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3143e+09
1707313143 结论
1707313144
1707313145 古美索不达米亚人,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河流冲积平原这一特殊环境下,他们创建了足够富庶的社会,把少数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让这部分人有余力术有专攻,发展一大批新技艺:书写文字、制作青铜器、雕刻印章、兴建大规模建筑,等等。
1707313146
1707313147 起初,这些技艺多数敬献于神祇。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祇无影无形,永生不灭,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又与人非常相像。而埃及最重要的神祇是法老。至于印度河文明供奉什么样的神祇,我们还不知道,也不清楚祭司是否是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考古发现未对此观点做出反驳。
1707313148
1707313149 公元前3000年后不久,文字记录形成。在美索不达米亚,战争成为上述专项技艺的第二大消费者。埃及有天然屏障,比美索不达米亚更有能力御敌,因此在军事技艺方面未能取得进展。在印度河文明遗址中,也没有证据表明备战御敌、建立军功格外重要。但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未能逃过军事侵略之灾。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两大文明均被武士部落征服,印度河文明因此被摧毁。这些部落通过观察两群人之间的边境战争发展了自己的战术战备。这两群人中,有一群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冲积平原上,以务农为生,处于开化状态;另一群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周边的高山和草原上,以旱地种植和放牧为生。下一章,我们将对文明社会与相邻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做一审视。这种互动不仅征服了奴役,也促进文明社会的技艺和组织向雨水浇灌的土地转移。
1707313150
1707313151
1707313152
1707313153
1707313154 5000年文明启示录 [:1707312459]
1707313155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三章 雨水浇灌土地上文明的兴起
1707313156
1707313157
1707313158
1707313159
1707313160
1707313161
1707313162
1707313163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又称米诺斯宫) 这是克里特岛米诺斯宫的正殿。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爵士发现此殿,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米诺斯宫曾用做神殿,其廊柱可与古埃及卡纳克神庙巨柱相媲美。克里特文明在与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相交流时兴起。统治者从海上贸易获利,并向当地农民收租。就数额上而言,他们收缴的贸易利润大于或等于地租。这使得克里特文明与尚武的赫梯文明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1707313164
1707313165 最初,我们称之为文明的复杂社会形式只能在河流冲积平原的灌溉土地上产生。在其他地方,农民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只能自给自足,没有余粮养活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如士兵、工匠、祭司、地主等。快到公元前3000年时,犁的发明改变了这种局面。有了犁,再套上几头牛,普通土壤也能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养活一家人。前提是只要有充沛的降雨、适宜的温度即可。因此,河流冲积平原这一特殊环境不再是文明社会产生的必要条件。
1707313166
1707313167 这意味着,地球温带地区的广袤大地都有可能产生文明。简单的新石器时代村落要想转变为文明社会,需要获取专门技艺、革新社会结构。到公元前2000年时,这些变革在中东绝大部分地区实现。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间,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一个又一个或独立发展,或衍生进化的文明在古美索不达米亚中心的每一处蓬勃兴盛。我们了解最多的是小亚细亚的赫梯社会,以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迦南群落,但在伊朗东部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部的亚美尼亚也有文明兴起。
1707313168
1707313169 文明、蛮族和文化传播
1707313170
1707313171 文明是如何从灌溉土地传播到非灌溉土地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这种转变并不简单。生活在村庄上的人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差不多一样的生活,而文明社会结构更为复杂。要充分了解这种转变,我们必须考查文明民族和未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707313172
1707313173 蛮族社会和文明社会何以有别
1707313174
1707313175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大多数人希望能够享用或使用任何比已有的东西看起来要好的新东西。因此,能工巧匠所制妙物,专家学人所发奇思常被相邻民族视为高超不凡。而当一个民族发觉相邻民族在重要方面都比自己高超不凡时,做出这一发现的民族可适当被称之为“蛮族”。
1707313176
1707313177 “蛮族”(barbarian)一词为古希腊人所创,用来形容所讲语言让希腊人听不懂的民族。在希腊人看来,这些人似乎只会发出毫无意义的音节——barbarbar。到了古罗马时代,“蛮族”主要指生活在古罗马帝国疆域之外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英语“蛮族”一词含义即发端于此。在概括早期基督教世纪日耳曼人和古罗马人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我们使用“蛮族”指代那些虽与文明中心产生联系(如日耳曼人),但所怀技艺无法比肩其文明近邻的民族,那么“蛮族”一词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贯穿整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出现频率极高。
1707313178
1707313179 如果我们认同“蛮族”的这种定义,就会发现,每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拉开了文明中心民族和文明之外民族之间的技艺差距,导致野蛮未开化状态的产生。文明的发展也建立了一种难解难分、又爱又憎的关系。蛮族希望享用文明成果,却不愿承认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称文明方式腐坏堕落。另外,创造文明的民族对蛮族近邻常怀恐惧鄙视之心,但他们有时也羡慕蛮族吃苦耐劳、自由勇敢。只要社会不平等凸显,社会不公显现,文明民族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信心,这种羡慕之情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古代,所有文明社会都建立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基础上。多数人辛苦耕种,一贫如洗。只有少数人生活富足,还有一些人尊享奢华。相比之下,蛮族社会虽然生活贫穷,技艺不精,但更简单,也更团结。
1707313180
1707313181 与蛮族社会的贸易往来
1707313182
1707313183 跟其他地方一样,在古代中东,文明社会和蛮族社会之间的关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二者不可能长时间相互隔绝。冲积平原上的城市需要蛮族地区产出的木材、石料、金属矿石。为获取这些资源,他们有时会动用武力。但更多时候,他们还是觉得一买一卖来得更方便。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商人和外交人员很愿意拿工具、布匹、小首饰等精工细制之物,换来冲积平原上找不到的原材料。但采集东西满足文明民族所需,并运输到位,需要蛮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只要经常有贸易、重要贸易,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专业从事这一行当的人。这种蛮族社会内部的专业有别意味着不平等开始出现。
1707313184
1707313185 新的不平等也在蛮族村庄里产生。比如,到公元前2000年时,得益于贸易往来,中东高山地区产生了专以开矿伐木为生的群落。这些人常需从别处寻找粮食。因此,住在高山里,靠采挖原材料为生的人,与生活在附近村庄和远方城市手中有粮的人之间有着一种微妙脆弱的关系。如果战争或自然灾害打破了这种关系,矿工和伐木工就得饿肚子。为避免挨饿,他们袭击山下村庄,夺走自己不能生产的粮食。
1707313186
1707313187 结果是,中东生性平和的农民愈发感觉自己两面受敌。南面是游荡在沙漠边缘、尚武崇战的游牧人,北面是抢人东西的山里人。要想找到职业“保护人”也不难,这些人专门习武制暴。但他们要收取重租强赋,才肯充当常备守卫。相比遭遇不可预测的破坏,支付这种经常性费用会让生活更安全方便。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中东平原上的村庄愈发面临这种两难抉择。
1707313188
1707313189 文明社会和蛮族社会之间的战争
1707313190
1707313191 战争暴力也在文明民族和蛮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像阿卡德王萨尔贡手下组织程度高的军队可以深入蛮族腹地。文明社会的士兵每到一处,就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抢走。但是蛮族居住在郊外,可抢的东西不多。食物供给稀缺。当地加工制作的产品很难比得上文明社会出产。文明社会的军队得到的不过是些原材料,而要把这些东西弄到手,与其筹集战备、调兵遣将大费周章,还不如说服当地居民挖矿伐木来得容易。
1707313192
[ 上一页 ]  [ :1.7073131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