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4661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大流士三世被亲信所杀。亚历山大顺理成章成为波斯帝国的合法继任者。在波斯帝国东部,他极力证明统治的合法性。随后,亚历山大翻越高山,到达印度,直逼恒河流域,但遭部下兵变,不得已返回。他并未原路折返,而是沿印度河行军,到达印度河口,深入沙漠不毛之地,沿波斯湾海岸继续前行,终因将疲兵乏,止步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热而亡,终年33岁。
1707314662
1707314663
亚历山大的赫赫功名令世人瞩目。年轻的亚历山大执意要与《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一争高下。他比阿喀琉斯创下了更为卓著的功勋。他在埃及时,阿蒙神祭司曾以神礼相待,就像礼遇埃及旧王朝的每位统治者一样。亚历山大自己对这种身份可能半信半疑,但他的很多新子民深信不疑。不过,这令多数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大为震惊。
1707314664
1707314665
亚历山大去世时,帝国一片混乱。但他在十一年的时间里,以骁勇之姿,将广阔疆域尽数征服,改变了历史进程。他的威名不仅立于赫赫战功,更显于以个人之力每行一处传播希腊文化。他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无数的城市,使其成为希腊和马其顿人口中心。因为,每定居一处,征服者都会带去自己的习俗制度,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中东、印度北部和中亚人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借鉴、吸收希腊文化遗产的可取之处。希腊文明和中东文明由此实现了融合。我们将这种希腊元素趋于主导地位的局面称为“希腊化”。
1707314666
1707314667
很显然,亚历山大希望团结希腊人、马其顿人和波斯人,实现帝国一统。他甚至还安排许多士兵与波斯妇女成婚,自己则迎娶波斯公主为妻。但亚历山大死后,这项政策随之消亡。
1707314668
1707314669
希腊化君主国
1707314670
1707314671
亚历山大的继任者是一群久经沙场的马其顿将军,鄙视希腊人和波斯人,靠马其顿士兵效忠维持权力。没过多久,这些将军争吵不合,大帝国四分五裂。埃及落入托勒密家族之手。亚洲大部分地区被塞琉古一世及继承人掌控。马其顿最终听命于安提柯一世家族。
1707314672
1707314673
希腊重新走向独立,但各城邦不过是庞大的新希腊化君主国的玩物。虽然组成联盟、抵抗新帝国的运动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希腊统一局面再未能出现。主要城市不断与托勒密王朝和安提柯王朝结盟解盟。因为前者坐拥强大舰队,后者握有精兵锐卒。希腊城邦在军事上不再具有重要性。但希腊人对统治亚洲和埃及的新君主来说很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君主信不过当地人;第二,他们急需招募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于吏治的管理者。大规模迁居由此成行。希腊部分地区出现人口一空现象。奴隶和贫穷的陌生人承担农事,在城邦政治中都没有发言权。
1707314674
1707314675
在希腊城邦内,政治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换言之,希腊社会图景与古代中东文明社会愈发相像。与此同时,中东人则渴望吸纳希腊文化的许多特质。再往东走,印度人和中亚人也钦羡、模仿希腊成就。
1707314676
1707314677
希腊化东方的文化融合
1707314678
1707314679
亚历山大攻城略地所产生的文化融合问题非常复杂。巴比伦和埃及两地抵制希腊文化,犹太人也一样。但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希腊的服饰、语言和礼仪慢慢渗进社会各阶层,多数市民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语。亚历山大曾在东部边疆周边建了不少戍城。生活在那里的波斯人等认为希腊文明比他们之前了解到的所有文明更具吸引力。帕提亚帝国在伊朗崛起后,宫廷和城市仍以希腊文化为贵。再往东去,受希腊人统治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从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50年一直兴盛繁荣。该王国横跨印度和中亚的山脉分界线。
1707314680
1707314681
从巴克特里亚,希腊影响进入印度,并向东传播,沿贸易通道抵达中国。雕塑风格是文化邂逅遗存的主要证据。但印度和中国的雕塑家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对希腊造型进行了改造和转化,就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家借鉴埃及造型,并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一样。
1707314682
1707314683
至于希腊文化在其他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知道得比较少。天文学部分思想似乎从爱琴海一路辗转来到印度,可能也到过中国。世界大帝国观念可能进入到了印度的政治理论中,激发印度仿效波斯帝国或希腊化帝国治国理政。印度人还借鉴希腊图书交易模式,撰写书籍,形成对口头学习传统的补充。但希腊对这些遥远地区的影响仍流于表面,比较微弱,零碎不全。
