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5629
1707315630
我们将依次研究这两大进展。首先关注蒙古扩张,及其对欧亚大陆原有鼎盛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先将目光投向蒙古?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蒙古扩张之势可谓迅猛剧烈;其二,亚洲历史新纪元由此界定。从这点出发,我们也要审视远东日本文明的勃兴。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继续讲述中世纪欧洲故事,看一看西欧第一阶段的辉煌文明如何为欧洲在全世界拓展影响力奠定基础。这种拓展始于1500年前后的大探险。
1707315631
1707315632
蒙古大征服
1707315633
1707315634
公元1000年后,来自中部草原的突厥人渗入伊斯兰世界,且人数与日俱增,从根本上改变了伊斯兰文明的政治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中原地区与周边游牧人纷争不断。宋朝(960年—1279年)无力控制中国北方诸省。游牧人同盟统治这些土地,并在宋朝官吏的帮助下向宋朝农民征税。不过,除征税外,这些游牧统治者一般不再相扰。
1707315635
1707315636
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游牧人希望自己的政治军事组织独立于中原的税收官僚体制之外。蛮族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生活方式,就算与中原农民生活在一起时也依然如此。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不能保持习武善战的习惯,不能备足马匹,就很容易成为过惯草原艰苦生活的其他新征服部落的攻击目标。
1707315637
1707315638
蒙古人之前的中国游牧统治者
1707315639
1707315640
第一个建立在这种双重制度上的帝国是由契丹人统治的,中国历史将这一段时期称为辽朝。从916年至1125年,辽朝统治版图涵盖中国北方边境地区、蒙古和满洲大片草原。辽朝统治者统率的是一个包含多语言群体的部落同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辽王朝的执政秘诀是向宋朝臣民征税,并将这部分收入慷慨赠予游牧小头领。只要朝廷一直都有厚礼相赠,多数地方首领保持忠诚,契丹人便可高枕无忧。
1707315641
1707315642
契丹政权信奉的首要原则是,让游牧人和中原人分别而居。他们认为,如果让游牧人离中原人太近,游牧人首领会自行从中原人那里征税纳礼,不再归顺于契丹统治者。此外,如果让游牧人武士散布于中原农村,允许他们在某些村庄建立附属国,他们就不会随时听从召唤出征作战。最终,契丹人决定,最好是让游牧人保持游牧状态,让他们能够把女人、孩子、牲畜留在家里,随时跟从首领出入沙场。
1707315643
1707315644
契丹帝国设陪都北京,毗邻耕田和草原交界区。这一选址不无战略眼光,后来的北京历史可为此证。运河将北京城与黄河和唐朝兴建的水路体系连接起来,便于统治者把中原各地税收拿到自己的宅邸享用。但与此同时,北京在西北两个方向上与开阔草原近在咫尺。这两个方向正是契丹军力所在地。
1707315645
1707315646
让中原人和蒙古人分别而居并不难。大多数蒙古人生活在戈壁滩以北,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境内。这一地区遍布茫茫沙漠,不能种植农作物,因此变成了两个族群间的天然隔离带。蒙古人多与中亚绿洲民族和西向草原部落相往来,与回鹘突厥人相交甚密,因此了解到了中华文明以外的文明形式。回鹘突厥人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地区,以摩尼教为信仰。除摩尼教外,中亚流行的宗教还有佛教、西藏喇嘛教和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所以,蒙古人知道,在中华文明以外,还有其他高雅文化形式。如果还有别的选择,他们就不太热衷接受中原模式。
1707315647
1707315648
但在东向的满洲,地理环境有所不同。在这个方向上,草原和中原农田不受沙漠阻隔。土壤得到更好灌溉,具备农耕条件。当地部落说通古斯语,只知道中华文明一种文明形式。所以,中原人和通古斯民族之间的关系比与蒙古人更密切深入。
1707315649
1707315650
1125年,契丹帝国被新统治部落——女真人推翻,上述差别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女真人生活在满洲地区。跟契丹人不一样,他们不满足于据守中原北部边境,而是一路南下,逼近长江天障,将满洲大部和中原半壁江山纳入囊中。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一直存续到1234年。在此期间,女真人和中原人的交流融合比契丹时期更加广泛。女真人完全被中原文化归化。
1707315651
1707315652
