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6929
新文学语言——土耳其语和乌尔都语分别在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宫廷出现,文学才免遭停滞之险。伊斯兰逊尼教派对中世纪波斯诗人推崇备至。因此,土耳其语和乌尔都语作家广泛借鉴波斯文学大家,但被逐出故土。原因是,波斯经典诗歌以微妙模糊措辞见长,蕴含宗教疑问,这让什叶派宗教教师无法容忍。
1707316930
1707316931
印度教的复兴
1707316932
1707316933
1565年后,只有遥远的巴厘岛还存有印度教独立政权。但印度教文化并未瘫痪。相反,印度教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抵御了穆斯林的冲击,让基督教传教士无功而返。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有两位诗人和一个圣人让印度教找到了新焦点。这位圣人名叫柴坦尼亚(卒于1527年)。柴坦尼亚生为婆罗门种姓,年轻时开始强烈感受到神秘体验。据此,追随者认为他是印度教三大神克利须那的真身。
1707316934
1707316935
即便是在印度,道成肉身也非常事。一个宗教派别很快发展起来,在柴坦尼亚生活的孟加拉尤为兴盛。该派别摒弃种姓观念,伊斯兰教对印度人的主要吸引力由此大减。在柴坦尼亚出生前,孟加拉的低等种姓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等到这个新派别出现后,很少有人改信伊斯兰教。柴坦尼亚追随者通过公共仪式热烈表达执着信念。这种公共仪式远比伊斯兰教,甚至比苏菲派神秘主义更具吸引力。
1707316936
1707316937
两位伟大的印度教诗人苏尔达斯(卒于1563年)和杜勒西达斯(卒于1623年)从印度教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汲取素材,改用印度北部的日常语言娓娓道来。这与新教徒将《圣经》翻译为西欧通俗语言相似。有了这样的改造,就连普通人也能大段背诵两位诗人的诗句。孩子们在学校里朗诵识记。诗中强调的虔诚善行上升为行为标准。印度教徒的自觉意识和宗教均一性就此增强。
1707316938
1707316939
在两位诗人中,苏尔达斯影响较小。苏尔达斯晚年入仕阿克巴朝廷。他的诗带有波斯色彩,以克利须那为歌颂对象。而杜勒西达斯将宗教热忱倾注在罗摩身上,强调罗摩人神合一的角色,不掺杂任何异族色彩。他的诗歌深深浸润了后世印度教徒的宗教和文化生活。
1707316940
1707316941
实际上,这就是三个人对印度教的影响。崇拜者认同人神合一的圣人。印度教传统中的其他神祇和神话并没有完全被抛弃。但在实践中,每一个信徒只信奉一位神人。因此,印度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有的宗派崇拜克利须那,有的宗派倾心于罗摩。但这两位神祇都是毗湿奴的化身,因此不存在根本冲突。
1707316942
1707316943
对早期印度教另一主神——湿婆的崇拜有所减弱。以简单魔法见长的密宗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印度教的最古老元素——梵语仪式在人生所有危机事件中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婆罗门在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之时都要念诵外人听不懂的梵语经文。只有柴坦尼亚的追随者拒绝尊崇以种姓为念的婆罗门。
1707316944
1707316945
在实际层面上,印度教也仍然在莫卧儿帝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帝阿克巴大力启用印度教徒,管理政务,收取税金。他去世后,继承人仍遵循其道。很多印度教徒占有广阔封地,和说波斯语的土耳其人一同参军打仗。土耳其人是莫卧儿力量的核心所在。印度教徒上层吸收了穆斯林统治者的世俗文化,赞助拉杰普特绘画。
1707316946
1707316947
绝大多数印度人仍然信奉印度教。他们把维持莫卧儿帝国运转的一少部分异族视为一种形式的种姓,一个可以忍耐,但不会被仿效的外来群体。
1707316948
1707316949
在这种态度下,伊斯兰教宣教力量被钝化。普通老百姓从柴坦尼亚和两位诗人那里找到了印度教的情感吸引力,感觉没有必要再跟穆斯林辩论偶像崇拜问题。除了在印度最南部外,印度教神庙都被损毁。新的崇拜形式在户外公共场所举行,不再关注偶像,而以赞歌、祈祷词为庆祝形式。印度教徒认为,印度教经文历史久远、博大精深,远在《古兰经》和基督教《圣经》之上。换言之,印度教深植于印度全体人民的情感思绪中,外来信仰无足轻重。
1707316950
1707316951
但在爪哇,我们已经了解到,印度教败给了伊斯兰教。不过,在东南亚大陆和斯里兰卡,佛教依然充满活力。部分原因是,佛教能让缅甸人、暹罗人、越南人和僧伽罗人在面对伊斯兰等异族压力时,保留民族特性。
1707316952
1707316953
中华天朝
1707316954
1707316955
1513年,葡萄牙人首次抵达中国南部海岸。当时的明朝已经有衰退之征。农民苦于苛税,随时准备暴动。将领心生不服,阴谋夺权。朝廷税收不畅,北方和西方的边境游牧人躁动不安。
1707316956
1707316957
