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98535
[33] 因先秦以来的宗法血亲结构使“人之大伦”、“天下之达道”皆首先着落在私德与私情,故孔子倡父子相隐,不以为“不直”,孟子也有“父子之间不责善”之说,甚至为“急亲贤”而牺牲“遍爱人”,尽管他曾讲“仁者无不爱也”。
1707298536
1707298537
[34]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7页。
1707298538
1707298539
[35] 见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1707298540
1707298541
[36] 《论语·八佾》。
1707298542
1707298543
[37] 《孟子·离娄下》。
1707298544
1707298545
[38] 见渡边秀方:《中国国民性论》,高明译,北新书局1929年版,第23页。
1707298546
1707298547
[39] 《孝经·圣治》。
1707298548
1707298549
[40] 《吕氏春秋·孝行》。
1707298550
1707298551
[41] 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3页。又见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1页。
1707298552
1707298553
[42] 《论语·为政》。
1707298554
1707298555
[43] 见谷川道雄:《六朝士族与家礼——以日常礼仪为中心》,李济沧译,高明士主编:《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页。
1707298556
1707298557
[44] 《梁书·裴之横传》。
1707298558
1707298559
[45]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64页。
1707298560
1707298561
[46] 明恩浦:《中国人的素质》,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1707298562
1707298563
[47] 《论语·为政》。
1707298564
1707298565
[48] 《论语·颜渊》。
1707298566
1707298567
[49] 《孟子·离娄下》。
1707298568
1707298569
[50] 《孟子·离娄上》。
1707298570
1707298571
[51] 杨于果:《史记笺论》卷五。
1707298572
1707298573
[52] 《论语·八佾》。
1707298574
1707298575
[53] 《孟子·告子下》。
1707298576
1707298577
[54] 《荀子·儒效》。
1707298578
1707298579
[55] 《礼记·曲礼上》。
1707298580
1707298581
[56] 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陶孟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62页。
1707298582
1707298583
[57] 《孟子·公孙丑上》。
1707298584
[
上一页 ]
[ :1.7072985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