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4611
1707314612
哲学的第二条发展脉络是将逻辑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约公元前445年)。巴门尼德自圆其说,证明所有变化皆是一场幻象。一件事物要么“是”,要么“非是”。换言之,如果一件事物真的是“存在”,则该事物永远不会变成自己的对立面——“非存在”,否则就会出现“非存在存在”的逻辑矛盾。他的结论是,不论什么事物都是“是”,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
1707314613
1707314614
巴门尼德的逻辑谜题启发了阿布德拉的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微小不可见,且每一个都不会发生改变,就像巴门尼德描述的存在那样。生长衰败是由原子束的聚合分离导致的。当然,为了解释原子运动,德谟克利特假设存在一片虚空。
1707314615
1707314616
其他哲学家大胆地将逻辑运用于解释人情世故。这些哲学家被称为“诡辩派”,以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在像雅典这样的民主城邦里,他们教授学生公共演讲辩论之术。诡辩派部分人士坚信,熟练运用词与话语能解决任何问题。跟巴门尼德一样,他们认为词语自然也必然与存在相关。因此,如果一个人能有条不紊地遣词,有逻辑地行文,就能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知识。
1707314617
1707314618
其他诡辩派人士认为,真理无关紧要,务实之人不必担心词语是否在一些终极意义上与存在相关,因为词语就是说服别人的工具而已。在抱有这种观念的诡辩派人士眼中,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义和其他道德标准不过就是为了达到一己目的,取悦普通老百姓的工具。
1707314619
1707314620
这种思想动摇了城邦忠诚理念的根本基础。如果世界不过就是精明政治家蒙骗亲信、夺权取势的场所,那么让雅典人无论战争和平,均同心协力,献身共同事业的那种甘愿就是受人迷惑的产物。真正的人会无视他人,追随一己之利。
1707314621
1707314622
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产生了这种态度。但诡辩派也激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重要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和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这一思想的核心人物。他们认为,应该在万物属性中寻求真理和正义之基。苏格拉底没有只字片纸流传后世,我们主要通过柏拉图的对话了解柏拉图心目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对话中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虽然这些话苏格拉底本人可能从未说过。
1707314623
1707314624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雅典街头和公共场所,同路人交谈,询问他们关于真理、知识、美好人生和行为处事的大问题。通过提问,他让人很快发现,多数常识都站不住脚。关于他本人,他说他唯一知道的事就是自己的无知。
1707314625
1707314626
苏格拉底履行公民义务,以普通士兵身份参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并通过抽签在议事会任职。他从未违背自己心中的正义和权利。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一些听过苏格拉底批判民主政治家和未来政客的年轻人参与了推翻雅典民主政府的军事政变。
1707314627
1707314628
因此,在战后民主秩序恢复后,苏格拉底被控败坏城邦青年,并被判饮毒自杀。虽然朋友们一再劝他逃出雅典,但遭到苏格拉底的拒绝。他说他不能违抗滋养保护他终生的城邦法律。公元前399年,在一群凄楚悲伤的朋友面前,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安静死去。这群人中,有一个人是柏拉图。
1707314629
1707314630
通过与苏格拉底交游,柏拉图成长为一名哲学家。跟他的老师一样,柏拉图主要关注人怎样行为处事。他认为,要想举止得体,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所有被普遍认为具备真善美特质的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肯定有共通之处,正像是所有桌子都有共通之处,所以才成为桌子一样。因此,哲学家的任务是发现所有相似之物的共通之处。只要经过一定研究,人就能瞥见变化无定、无形无状的实质。这一实质隐藏在任一物体类型的每一特定实例背后,柏拉图将其称之为“理念”。人只有了解理念后,才知道如何行为处事。没有理念的任何事物只能是一种“意见”,不必然比其反面要好。
1707314631
170731463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场与苏格拉底的著名对话,从而发展了理念论。但他从未满足于用这样一个答案解决自己的主要问题。怎么才能确切证实纯粹不变理念的存在?即便有这样的理念,事物如何“分受”这一理念而变成善、真或别的什么东西?因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柏拉图留给后世的不是明确的答案,反而是一连串的问题。但柏拉图的问题界定了西方哲学家至今仍关注的大部分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有:我们如何认知?词语和思想如何与事物产生关联?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找到了答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掌握了自己所在时代的所有知识,并按逻辑分门别类。他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几无遗漏。他根据逻辑规则完善论证方法,并运用这些规则回答了柏拉图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项——物理、生物,甚至是天气。实际上,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分类办法,如政治和经济等,都由亚里士多德制订。