除此之外,明朝政府还要应对声势迅猛扩大的海盗攻击。这些海盗多数来自日本。到1555年时,日本海盗人多势众,驶入长江,远及南京,并包围了这座大城。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威胁,明朝统治者手足无措。朝廷组建海军巡逻海岸,打击海盗。但任务完成后,皇帝为节约成本,不时将队伍解散。遣散的水手常加入海盗队伍。朝廷本来就对水手怀有疑虑,见此情形,不得不再次组织行动,打击海盗。
1707316958
1707316959
1707316960
1707316961
1707316962
中国和日本的宫殿城堡 左图是中国的皇宫。1420年至1911年间,中国皇帝在这里居住休憩、处理政务。图中可见,“紫禁城”内外游人如织。但正如名字所示,这在当年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与朝廷有公事来往的人才获准进入。但我们要知道,让闲杂人等不得入的不是要塞城防,而是中国社会的秩序纪律。中国人没有使用炮火就能守卫皇宫,想来让人惊诧不已。因为,在紫禁城布局形成之初的一个世纪里,战事革命正在进行,重炮投入使用,可以摧毁所有局部防御设施。在日本,军事革命产生了剧烈影响,从右图姬路城堡可见一斑。该城堡建于1581年,高耸在坚固的石头堡垒上,两侧精心设计缓坡,可在炮火下岿然不倒。军阀新贵丰臣秀吉建造此堡,意在辖制本州岛南部地区。两处建筑屋脊轮廓很相似,可见日本与中华文明的联系源远流长。
1707316963
1707316964
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葡萄牙人趁机而入。中国人很快意识到,葡萄牙商船具备超强的作战能力,便与之结成非正式联盟。葡萄牙人得到的报酬是,获准在广州附近的澳门从事贸易活动。1557年,他们向中国人承诺说自己会出手相助,打击日本海盗。但其实葡萄牙人也常见机行事,转为海盗谋取生计。
1707316965
1707316966
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预备征服中国,建功立业。他派一支日本大军侵入朝鲜,明朝军队被迫迎战。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这一漫漫苦战仍未决出胜负。其继任者直接撤兵。为稳定国内政治局势,日本新统治者江户幕府先是限制、后来完全关闭日本对外交流通道,立法禁止日本船出港远航。当然,也禁止外国船驶入日本港口,目的是肃清海盗威胁。因此,中国人再也不必殚精竭虑地提高海上防御能力,但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两个世纪后,欧洲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港口。
1707316967
1707316968
中国和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为镇压海盗、肃清海上活动而采取的激进策略产生了很大副作用。从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人迅速填补了中日官方政策的真空,从美洲运输白银到亚洲,满足了亚洲人的需求。从1567年开始,每年都有西班牙大帆船载着墨西哥白银,直穿太平洋抵达马尼拉。美洲白银也经大西洋从欧洲本土运达亚洲。欧洲人用白银换回来的是一批批亚洲出产制造的原材料和商品:瓷器、茶叶、香料、丝绸、平纹细布等等。一个全球经纬的交流网络第一次在世界历史上形成,将新世界矿产与亚洲手工作坊连成一个市场,并在很大程度上由欧洲人管理。虽然这个网络最初只为昂贵奢侈品而设,但现代全球经济的晨曦仍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1707316969
1707316970
满族南下中原
1707316971
1707316972
忽视海防让明朝内不能镇压叛乱,外不能应对北方攻击。1615年,满族骑兵结为同盟,蚕食中原领土。1644年,满族同盟指挥官以帮助明朝镇压叛乱为由,进入北京城。但入了城的满族人露出真实面目,不再效力于明朝皇帝,转而自立新王朝。满族军很快占领中国其他地方,但一直到1683年才攻下台湾,让其俯首称臣。
1707316973
1707316974
跟之前很多草原征服者一样,满族人将本族人与汉人分离开来。他们在大城外设立战略要地,驻守满族将士,严格执行军规军纪。但在吏治方面,仍完全依照汉人制度。实际上,早在南下中原前,满族人已被中原文化吸引,完全不带有让蒙古人不得人心的异族喇嘛教色彩。但满族军队仍招募了很多蒙古人。原因是,满族人口有限,不足以制衡中原汉族。一些汉族人也入编满族军,但职位不高。
1707316975
1707316976
新皇帝忙于加强战备,防范西面草原游牧人来袭,取得了丰硕战果。1762年,草原危险彻底消除。满族攻城略地,将西藏、新疆、蒙古,当然还有满洲纳入统治版图,缔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中国皇帝统辖区域几乎翻了一番。传统上,中国仅在半空置的边境地区扩张领土。在满族皇帝治下,中国人从腹地出发,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迁徙拓边活动。
1707316977
1707316978
满族人也培育新儒教文化,在内政管理各环节效法历朝先人。中国人口迅速增加。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内安定和平;另一方面,从美洲引入甘薯等粮食作物。这些作物适宜生长在无法种植水稻的陡坡上,对中国原有食物来源形成了补充。
[
上一页 ]
[ :1.707316929e+09 ]
[
下一页 ]