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4206
黄河到达平坦的冲积平原后,淤泥沉入底部,河床抬高,因此时时改道,跟幼发拉底河情况一样。雨季刚下过第一场雨,遥远的中亚雪峰融水也流到黄河下游,导致洪灾肆虐。但它也是中国的摇篮,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在这种反复无常的气候下学会农事的人们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社会。只要能把黄河治理好,管理中国南方流域就相对容易得多。原因是,黄河流域旱涝不断,农事艰难,人们已经养成了辛苦劳作的习惯。
1707314207
1707314208
随后,中国人向南迁入另一大河流域——长江流域。这里的地理环境比黄河优越,种田更有保障。在流过三峡下游的湖泊时,长江水流得以清理,因此下游携沙很少,不易发洪。另外,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分配均衡,所以也很少发生旱灾。自然状态下,长江流域植被茂密,冲积平原非常湿润。再往南去,地形多山,起伏不平。因降雨充沛,中国南部山区在受人力开垦之前,被繁茂丛林覆盖。
1707314209
1707314210
中国农耕形式
1707314211
1707314212
考古工作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上,我们对中国的块根和稻米种植情况一无所知。这种农耕形式应该是在公元前2400年时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中南部河岸地区。那时,在黄河中游地区,水稻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因为水稻必须长在淡水浅塘或每年春洪形成的沼泽地里,黄河流域早期农人没有将大米作为主粮。他们的基本作物是小米,长在黄土地上,无须灌溉。除了小米之外,这些农人还种植小麦和大麦这两种西亚主粮。因此,情况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农民种植的作物和使用的农耕技术既吸收了西亚的做法和庄稼品种——小麦和大麦,又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农耕办法,种植中国特有的粮食作物——小米,可能还有大米。
1707314213
1707314214
中东、欧洲和印度的文明社会与中国的根本区别在于犁的使用。梨耕在中华文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犁。犁耕在中国农业中的重要性比不上欧洲大部分地区。即便在今天,中国农民不用畜力依然能耕田。一些农田面积太小,所有者只能自己动手耕种收割。因此,中国农耕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像是园艺劳动,即大量投入人力,畜力只占次要位置。相比之下,中东、欧洲和印度的文明民族使用犁,利用畜力种田。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就能支撑农耕之外的专业人士,依靠他们的技艺创造文明。
1707314215
1707314216
为什么犁耕没能在中国快速推广?原因不难找到。中东和黄河流域之间的绿洲地狭人多,沃土有限。背着锄头、铁锹的农人有的是时间占上所有良田,而当时这些开拓者还没听说过犁这回事。占地之后,他们也完全没有理由从人嘴中夺粮,饲养个子大、食量大的牲畜。因此,虽然犁是在中东发明的,但犁耕农业仍未能在中东和古代中国版图间的中亚绿洲区快速传播。
1707314217
1707314218
但如此一来,中国人怎么可能在不用犁耕、不能增加人均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创造文明呢?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黄土地非常松软,容易挖掘。黄河流域的农民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多垦地、多种粮。而且,下足了雨后,黄土特别肥沃。
1707314219
1707314220
另外一个因素可能也特别重要。因为黄河流域黄土区特殊的地理特点,早期中国农民比多数地区的农民更容易征税。在黄河流域黄土区农业发展之初,适合种植的土地非常有限。北方西方两面有沙漠,冲积平原地区又太潮湿,必须先建上完备的沟渠堤坝才能种粮,只有中间地带的黄土地适合种田。但这些坡地、块田涵养不住水分。在大多数年份里,必须依靠充足降雨,才能长上庄稼。另外,河谷严重受蚀,地块之间彼此分割。沼泽地或陡峭难以耕种的坡地将地貌切割成一块块良田“岛屿”。
1707314221
1707314222
税吏一来,在这些“岛屿”上种庄稼的农民很难避之不见。他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这里没有欧洲和印度那样的广阔森林,能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的工,就能清理出一块新地来。黄河流域的沟渠堤坝要花上很多年才能建成。待这项巨大工程完工后,才能把单个的黄土“岛屿”连成片,开启中国农业进程。但是这种宏大的工程项目是由统治者及其官吏组织的,干活的当然是穷苦农民。
1707314223
1707314224
园艺式种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给中华文明留下了永久印记。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内,因所费人力之巨,中国农民开垦新田的速度很慢。但维持中国式农业的人力之巨也意味着,当中国人迁往新区域时,不论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还是在内涵上,他们将自己深深地掘入了新地形之中,完全改变了土地原来的使用模式。
1707314225
1707314226
实际上,中国农民就像一块巨大的冰川一样移过东亚。从公元前2400年左右开始,他们从黄河流域黄土区的特殊环境里小本经营起步,然后缓慢但坚定地向东南两方迁移,并于近代北移至东北地区。在这一巨大的扩张过程中,中国园艺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比使用犁的农民更为紧密。他们在开垦每一座山谷、每一片山坡时,都需要体力为艰,一寸一寸,胼手胝足。
