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4739
在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和罗马均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战争蔓延至整个地中海地区。比如,迦太基与马其顿结盟,但对方贡献不多。罗马调遣远征军攻打西班牙,与西努米底亚(今阿尔及利亚)国王达成同盟,抗衡迦太基。
1707314740
1707314741
迦太基最终不堪重压。公元前207年,罗马人击败了从西班牙来意大利增援汉尼拔的部队。第二年,罗马将军、“非洲征服者”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把迦太基人赶出了西班牙。西庇阿还与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国王秘密结盟。公元前204年,西庇阿兵入北非,得到努米底亚全国支持。迦太基北非地位受到威胁,情势远比汉尼拔出征意大利、危及罗马紧急,迦太基不得不调汉尼拔回国。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在离迦太基国不远的北非扎马打了最后一战。在那里,所向披靡的汉尼拔第一次折戟沙场。迦太基求和。
1707314742
1707314743
罗马人希望迦太基人永不犯境。西班牙成为罗马行省。努米底亚宣布自由。迦太基人同意偿付战争赔款,毁掉己方战舰,与罗马“休戚相关”,也就是说,变成罗马的附属同盟。
1707314744
1707314745
一代人之中,迦太基实现了贸易复兴。罗马再次警觉。汉尼拔兵临城下的记忆仍历历在目。有一派罗马老者坚持要求完全摧毁迦太基,以绝后患。公元前149年,迦太基和努米底亚发生冲突。罗马派兵救援。迦太基人求和,遭到罗马拒绝。迦太基城被洗劫一空。相传,罗马人还在迦太基土地上撒盐,以防其东山再起。迦太基城周边地区变成罗马行省,北非其他地区移交努米底亚。罗马完全控制了地中海西部。
1707314746
1707314747
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几年,当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士兵生活在乡下。年复一年,意大利小农被征召入伍,田地荒芜。许多老兵不愿再回到艰苦沉寂的乡村生活。手中没有农耕工具,没有牲畜使役,甚至没有房屋栖身,想重新开始生活几乎无望。对很多退伍老兵而言,在城市晃荡,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比回去重新种地置家当强得多。西西里的贡粮让这种生活成为可能。而且,只要发生新战事,就有望收获战利品。这样比较下来,在城市谋生计显然比回到农村受穷要好得多。这也意味着,许多罗马公民渴望远地发生战事,分得肥赃。
1707314748
1707314749
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
1707314750
1707314751
罗马与地中海东部国家争执不合是有充分理由的。公元前215年,汉尼拔踏破罗马门槛,马其顿与迦太基结盟。迦太基战败后,罗马切盼与希腊城邦联手讨伐马其顿,以雪心头之恨。公元前197年,罗马兵入希腊,在库诺斯克法莱(希腊语“狗头山”)战役中,打败马其顿方阵。罗马开出的条件是马其顿赔款,裁军至5000人,未经罗马同意,不得参战。至于希腊人,他们和努米底亚人一样宣布自由。
1707314752
1707314753
这种解决方法不可持久。罗马对希腊一切内部争执都很感兴趣。虽然一些罗马人不同意插手希腊内政,但有些人急盼干预,尤其是将卒之辈。在他们看来,打赢东部战役轻而易举,丰厚战利品岂能拱手相让。公元前148年,罗马和马其顿战事又起,马其顿沦为罗马行省。战后,罗马雄视地中海东西两向。
1707314754
1707314755
罗马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
1707314756
1707314757
当时,原有简单淳朴的罗马生活遭到舍弃。在被汉尼拔洗劫一空的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元老院议员攫取大片土地,蓄奴耕种田地,放牧牛羊。商人和钱贩新阶层兴起,靠组织征收各行省贡物日益富裕。换言之,罗马很快变成了一个富豪和穷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非公民、士兵和平民尖锐对立的社会。内战动乱随之四起,色雷斯角斗士斯巴达克斯发动的奴隶起义即是其中一例。
1707314758
1707314759
改革毫无成效。公元前133年,护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划分地产田产,分给城市贫困人口,但在一次选举暴乱中被杀。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继承衣钵,重新推行改革,却在公元前121年被政治对手杀害。市井无赖开始在选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终被军队镇压,平民政治游戏宣告结束。
1707314760
1707314761
