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5679e+09
1707315679 欧亚草原 这张照片摄于现代,展现了草原开阔景致。这片草原横亘欧亚大陆,从西部的匈牙利一直绵延至东部的中国。远景中正在吃草的牛羊养活了游牧人口。他们统一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征服了当时最大的帝国,立下赫赫战功,为当世所罕见。
1707315680
1707315681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
1707315682
1707315683 根据蒙古传统,成吉思汗要将财产分给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先于成吉思汗去世,他的那一份直接传给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为有效统一各“汗国”(蒙古每部分政权的称呼),成吉思汗将蒙古驻军统率权转交给儿子窝阔台(在位时间1229年—1241年)。虽贵为成吉思汗之子,但窝阔台仍需要蒙古军官和近卫辅佐,方能令突厥人、中原人和其他民族臣服。通过这种政权组织方式,蒙古帝国的统一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1707315684
1707315685 在窝阔台统率下,蒙古胜绩如前。1234年,最后一位女真统治者被蒙古人俘获。中原北方成为蒙古人的天下。他们决定恢复中原吏治办法,任用儒家弟子征收税金,管理地方事务。虽然改朝换代,但对普通农民市民影响不大。因为,中原南方地区直到1279年才最终平定。在此之前,草原骑兵不时出没于中原地区。1279年南方平定后,蒙古人纵贯南北,远征缅甸(1287年)、暹罗(1289年)。虽征伐不断,但在日常层面上,蒙古的统治大势并不明显。儒家学者管理行政机器,中原地区除在最高层级外仍受本族人统治。
1707315686
1707315687 蒙古向东西两方同时扩张。1237年至1241年间,征服除诺夫哥罗德之外的俄罗斯所有行省和城市。俄罗斯南部的丰美草原变成了“金帐汗国”的基地。该政权将统治中心设在伏尔加河中部城市喀山。
1707315688
1707315689 蒙古人要求俄罗斯人像中原人一样进贡。实际上,蒙古人可能把从中原获得的经验作为帝国管理样板。因为俄罗斯没有现成的收贡制度可用,蒙古人便将这项任务委托给中亚商行,人员是为成吉思汗记账的原班人马,但效果不好。所以当俄罗斯王公自告奋勇担任税吏时,蒙古统治者点头同意。这意味着,俄罗斯王公可自建收税队伍,并掌管人事任免权,不用听命于遥远的蒙古可汗。后世俄罗斯政权即由此萌芽。
1707315690
1707315691 在伊斯兰世界,蒙古人实施了和中原、俄罗斯一样的行政模式。麻烦在于,大多数穆斯林不愿自征自税,让蒙古人得益。
1707315692
1707315693 蒙古在中东的弱势地位还体现在,为蒙古统治王朝——伊儿汗国服役的多数士兵都是突厥人。这些人与之前穆斯林化的突厥人有很多相似之处。1295年,伊儿汗国当权者被同化为穆斯林,遵从古老的穆斯林、突厥人和中东帝治模式。而在1257年,俄罗斯的金帐汗国也奉行此道,皈依伊斯兰教,与基督徒子民疏远。
1707315694
1707315695 忽必烈统治下的元朝帝国
1707315696
1707315697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蒙古铁骑和统治阶层中的突厥元素浮出表面,远东影响减退。但在此之前,在忽必烈统治下元朝的国力达到巅峰。1251年至1259年间,忽必烈的哥哥掌管帝国。在这两位可汗任下,元朝帝国西及太平洋,东抵波兰,将东欧、中东大部、中原全境及中间地区划入一个宏伟的帝国版图。
1707315698
1707315699 忽必烈的权力建立在对正统蒙古军的统率基础上。只有少部分军队分给了其他汗国。忽必烈所在中心与其他可汗朝廷通过高效邮驿系统保持联系。每隔32~48千米设有驿站,马匹骑兵可随时就位。在飞奔的马上,消息从一个驿站传到另一个驿站,最后抵达终点。古亚述人和波斯人也曾用过这种办法,但蒙古邮驿系统的涵盖范围前所未见。
1707315700
1707315701 蒙古人也精于刺探情报。他们有时利用商人或乔装打扮成市井百姓的情报人员打探消息;有时派出侦察员先行于主力部队320千米探听虚实。进攻时,每天遣送信使确保各纵队互通有无。有了通畅的信息,各队就能准时集合,做到攻守兼备,从侧翼后方围剿敌军。
1707315702
1707315703 商人在元朝帝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比如,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在忽必烈朝廷中数次担任要职,而他在自己的家乡不过是一介珠宝商贩。实际上,忽必烈对身怀各种技艺的陌生人敞开大门。元朝统治阶层一直对自己信得过的怀有文明技艺的人持欢迎态度,尤其是能识文断字的人。在他们眼中,这些得到厚薪要职的外人是可汗亲自委任的,不可能不遵从。这一用人原则也应用到了军队和行政管理中,都收到了实效。虽然地方税收由地方官收取,但与制订最高政策的统治者相关的文书工作和职位均由外人承担。蒙古人虽擅长带兵打仗,但不识字,不能胜任文书工作,因此不得不委用像马可·波罗这种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1707315704