1707314633
1707314634
柏拉图创建了一个学院,亚里士多德在其中求学多年,后来创建了自己的讲学堂。两位哲人去世后,他们的学生维持着这两个教育机构的运转。实际上,柏拉图学院持续了900多年,比当世任何一所大学的建校时间都要长。后来,其他哲学学院也在雅典创立,类似机构在希腊其他城市创建。但雅典一直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大学城。全希腊罗马的富家子弟纷至沓来,继续恣意而为,直至学到足够多的哲学知识,再敛身正行。渐渐地,哲学和希腊文化的其他方面逐渐成为富家绅士的行为准则。
1707314635
1707314636
这种变化只有在城邦框架解体后才会出现。接下来,我们必须要去审视,创造如此高雅的希腊文明的城邦何以衰落瓦解。
1707314637
1707314638
马其顿崛起和希腊文化东扩
1707314639
1707314640
公元前338年,处于半蛮族状态的马其顿王国从北面而入,征服了希腊,断送了希腊的政治独立。但在马其顿人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希腊生活的政治基础之前,马其顿王国自身必须要发生深远变化。
1707314641
1707314642
马其顿帝国
1707314643
1707314644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途经马其顿时,未遇任何抵抗。雅典人据此认为马其顿国王与波斯结盟,依附于波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位期间,马其顿国力快速增长。饱受贵族仇隙走向衰退的马其顿王国,第一次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实现了团结。
1707314645
1707314646
腓力二世成功的秘诀是,让青年贵族入宫,习惯希腊式生活的奢华精致。几年下来,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山林里,而是留在国王身边,行吏政,执军务。腓力二世由此迅速调动王国所有资源投入战事。马其顿人停止互相厮杀,学会如何运用方阵,人数优势开始显现。
1707314647
1707314648
1707314649
1707314650
1707314651
亚历山大大帝 图中这位年轻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3年间征服波斯帝国。此处描绘的场景是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战役,亚历山大正向波斯人发起冲锋,最终建立第一场军功。这幅镶嵌画是在意大利南部小城庞贝发现的。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湮灭不闻。创作这幅画的艺术家从未见过亚历山大本人,其他现存画像也是想象作品。但画中的这种形象应该就是亚历山大的模样,后世艺术家均以此为蓝本创作。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希腊生活方式向东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他本人成了英雄理想的象征。直到今日,在阿富汗偏远村庄的口述传统中,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亚历山大大帝依然享有盛名。
1707314652
1707314653
在希腊人这一边,团结很难实现。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在一段时间里,斯巴达势力最强,但很快走到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对立面,被自己以前的盟友、以底比斯为首结成的联盟推翻。而联盟内部迅即分化瓦解,各自为战。这让马其顿有机可乘。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腓力二世轻松击败希腊。
1707314654
1707314655
亚历山大的赫赫功名
1707314656
1707314657
腓力二世亲自担任希腊所有城市联盟总领,计划率希腊军攻打波斯,实施“报复”。但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遭到暗杀,踌躇满志未曾实现。其子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三世,又称亚历山大大帝)时年仅20岁。底比斯叛乱,北方原被腓力二世征服的色雷斯蛮族也掀起动乱。亚历山大迅速应对,证明了自己的勇气才略。底比斯被攻陷,其他希腊城市很快慑服。此后,亚历山大重拾父亲的计划,攻打波斯。
1707314658
1707314659
这场伟大的历险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屡战屡胜,深入波斯腹地。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东南角的伊苏斯,亚历山大挫败兵强势壮的波斯野战军。随后,进军埃及,建造亚历山大港,再次迎战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并于公元前331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高加米拉击败敌手。
1707314660
[
上一页 ]
[ :1.7073146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