罗马军队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元前106年,罗马颁布政策,规定服役后不再具备地产资格。这意味着,士兵退役后无家可归,无田可种。如果近期没有发生战事,不用招兵,就必须为这些老兵另找田地。因此,对罗马而言,部队凯旋,反生危机。这种令人忧心的事实在公元前100年凸显。盖乌斯·马略打赢北非和法国南部战争后,杀死了元老院内部几位政治对手,把他们的土地分给了部下。很快有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公元前83年至公元前79年间,苏拉暴力镇压马略组建的人民党,旧政府复辟。
1707314762
1707314763
庞培和恺撒:为政治权力而斗
1707314764
1707314765
对立集团的仇隙一直延续到下一代,以格涅乌斯·庞培和尤利乌斯·恺撒为主要代表人物。庞培征服了地中海东部,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设立罗马总督,并于公元前65年至公元前62年间在巴勒斯坦及其他地区委任代理国王。恺撒于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1年间征服高卢,远涉莱茵河,还曾短暂侵入英国。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以及罗马富翁、政治家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组成政治同盟,统治罗马城邦。
1707314766
1707314767
这种政治安排,即“前三头同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3年。同年,克拉苏出征帕提亚时阵亡。
1707314768
1707314769
克拉苏死后,庞培和恺撒不合,内战爆发,恺撒得势。但一直到公元前45年,恺撒才挫败所有对手。回到罗马后,他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有序施政。恺撒很可能希望幕后操纵罗马政治,但他的敌人说他有称王野心。一群人秘密合谋,认定维护共和别无他法,只有除掉恺撒。公元前44年,恺撒迈上台阶、走进元老院时遭刺。
1707314770
1707314771
内战再次爆发。恺撒的朋友团结一致,打败了刺杀者组建的军队。随后,他们出征瓜分地中海世界。恺撒手下猛将马克·安东尼攻取地中海东部。他希望像恺撒那样,大胜帕提亚人,掌控罗马,向对手发号施令。恺撒养子、继承人屋大维身兼意大利和平安定重任,但必须与恺撒另一员大将马尔库斯·雷必达分权。
1707314772
1707314773
这一次的政治安排被称为“后三头同盟”,持续时间是公元前43年至公元前32年,最终因安东尼和屋大维公开宣战而结束。公元前31年,屋大维舰队在亚克兴海战中大获全胜。安东尼逃亡埃及大本营,并自杀。他的情人兼盟友克娄巴特拉发现,虽然自己能让恺撒和安东尼神魂颠倒,却无力讨得屋大维欢心,因此也自尽身亡。
1707314774
1707314775
罗马帝国之初
1707314776
1707314777
到公元前30年时,整个地中海盆地重新回到屋大维一个人的军事统治之下。屋大维又被尊称为“奥古斯都”,意为“伟大神圣之人”。罗马世界的这位新统治者行事谨慎,亲自指挥罗马大部分军队。他在边境地区设立驻军,用其钳制蛮族,使他们无暇插手政治。在担任军队统帅期间,奥古斯都登上权力巅峰。
1707314778
1707314779
但奥古斯都将自己权力中的军事基础小心翼翼地掩藏了起来。公元前27年,他名义上“光复共和”。体现在两个方面:启用执政官选举程序;遇要事咨询元老院。奥古斯都也为罗马城组建警察队伍,提供消防服务,并亲抓粮食供应。
1707314780
1707314781
由此,罗马城免遭内战惨烈破坏,生活更加安定有序。身兼元老院首席公民和大将军的奥古斯都对城邦和行省实施严密控制。不过,在理论上,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根据原有的共和国政体实施自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落差在于,只有被奥古斯都认可的人才有望当选执政。其他人均被逐出政坛,但鲜有抱怨之声。为了原有的共和自由,罗马人已经为内战混乱付出了巨大代价。
1707314782
1707314783
罗马和平
1707314784
1707314785
元首政治,即奥古斯都开创的政治制度持续运转了200多年。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罗马帝国民众安享和平。当然,在这期间,蛮族部落频频犯境,边疆硝烟不断。犹太人两度掀起叛乱,摧毁巴勒斯坦。罗马军团有两次被调离边疆防哨,参与内战,决定皇权归属。但6000万人享受200年太平岁月,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在欧洲历史上空前绝后。对罗马和平的记忆延续了几个世纪。
1707314786
1707314787
元首政治的弱点是,皇位继承存在不确定性。理论上,皇位由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自由授予。实践中,每一位皇帝在挑选后嗣或亲属担任继承人上殚精竭虑。共和自由的记忆久久不散。那时,选举真实存在,控制城邦的不是一个人。只要罗马贵族还继续存在,行省里的地主没有取而代之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支持者,这些美好的记忆就不会褪去。公元前100年左右,一个又一个“贤”帝登台,为人们留住了这些美好记忆。这些皇帝中,第一位是于公元96年即位的涅尔瓦,最后一位是卒于公元180年的马可·奥勒留。
1707314788
[
上一页 ]
[ :1.7073147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