蒙古生活
1707315653
1707315654
与此同时,蒙古人被赶回故土,仰赖贫瘠的资源为生。蒙古气候严寒,狩猎放牧生活不无艰辛。而各敌对氏族部落之间为稀少的草场争夺不断,生活更加难熬。不过,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和马)习惯户外生活,极能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但只要蒙古人分裂成一个个小家族,就会把所有精力耗在内斗上。
1707315655
1707315656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已经了解了不少东西。他们与中原人有几个世纪的交往史。在契丹时代,他们控制了中原北方,并向中原人征税,从中积攒了财富。麻烦在于,蒙古草原牧草稀少,牧民不得不分成规模极小的组群——通常是15到20个家庭,才能找到足够的草料饲养牛羊。这些组群分散各处,常常就牲畜和草场权益问题争吵不休。
1707315657
1707315658
1162年,一个男孩在蒙古小首领家降生。这个男孩注定要统一蒙古全境和欧亚草原大部,缔造庞大新帝国。他的名字是铁木真,但因立下赫赫战功,常以尊称为世人所知。这个称号是“成吉思汗”,意为“四海之内的统治者”。
1707315659
1707315660
成吉思汗功业之秘诀
1707315661
1707315662
成吉思汗做的事情非常简单,但极其彻底。他完全断绝氏族和亲缘关系,建立起一支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军队。吏治方面,他也不依赖传统家族亲缘,而以官僚制组织政权体系。在成立之初,他的军队规模很小,每班只有10人,班长由他亲自挑选。在选将时,他不考虑家族关系或传统社会等级,而以能力论英雄。十班组成一连,连长由立过战功的人担任。后来,1 000~10 000人也按同样原则编制队伍。高级军官有权任命班长和连长。但不按出身、委任选仕的官僚制原则一直都在发挥作用。
1707315663
1707315664
因精明选将、论功擢升,铁木真很快建立起一支威猛之军。他的亲信在蒙古人中所向披靡。每打一次胜仗,就能招募新军。因为,铁木真把败敌人力迅速折叠进他所创造的将帅结构中去。在追随铁木真的人眼中,这种结构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提供快速晋升保障。只要有能力,就有充分空间施展个人抱负。
1707315665
1707315666
当蒙古所有作战力量都被这种方式组织起来后,蒙古人就占据了一个能让其他草原民族溃不成军的位置。此后不久,说突厥语和通古斯语的人也被征入蒙古军营,并获得了和蒙古人相同的待遇。因为突厥游牧人数量远超蒙古人,所谓的蒙古军,尤其是在西亚和东欧作战的队伍,实际上多数是由会说突厥语的人员组成。当然,最高统治权仍掌握在蒙古人手中。
1707315667
1707315668
成吉思汗的游牧军也将精力转向南面草原上的农业定居民族。在中亚,他的部队相对轻松地占领了一个个相互隔绝的绿洲,变成回鹘人、波斯人及其他杂居民族的统治者。在这些城市里,成吉思汗招募了一群书吏和史官,以满足军队规模增长需要。
1707315669
1707315670
南向到中原扩展疆土是一个更艰难的命题。女真人英勇善战,而且有中原北部全境的丰厚资源可资调遣。另外,蒙古骑兵来到城下,还要直面火药等高级武器。不过,在开阔乡村地带,女真人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因此,成吉思汗几乎能以随心所欲之态侵入中原腹地。此外,蒙古人很快学会了借用弩炮和火药弹威力突破城防。这些武器是由中原工匠设计制造的。他们之前为女真人服务,现在也愿意为蒙古人效劳。所以可以这样说,在兵临西亚和东欧要塞之时,蒙古军已经将中原所有攻城战术尽数掌握。而且很可能就是他们让欧洲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火药的威力。
1707315671
1707315672
成吉思汗在世时,能随心所欲变换作战目标。在一些年份里,他南下侵入中原;另一些年份里,则调转马头,沿草原西行。他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到一处突袭劫掠,却不实施统治管理。到1227年离世时,他的军队向西远掠至俄罗斯南部,几乎摧毁中原北部的女真帝国,令中亚绿洲政权年年进贡。简而言之,一个基本新事实是,有能力、有经验的蒙古将领团结在成吉思汗周围,沿满洲和乌拉尔山脉沿线的整个亚洲草原布置军力,能随时调军遣将,披挂出征。这在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
1707315673
1707315674
以战功而论,只有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可与成吉思汗比肩。两人在世时都无人能敌。赫赫战功之下,两人都深刻永久地改变了原有欧洲和亚洲文明人口之间的关系。
1707315675
1707315676
1707315677
1707315678
[
上一页 ]
[ :1.7073156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