1707314227
1707314228
这种农业形式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人口密度极大。虽然一家一户上交的余粮相对较少,但把家庭总量计算在内后,数目相当可观。一个以规模庞大、极度稳定为特点的文明便可建立在这种剩余的基础上,在中华大地上勃兴。而且,处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农民极能吃苦耐劳,依靠畜力耕作的农民无法比及。
1707314229
1707314230
古代中国的家国一体
1707314231
1707314232
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认识多依靠历史文字描述。跟印度人不同,中国先民注重历史记录,以宏伟篇幅详细记载过去发生的事件。这些记录根据帝王在位时间和朝代编制。如今,依据这些时间轴线划分中国历史依然是惯例。即便有些时候,统治家族或王朝更迭不太明显,也仍遵照此例。
1707314233
1707314234
采用编年法研究中国历史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研究者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宫廷生活和朝政上,很难察觉出地方各省发生的根本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整体结构出现的渐进转变。但这些史料至少为中国的政治历史做出了界定。现代学者应用的各种测试显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帝王在位日期就已被极为精确地记录成文。这在希腊或中东非常少见,印度更为罕见。所以,我们十分感谢中国古代学者和历史学家兢兢业业记录朝政。
1707314235
1707314236
中国统治王朝
1707314237
1707314238
根据成文记录,中国先是受五帝统治,多数实用技艺均由其发现发明。这些传说可能是对文明生活兴起的解释。后来,人君统治夏朝。商朝接替,存续时间为公元前1523年至公元前1028年。考古学家目前还不能确定夏朝定都何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村庄里发现的精致黑陶和结实土墙可能就是这个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王朝的产物。
1707314239
1707314240
考古学在研究商代历史时派上了大用场。20世纪2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安阳开展发掘工作,认定此地即是商朝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都城所在地,建都时间从公元前1300年开始,至公元前1028年覆亡。安阳城为长方形,每面城墙中段设有城门,城中两条主街交错。这种布局与中东战车御者设计的军营一模一样。二者关联之处还有:战车和马匹配套使用;兵器由青铜制成;专门针对战车作战时战场空间促狭而设计短弓劲弩。
1707314241
1707314242
这似乎表明,中国在商朝之前就掌握战车作战技巧。
1707314243
1707314244
商文字
1707314245
1707314246
不管与西亚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安阳文明为中国独创。也就是说,安阳的商朝统治者所用的艺术风格和书写方法一直传之后世,并蓬勃兴盛。当然,商朝也有一些风俗后来被弃之不用,比如,活人献祭、甲骨占卜术等。后者是把写有问题的绵羊肩胛骨、龟甲加热后,由专人根据一种特别的传说“读取”裂纹,给出是与否,回答问题。最让人称奇的是,在安阳发现了上万片布满裂纹的动物肩胛骨和龟壳,写在上面的文字与现代汉字极为相像,学者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读懂古代安阳统治者向神灵提出的问题。
1707314247
1707314248
现代汉字和古代安阳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建立在上千个简化了的小图形基础上。这些图形,以及若干图形组合形成单个“字”的方式,与已知任何一种文字系统都不相同。这种文字形式肯定是在中国发明的,创始者可能在发明之前听人说过词和句子能被书写下来。总之,安阳发现的文字系统非常完整,能记录下任一句子或思想。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是通过渐进发展而来。但中国考古资料极不完善,我们不能确定汉字是一次创造出来的,还是逐渐发展而来的。从已知情况来看,像是一次成型。
1707314249
1707314250
安阳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时,黄河流域的的确确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帝国所在地。这里的城市很大,设有专门的手工艺人生活区。从此地出土的一些物品表明,当时的手工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以青铜器皿为佳。器物上饰有复杂图案,精美绝伦。其铸造技术之精,至今无人超越。这些用于宗教庆典的青铜器皿与早期黑陶罐造型相似。这说明,如果夏朝确实与黑陶遗址存在对应关系的话,则说明夏商两朝存在一定的宗教连续性。
1707314251
1707314252
1707314253
1707314254
1707314255
安阳甲骨 如果中国统治者需要探查未来吉凶,会把问题写在一块特制的骨头或龟甲上,并将其加热,直到出现裂纹。从裂纹走向可以得出肯定或否定答案。20世纪20年代,在安阳发现了上万片刻有文字的骨头,如本图所示。令人称奇的是,甲骨上的文字与现代汉字非常相像,学者由此可以了解到早在3400年前的问题,诸如“会下雨吗?”“蛮夷会来攻城吗?”等等。没有任何一个文字传统能延续这么长时间。甲骨文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证明。
[
上一页 ]
[ :1.7073142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