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5087e+09
1707315087
1707315088 在文明世界分裂出的各个部分中,以远东人口最多。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这里也成了商业转化中心,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中国国力大幅提升,手工技艺很快超越其他文明水平,城市兴旺发达,可称史无前例。与此同时,农业快速发展。汉朝时,农村地主乡绅阶层占据主导地位,从未遭到诘难。这使得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具有稳定性,但也限制了发展空间。即便发生社会动乱,只要不撼动官僚乡绅的利益或理想,就不会激怒官府采取行动。
1707315089
1707315090 在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的几个世纪里,中国艺术家和作家填补了旧有的文化框架。儒家政治道德思想从未遭到批判,但佛教为中国艺术和思想开辟了重要新思路。即便在遭到官方禁绝后,佛教影响也从未中断。新儒学思想家部分就是受佛教启发,向旧经典发问,最终找到了新答案。
1707315091
1707315092 适合中国君子的生活风格也实现了范围上的扩展。绘画和诗歌成为君子造诣。凡万千文人墨客之中,总有数十名大师脱颖而出。公共餐饮得到发展,佳肴优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707315093
1707315094 当然,社会下层生活拮据,无风雅之资。但中国乡绅阶层乐意接纳新来者。聪颖睿智、有文学天资的年轻人可以在运气才华兼得的情况下执任官府高职,还能把财富高位传给自己的子嗣亲属。因此,时有贫寒农家倾心聚力将禀赋不凡的男孩送入学堂,希冀他后来有成,荫庇家族。
1707315095
1707315096 中华文化范围内的民族都尽力效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本章历史时期之初,朝鲜和日本迅速进入远东国家文明圈中。此后几个世纪里,这两个国家借鉴并修正了中国的技艺和思想,以适合当地品味和环境。
1707315097
1707315098 这个远东国家圈相对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远道之事充耳不闻。在有学识的中国人眼里,中国是“中央王国”,万事万物在此聚集。雄伟中华国土之外均是蛮夷之邦。每个夷狄都因能臣服于天子、与天子交流而受益。天子端居皇位,对内维护和平秩序,对外慑服蛮夷。儒家认为,政局人事本应如此。
1707315099
1707315100 但在太平洋另一面,远在儒家圣人的视野见地之外,玛雅、墨西哥和秘鲁新文明于公元600年后在中南美洲进入古典阶段。三四百年后,这些文明被崇武尚战的帝国所取代。
1707315101
1707315102 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偶然横渡太平洋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为亚美两洲的交流创造了条件。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某些有用植物在太平洋诸岛上都有分布。这种情况只能做如下解释:亚洲和美洲属植物不时会传播到太平洋诸岛上。另外,中国和美洲艺术惊人相似。这表明,中国的陶器和青铜器曾漂洋过海到达美洲,为美洲印第安石匠和金属匠提供了一种设计模型。
1707315103
1707315104 中华文明的发展
1707315105
1707315106 中国政治史
1707315107
1707315108 在本章考查的时间段里,中国经历了三次朝代更迭: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这种传统的历史组织方法隐藏了不少史实。220年汉朝灭亡后,隋朝再次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隋朝在每一条边境线上实施进攻型军事政策。唐朝开国皇帝也遵循这一政策。因此,618年发生的朝代更迭并不具备重要意义。但自751年起,一系列军事灾难向中华帝国袭来。中国在中亚战场上败给穆斯林,接着又被朝鲜打败。更为严峻的是,755年,暴动四起,皇权瘫痪。在全力反击下,唐朝才免于覆亡之祸。
1707315109
1707315110 因此,唐朝末年政局与前一百年里蓬勃扩张、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场景存在很大差别。皇帝手中没有军队,不能贯彻中央政府意志,实权渐遭蚕食。地方军阀蜂起,互相讨伐,不愿对远方的唐朝统治者尽忠效力。所以,907年唐朝覆灭也并未扭转时局。
1707315111
1707315112 但宋朝的建立标志着高效有力的官僚制中央政府在部分地区的回归。不过,宋朝从未能实现中国统一,北方几省仍被多个蛮族掌控。黄河以北的宋朝政府时时处于危患之中。1127年后,宋朝疆域收缩到长江流域。