1707315705
1707315706
1707315707
1707315708 忽必烈狩猎图 在征服亚洲大部分地区时,元朝帝国的统治者希望在乐享文明舒适生活的同时守护游牧传统。在他们接触过的所有文明中,数中华文明最有魅力,这幅中原画家迎合蒙古品味的画可为证明。画面上的狩猎和草原景致再现了蒙古人的游牧历史。画上有几处彩色亮点,说明画家受到了波斯细密画的影响,但整体画风仍然是典型的中国风格。这幅画表明,蒙古促进了亚洲各地人员的频繁往来,实现了不同文明传统中技艺思想的交会融合。
1707315709
1707315710 在元朝帝国的朝廷,三教九流交会融合。来自欧洲和亚洲各地的人先是会聚到成吉思汗时期的都城哈拉和林。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又来到元大都(今北京)。该都城建于1264年,由忽必烈亲手创建。各种宗教在两大都城百姓中传播,这跟蒙古政策完全契合。成吉思汗和继任者认为,每一宗教必有可取之处。因此,让各种信仰的专家听命于可汗,防止神祇动怒是明智之举。
1707315711
1707315712 欧洲基督徒完全误解了蒙古人的宗教态度。当他们发现忽必烈允许基督徒入朝,且时而委以要职后,教皇和整个基督教世界都以为元朝帝国要改信基督教,便多次派传教士前来布道。其中有两位确实被忽必烈迎上朝堂。忽必烈对他们彬彬有礼,但继续执行原有宗教政策。忽必烈本人可能信奉喇嘛教,但在他的世界观里,从来没有宗教偏执观念。
1707315713
1707315714 蒙古帝国的瓦解
1707315715
1707315716 仅“距离”这一个因素就能构成蒙古军取胜障碍。1241年,在攻下俄罗斯后,蒙古铁骑进军中欧,在西里西亚挫败波兰和日耳曼军,占领匈牙利全境。但因窝阔台去世,蒙古军不得不返回家园,参与选择皇位继承人。皇位之争告一段落后,又有其他战事要处理,蒙古铁骑再未返回匈牙利。
1707315717
1707315718 叙利亚和印度情况大致相似。1259年,继承危机再起,蒙古主力部队从中东撤离,再未返回,埃及因此一直是未征之地。1250年,阿尤布王朝覆灭,马穆鲁克奴隶兵统治埃及。这些奴隶多来自黑海东部的高加索山脉,年轻时被奴隶贩子运到埃及,靠打仗为营生,少数擢升为将。1798年前,埃及一直受这群奴隶兵统治。马穆鲁克英勇彪悍,于1260年从伊儿汗国手中收复叙利亚。
1707315719
1707315720 印度方面,蒙古主力部队从未大举进犯。1285年至1303年间,伊儿汗国发动了几次小型突袭,但有喜马拉雅山相阻,且国内也要用兵,因此未能占领印度。
1707315721
1707315722 在元朝统治者看来,在叙利亚和印度所受的挫折微不足道,因为他们本来也不打算把大军调到如此遥远的地方攻城略地。但1281年征服日本不成却是元朝帝国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忽必烈派重兵攻打日本,但日本早有防备。台风肆虐,船运不通,元朝军队补给供应受限,只得仓皇撤退。兵败之后,忽必烈心有不甘,再次备战,为此专门组织海军远征。其中一支队伍曾于1292年至1293年间远抵爪哇,部分目的就在于演练敌方海岸登陆兵法。但最终成效不佳,再次出征日本似乎不可行。1294年,忽必烈去世。继任者忙于维护帝国已有版图和平,无暇征服日本。
1707315723
1707315724 忽必烈去世后,有三个因素相互叠加削弱了元朝帝国,并最终导致其毁灭。第一个因素是元朝军力减损。毋庸置疑,很多元朝军人因战阵亡、染病身亡。而且,跟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蒙古草原上的祖先相比,战场得意的元朝军人享受着安逸奢华的生活,能吃苦耐劳的将士不多。这些将士和成吉思汗统率的横扫世界的蒙古人不一样,不能在一周多的时间里日夜兼程、不寐不食。失去了忍耐极端艰苦条件和疲惫辛劳能力的元朝军队,不再具备非同寻常的机动性。
1707315725
1707315726 第二个因素是,中央权力弱化,不能有效控制帝国全境。如果元朝军队不能在数周内横扫亚洲,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的可汗便对远在中国的忽必烈无所惧怕。忽必烈一死,这种情形愈发明显,帝国统一局面无以为继。
1707315727
1707315728 第三个因素是,驻扎在三大主要农业区的元军分歧日深。忽必烈身边的士兵和官吏对中原情况越来越了解,与中亚文明失去了联系。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则与之相反,越来越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对渗入元朝朝廷的中原生活方式日愈生疏。
[ 上一页 ]  [ :1.7073156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