1707314684
1707314685
但往西去,情况截然不同。古典希腊文明达到巅峰时,意大利人和西欧人还是蛮族。随着希腊文化的传播,这些地区的富有阶层全面吸收希腊生活和奢侈风格。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伟大运动进行审视。
1707314686
1707314687
罗马兴起和希腊文化西扩
1707314688
1707314689
希腊被罗马征服。但正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虏的希腊人让他们的征服者深深着迷,从而实现了复仇。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罗马人早在对希腊高雅文化着迷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一整套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混合了拉丁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分支,尤其是伊特鲁里亚文化。伊特鲁里亚人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入侵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他们很可能来自小亚细亚,因为他们给罗马带来的一些重要技艺习俗似乎与古美索不达米亚传统存在紧密关联。比如,神圣艺术。此外,古罗马人在意大利海岸沿线与希腊和腓尼基商人有过接触,从中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艺。
1707314690
1707314691
早期共和国
1707314692
1707314693
相传,罗马于公元前753年由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两兄弟缔造。后来,伊特鲁里亚人入侵,并在罗马建都,罗马城逐渐成为重要中心。公元前509年左右,罗马发生叛乱,推翻伊特鲁里亚王塔尔昆,建立新共和国。此时的罗马夹在两个世界之中。一边是伊特鲁里亚、希腊和腓尼基为代表的城邦文明世界;另一边是由村庄部落松散联合组成的旧拉丁世界。在随后的几年里,罗马尝试将政治组织的这两种原则合二为一。他们从伊特鲁里亚王那里继承了城邦形式,但也保留了简单村落组成的“拉丁同盟”。
1707314694
1707314695
罗马社会
1707314696
1707314697
每年夏天,一到收获季节,罗马几乎都有战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马人过着简单的乡间生活,很难制服装备精良的伊特鲁里亚人。但罗马最终以人多势众占据上风。因为,即便是最穷的罗马人也愿意参战,胜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找到新土地开垦定居。在意大利各城市,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统治者多靠收取地租维持吃穿用度。但他们很难将交租的臣民调动起来,因为这些人说的语言跟他们不一样,不愿意为主子卖命沙场。
1707314698
1707314699
罗马社会也存在特权贵族和平头百姓(即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平民常与贵族发生争执,要求分得更多政治权利。但当外患降临时,罗马人停止内争,结成统一阵线,一致对外。意大利其他城市都做不到这一点。也没有哪个统治集团能像罗马人那样调动农村人力迎战。因此,最开始罗马权力扩张得很慢,后来迅速扩张到意大利全境。
1707314700
1707314701
长期以来,罗马人秉持保守行为观念。传统宗教仪式得到一丝不苟的维护,公开显贵露富为人不齿。多数公民从事农耕,生活简单。早期,甚至连贵族都要躬耕于田,从辛辛纳图斯于犁耕之际受召为罗马临时执政官这个著名故事就可见一斑。只要这种生活图景维持下去,罗马各阶层之间就一直互有同情体恤,能战胜一切敌手。
1707314702
1707314703
首征
1707314704
1707314705
公元前396年,罗马攻陷伊特鲁里亚维爱城,获得第一次重要军事胜利。罗马人摧毁了这座小镇,并对占领的土地进行分割。这项政策让平民在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穷人而言,只要打了胜仗,就有土地可分。但胜利到手没多长时间,罗马权力即遭遇重大挫折。公元前390年,一队高卢人突袭北下,洗劫了罗马城,仅朱庇特神庙因建有防御工事而幸免于难。但在高卢人撤离后,罗马迅速恢复,并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开疆拓土,成为意大利半岛“列强”之一。75年后,即公元前265年,再打胜仗的罗马在亚平宁山脉以南的意大利所有地区首屈一指、无人能敌。
1707314706
1707314707
共和国政体
1707314708
1707314709
罗马政体极为复杂。三种公民大会职能不同,权力常有交叉。库里亚会议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组织,行使立法权。对行使行政权的执政官的选举由百人会议执行。这是一个以军事力量配置为衡量标准的公民团体,装备精良者拥有更大投票权。为了对按财富分配权力的体系形成制衡,平民组建了自己的公民大会,即平民会议。该会议选举产生护民官,可对任一执政官做出的决定行使否决权。
1707314710
[
上一页 ]
[ :1.7073146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