼”。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中,曾出土仿金饼的泥质冥币,并与泥质的“郢爰”共存。此后在安徽阜南、寿县、河南襄城出土过金饼实物,但数量不多。
[ 上一页 ]  [ :1.7072901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