1707315113
1707315114 隋唐宋三朝
1707315115
1707315116 隋唐初年,中国政府强势有力,征募自耕农子孙为兵。经历了蛮族入侵和汉朝灭亡后的连年战乱,这些农民多在北方地区安家。当时,中国军队兵力强盛,勇悍善战,曾远征中亚,臣服里海部落。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甚至控制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克什米尔。
1707315117
1707315118 远征边疆要靠职业军人。农民长时间离开土地后无力缴纳税赋。但中国边境上的蛮族能征善战,渴望入行伍、拿兵饷。因此,到750年时,唐朝多从蛮族征兵,甚至把统率权也交给了蛮族。征兵政策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755年,唐朝接连战败,引发大规模暴动。蛮族将领率兵夺权。很多年后,唐朝军队才将该支蛮族力量剿灭。这一次,一支团结更为紧密、说突厥语的回鹘蛮族从西面骑行而来,让孤立无援的唐朝皇帝又坐上了祖先给的皇位。
1707315119
1707315120 自此之后,中国和蛮族关系发生倒置。皇帝不再希图保住北部和西部边境,而是将这些地区拱手让给地方部落和王国。只要中国政府能够通过税收体系会聚大量资源,就有充足的回旋空间,操纵贡“礼”分配,在部落首领之间搞外交权谋。但税收体系渐渐崩溃,地方新贵截留中央税收,自立地盘。在这种情况下,蛮族干预和突袭自然日益增多。
1707315121
1707315122 朝政衰败、蛮族压境搅得中国人心神不宁。为此,宋朝皇帝恢复旧制,激发臣民意识深处的排外情绪,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的中央政权,并从国内征募职业常备军,使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宋朝之所以能统一政权,靠的是官僚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这项改革是完全保守的。宋朝皇帝有意识重提孔子和辉煌历史,从南方各省选任官员。与以往朝代相比,这些新官更注重按儒学原则实施吏政。
1707315123
1707315124 但儒学理论不能让中国回归大一统局面。包括中华文明发祥地在内的黄河以北省份被突厥人、蒙古人和女真人统治。这些蛮族政权中以金朝最为突出。东北的女真族建立了该政权,于1115年至1234年间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纳入统治版图,后来被蒙古人消灭。
1707315125
1707315126 中国社会和经济演进
1707315127
1707315128 水稻种植的推广
1707315129
1707315130 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口多、密度大。以世代完善的农耕技能、辛苦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农田面积小,亩产量高,但每个农业人口获得余粮相对较少。这就是中国农业与欧洲和西亚的区别所在。欧洲和西亚使用畜力,耕种面积更大,人均余粮更多,但亩产量较低。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中国农耕面积不断扩大。新田地开在越来越高的山坡上,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力将之挖成适宜种植的平地。
1707315131
1707315132 长江流域得到精耕细作后,中国农村生活重心改变。这一过程出现得很早,可追溯到汉朝建立之前。但是直到605年隋朝开凿大运河后,长江流域农业才充分具备经济和政治重要性。税收成倍增加,朝廷可支配收入增多,意义非同小可。此外,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促成了小麦、大麦、小米及其他旱地作物向水稻种植的转变。前几种作物是黄河流域的主粮,塑造了早期中华文明。
1707315133
1707315134 稻米的一大优势是,同等面积土地产出的作物中,数稻米产量最高。与之相伴随的劣势是,备耕、种植、收获时需要投入巨大劳力。首先,要平整土地,疏通水渠,引水入田。要修堤坝、筑矮墙涵养水源。因为,水稻植株只有在根部充分浸润在死水中几厘米的情况下才能茁壮成长。在准备稻田的同时,还要把水稻种子种在特殊的苗床上。发芽长高后,再把秧苗移植到稻田里。只有在稻米成熟后,才能抽干稻田里的水,这样土地干燥,便于农民收割。
1707315135
1707315136 投入多少人力才能成功种植大米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农业年度是这样构成的:稻农花费很多个小时挖田修渠;艰辛劳作数日移栽秧苗;成熟时,用镰刀收割,费工较少。
[ 上一页 ]  [ :1.7073150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